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艺术文化合作性创新研究

2019-03-19 11:42
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冰灯冰雪艺术

廖 丹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冰雪艺术与文化的起源、冰雪艺术的形式与审美观点,分析了冰雪艺术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冰雪艺术本体之外的原因,结合冰雪文化艺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冰雪为文化符号的元素阐述文化传播和艺术发展的路径,提出以冬奥会和未来发展为前提的创新思路。

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寒地区域、近似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北方多民族文化相互融通整合,显现了多元并具有共同特征的冰雪文化。近年来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冰雪文化形成了具有平台性的特点,文化传播的季节效应、地域性限制等也逐渐被突破。冰雪艺术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成为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具有复合性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其在文化融通合作方面的特征尤为明显。

一、冰雪文化艺术的生成

清代《黑龙江外纪》《冰灯》等均有记载,《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这是我国冰雪文化艺术的萌芽。在冰雪艺术起源早期,黑龙江流域的人因冬季夜晚捕鱼需要照明,而那时候的油灯没有灯罩,纸质灯罩在野外一吹就破了,很容易被熄灭,玻璃在那个时候没有被发明,更没有灯泡,苦寒地带的劳动人民的就地取材,用水桶作模具将水冻成冰,凿开顶心,放上盏灯即成,由此,劳动人民发明了“冰灯”这一照明工具。冰灯出现多年时间后,雪塑的出现才开启了创造性的以雪为主的艺术形态,在此以前,人们对冰雪的欣赏和观察是基于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以冰灯雪塑的出现为节点,冰雪艺术在我国北方以黑龙江为代表已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冰雪艺术不再被认为是“圈外的艺术”。冰雪艺术也由适应生产劳动的取向而发展转化为由现象到文化产业的转变,如今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已形成冰雪文化产业的驱动。

图1 2019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景

图2 1963年第一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

作为我国北方冬季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冰灯最早由黑龙江哈尔滨人民发起,故此哈尔滨也被美誉为“冰城”,也铸就了黑龙江“冰雪之冠”美名的基石。冰城人民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赋予了冬天与夏天一样婀娜多姿的景象,冰雪艺术的成就也成了哈尔滨的骄傲和象征。

“冰雪文化”,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载体创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冰雪文化”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伴随着冰雪活动的发展,哈尔滨经立法设定每年的1月5日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为主题的节日,至今,它与日本札幌冰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以冰雪内容为主的活动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竞技娱乐、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冰雪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质是依托于人类创造出的一种具体客观的感受对象,并且这个对象能够引起我们的精神愉悦。冰雪艺术的起源不是一种理性知识的构建,它是一个区域人民精神意识和自然的创作。人们对于冰雪艺术及创作的能力在自然的教化下浑然天成,后又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不断突破艺术本身的边界,由不可抑制的情绪裹挟着超常的想象力,形成了冰雪艺术的基础。

图3 东北民俗滚雪球

图4 2019年高校冰雕创新大赛作品

图5 2018年中国哈尔滨国际组合并比赛作品

冰雪艺术是季节性的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原因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冰雪艺术实现了人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符合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关于人类审美的需求有下列四种:对称、井然有序、外观美、平衡。在冰雪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无论其内容是表现各民族风情还是表现自然、动物、植物、人物等,都应用了形式美的法则作为设计底层的基础和标准。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加快,审美愉悦感的需求可缓解进化的压力,而且这样的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特征的一部分。生活在冬季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地区的人们,冰雪作为一种资源和介质被定义在艺术之前,与其他原因形成的艺术流派不同,冰雪这一客观存在的物料成为艺术创意的逻辑起点,在构筑艺术的同时兼容了文化与艺术的双重性,并使冰雪艺术在产生情感共鸣和艺术性方面得了一种平衡,达到了更高层次上的审美。

现代社会对冰雪艺术的审美需求主要体现在“两纵一横”的主线上:“一纵”是期待冰雪艺术的内容与自然生态、生活相关,无论冰雪艺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须满足与生活的常见场景和事物相关,比如建筑、生活用具、自然风光、熟悉的人物等;“二纵”是以故事、成语、典故、人文风俗等为表现内容;以上两条纵向主线都贯穿着冰雪艺术视觉语言表现这一横向主线。

