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冰雪艺术及其审美意象

2019-03-19 11:42
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美哈尔滨冰雪

岳 凤

[内容提要]城市审美意象的构筑,离不开城市文化符号的打造和传播。而哈尔滨围绕着冰雪,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消费”等模式,建构起了以冰雪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体系,已经成为彰显哈尔滨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冰城文化形象传播的重要元素,更是构筑了哈尔滨冬天冰情雪韵的审美意象。

“带动3亿人上冰雪”是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对国际奥委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已经将以冰雪运动带动体育强国的计划写入报告之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而自从1963年举办第一届冰灯艺术游园会、1985年举办哈尔滨冰雪节以来,作为重点打造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及产业的老牌城市哈尔滨,无疑是全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如今的哈尔滨以冰雪及冰雪艺术为媒介和载体,以“冰雪+”为特色和核心,形成了包括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文学、冰雪民俗、冰雪产业和冰雪消费等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构建了标志性的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性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完美融合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冰雪艺术审美意象,打造了冰城哈尔滨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空间。

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哈尔滨素有“冰城”之称,以“冰”筑城,以“冰”喻城,体现了哈尔滨冬季的独特味道和魅力。“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首《沁园春·雪》描绘了大自然赋予北国冬天的最美馈赠,而哈尔滨形成并传承已近半个世纪的冰雪艺术,更显示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哈尔滨人的智慧和冰雪艺术的艺术水平。

黑龙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冬季漫长,霜冻较多,降雪丰厚。独特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的冰和雪成为城市艺术和城市文化的媒介,而通过对冰雪这两种天然媒介的加工,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和生产、市场化的开发等,已经形成了冰雪从自然形态的媒介到文化形态的符号的转化。媒介已经转化为城市文化和城市审美意象的表征符号,并日益形成了城市文化符号的表征体系。

在将冰雪从自然形态到文化形态的转化过程中,艺术化的再生产和再创造起到了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也就是所进行的艺术化的呈现。冰雪艺术的艺术化的呈现,更突出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将自然的媒介通过艺术美的形式进行加工重构之后,将自然界的冰和雪进行艺术化的审美改造,实现了更具有审美意蕴的人化的自然,也即如马克思所说的完成了自然的人化,使得自然成为一件件不可思议的艺术作品,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重塑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将大自然的馈赠实现了对象的人化,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及人的审美理想和情怀,构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冬季城市审美意象,以滋养和浸润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境界。

西方美学史上,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问题探讨较为全面的美学家是黑格尔。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黑格尔的这段话正可以说明,以自然形态存在的冰雪的美学和美感价值,远远不如现在的冰雕、雪雕等冰雪艺术中所加入的人为的艺术美的因素。美学家帕克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他说艺术美“是通过艺术家所构造的固定而经久的机制在观赏者心中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可以传达的和持久的,而直接的自然美却是不可以传达的和昙花一现的”。而且,相比于绘画、大理石雕刻、木雕等所有以自然物质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冰雪艺术的独特价值更在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结合。绘画的自然媒介比如画质、燃料等,其自身并不具有自然美的价值,只有通过艺术性的创作之后,才具有了艺术美的价值。同样,大理石、木头等雕塑所用的自然材质和媒介本身的自然美属性也很少,而冰雪艺术中却不其然,冰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然美属性,自然冰所具有的晶莹剔透和天然的物理结构,自然雪所具有的洁白无瑕及天然的黏性和结构,本身就是自然美之中的杰作。

这种自然美又经过人的艺术化的“心灵”的再生过程,创造出了冰雪艺术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而且虽然冰雪艺术的艺术生命短暂,往往只有一两个月的生命周期,却更决定了冰雪艺术无以伦比的魅力,短暂的绽放更是艺术家常新的创造。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已经开办了近20年,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冰雪主题公园之一。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哈尔滨冰雪艺术水平、审美价值不断提升的见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规模的冰雕作品,到现在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盛大景观,更是体现了近些年哈尔滨冰雪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科技美进一步的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霓虹科技的增加,使得冰雪艺术在夜间形成了更加魔幻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感受力。冰雪艺术在霓虹彩灯和LED灯光效果的辅助铺陈下,形成了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神奇梦幻的冰雪艺术世界,使得冰雪艺术的魅力和审美传达性获得了巨大提升,这是科学之美在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是科技美对艺术美的促进。所以说,当今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已经成为自然美、艺术美与科技美的完美结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国际冰雪节已经展现了北国冰城冰雪文化和冰雪魅力的恢弘盛宴。可以说,哈尔滨的冬天因冰雪而成了一个艺术的世界、欢乐的世界,因冰雪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冰雪狂欢与都市人的情感释放

东北曾以冰天雪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掣肘,而新时代,将冰天雪地经艺术性的打造变成别有意境和趣味的冰雪乐园,反应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社会性和更高的水平。对待冰雪的态度的转变就是东北人民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转变,尤其在习总书记视察东北时强调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促进之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哈尔滨以冰雪为纽带盘活了冰天雪地、大雪封门的东北的冬天,以冰雪为媒介点亮了以往灰沉沉的哈尔滨的冬季,创造了一种银装素裹之下的独特的美。

这种冰雪对哈尔滨冬季的“盘活”,不仅仅是赏冰灯、赏雪雕的艺术欣赏层面,冰雪对人形成的刺激性的感受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冰雪既是可以欣赏的艺术,更是可以体验的艺术。而且,对于曾经冰天雪地封门的冬季,以冰雪带动的体验式的狂欢对于东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根本性的。哈尔滨人以及其所带动的东北人,从冬季“猫冬”的宅在家里打打牌、聊聊天的室内为主的生活方式到围绕冰雪而展开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冰雪狂欢,是哈尔滨人生活方式质的转变。

从1963 年时为了丰富哈尔滨市民冬季文化生活,解决东北居民冬季沉寂的“猫冬”问题,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成为哈尔滨塑造冰雪文化的起点,从这一起点,到当代信息化高速运转的时代和社会,冰雪带给人们的不再仅仅是促进市民参与冬季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是具有了更深层的美学内涵。当下,包括日本札幌的“雪祭节”、加拿大魁北克的“狂欢节”、美国米尔沃基德“破冰节”和哈尔滨的国际冰雪节,已经成为世界性、区域性的生态文化体系,也都成为以冰雪文化为载体的“冰雪+”的文化盛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整合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舞蹈、滑冰、杂技、跑酷、走秀等艺术表演形式,围绕着冰雪而展开的各种冰雪娱乐、冰雪体验、冰雪探险、冰雪极限运动等,都迎合或适应了现代人的健身意识、休闲意识、娱乐化生活以及注重体验的特点,从某种层面上说,也是为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找到了释放的渠道和方式。

因此,对于都市的现代人来说,冰雪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美化了城市生活空间,而且还在于冰雪娱乐、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对人的情绪的释放、情致的陶冶、情感的滋养,以此获得精神的减压、灵魂的放松。将冰雪作为主体节庆,以冰雪带动城市休闲、娱乐、消遣,使得现代大都市从单调的“水泥丛林”变为多元有趣的“幸福乐园”。

三、冰雪文化符号的象征意蕴

冰雪文化即“在冰雪自然环境中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以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所采取的或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冰雪为载体和符号的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展现,是对城市中人的普遍的生存状况以及生活状态的考察,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形上意义的思考和终极追问。

当前哈尔滨就形成了以冰雪为核心的冰雪文化符号。除了传统的将冰雪与艺术结合而作的冰雕、冰灯、雪雕等冰雪艺术之外,哈尔滨围绕着冰雪,开拓了更广阔的“冰雪+”的特色冰雪文化体系,如“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消费”等模式带动的各种冰上运动、冰上表演、室内外滑雪场地、冰雪娱乐形式的游乐园、冰雪旅游、冰雪饮食、冰雪民俗,以及围绕冰雪展开的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冰雪文艺作品的产生,如冰雪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等。

而且,通过近20年的积累所形成以冰雪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也塑造了哈尔滨的城市意象。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必须充分结合城市特色,能够象征城市的形象与风貌,而“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消费”所形成的以冰雪为核心的体系建构,已经成为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体系,成为当今时代哈尔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重要元素。由冰雪艺术所塑造的冬季哈尔滨的城市空间,是一个以冰雪为符号的文化世界和审美意象世界,由冰雪符号带给人们的审美象征意蕴成为解读哈尔滨魅力和城市文化的重要通道。

这首先表现在城市文化形态中,以冰雪艺术的生命形态促进人们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审美感知。人作为城市的感知主体,会通过自己的感知系统对城市的环境、文化及风貌形成总体性的感知,从而形成对城市的独特的意象,城市的意象与人的情感结构融为一体,就会成为镌刻在城市之中人们脑海中的深刻记忆和烙印。哈尔滨在每年长达几个月的冰雪期,通过城市的各条主要街道、各个公园文化场所、各种主题乐园的塑造、各种以冰雪为主题的文体活动等,都可以反复深化和强化“冰雪+”给城市空间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象,形成具有城市文化特点的审美感知,内化于城市之中人们的精神气质之中,使得因冰雪艺术所形成的城市意象成为人们对哈尔滨的共通性的集体审美感知和共同记忆。

其次,由“冰雪”而形成的文化精神,使得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了积极、健康、勇敢的生活态度和不畏严寒困苦的坚强意志品质。这反映了高寒地区人民面对严寒天气状况时,不断地树立积极心态,从以前畏冰雪严寒转变为爱冰雪、玩冰雪到现在的冰雪经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更反映了冰雪文化带给人的精神触动和精神养成,使得城市之中的人形成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比如以冰雪带动的冰雪产业和冰雪经济,就是哈尔滨人民独特的生产方式;比如每年赏雪、玩雪所带来的雪趣成为哈尔滨人民重要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寒冬时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深了东北与全国甚至国际友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拓展了城市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哈尔滨的信息传递和与外界的情感交流。

总之,可以说,城市空间并不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身份空间和精神空间,这种城市空间的生成性,由生活于其中的人通过不断表达对生活的渴望和城市的想象来实现。为此,新时代冰雪文化具有更多样、更丰富、更立体、更多元的创生前景,围绕着冰雪可以实现“冰雪+”的无限种可能,也可以塑造出更生动、更真实、更鲜活、更具冰城特色的城市意象,甚至可以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冰雪产业的创生,在人们已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城市意象的感知秩序,从而进一步打造冰情雪韵的哈尔滨,丰富我国民间冰雪文化内涵,塑造冰雪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和人文精神内涵。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

[4]H.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

[5]王晶.建设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需善用智慧[J].哈尔滨日报,2017-9-25 .

[6]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M].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5.

[7]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41.

[8]王德伟.冰雪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30 .

猜你喜欢
艺术美哈尔滨冰雪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静听花开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