二、冰雪艺术形式与审美观

古代的冰灯制作也非常讲究技巧。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为了延长展出寿命,有的还“以矾入冰”或“以矾水淋雪成冰”,做出的冰灯“至二三月间方解”。制作的形状千姿百态、呈奇献巧。《国朝金陵诗征》中记载,新疆巴里坤的冰灯“广长十余丈,其内山原、楼阁、玉屏、石壁、几案、人物悉搏冰为之,照以烛”。

依据对冰雪艺术的研究和观察,现阶段冰雪艺术的范围以冰雪雕塑和冰雪建筑融入的冰雪景观为主体,也是冰雪艺术造型和灯光效果的总和。早期的冰雪艺术中只出现了冰灯,它包含冰罩灯、冰花、冰盆景、花坛、冰挂等。特点是以生活中的模具冰冻、浇筑或雕刻而成,再放置光源,如荷花灯等。现代的冰雪艺术形式以冰雕、雪雕、冰灯雪景、冰雪景观为主,包括以冰滑梯、冰雪建筑等以冰材为砖砌筑的建筑,体积较大,拔地穿云,巍然高耸,是现代冰灯展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其他的冰雪形式艺术形式包括以冰书法、冰版画为代表的以冰雪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等。

冰雪艺术是公共性艺术,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波伊斯提出了一个“社会雕塑”的概念,曾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概念。冰雪艺术在当代发展模式下的进化过程中无疑化解了社会的文化危机,它用特有的艺术语言诉说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关于冰雪文化的共同表达。除了符合美的通用原则以外,冰雪艺术审美还要符合对偶互补的美学原则,形成较为全面的秩序与变化、协调与对比、简洁与丰富、统一与多样的融合。在光影的世界里,冰体现折射光,冰的艺术语言优美的关键在于“晶莹剔透”;而雪呈现的是漫反射光,关键在于体量与层次,二者截然不同、相映成趣,是相互呼应和互补的组合。这是冰雪艺术的审美标准。

而对冰雪的审美与对艺术品的审美截然不同。衡量艺术品的价值通常除了形式美以外还附加价值的取向,而冰雪艺术不同于艺术品鉴赏,冰雪艺术品由于无法长期保存所以不能用来流通,更不能从经济的角度成为艺术商品进行买卖和交换,它产生的价值在于它的本体之外。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冰雪艺术的审美观,它有着怎样的艺术的价值?第一,作为被定义的“冰雪艺术”,观众所看见、听见、触摸、体验甚至品尝的都已成为文化的承载和艺术的传播。《艺术社会学》一书中说道:“所有的艺术都是传播。当然,不是所有的传播都是艺术。”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反推出为什么冰雪艺术具有艺术价值,根本原因是是冰雪视觉符号承载的是艺术传播的文化价值。第二,从我国冰雪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切入,目前冰雪作为一种设计资源,在文化、商业、生态等方面趋向产业化发展,冰雪艺术创作在文化、功能、结构和采集方面也为带动我国寒地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冰雪艺术本身蕴含着“理”的寓意,同时也散发着“情”的表达,既符合“和谐”或“节奏”等形式美的法则,又能融合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艺术设计家们在实践中赋予了冰雪艺术主观的情感,“有目的”“合规律”创造并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想。

三、冰雪艺术与跨文化合作创新

这里提到的跨文化创新主要指的是冰雪艺术的艺术形式与内容,在冰雪艺术发展的近50年时间里,冰雪艺术发展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创新内容、创新材料、创新制作方式,很少有像当初发明冰灯一样的创新格局。所以我们应该警醒,对于冰雪艺术乃至冰雪文化,怎样进行真正的符合未来发展、满足时代要求的革命性创新。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是对我国冰雪文化的一次洗礼。在申办冬奥会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冬奥会在我国举办将会促进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此次盛会会对中国实现科学发展观、创建人文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外冰雪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和难得的平台。”我国现代冰雪艺术的繁荣,通过各个领域的合作共赢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冰雪艺术及设计也以大型的冰雪赛事活动为传播载体,展现着我国在艺术领域各个层面的综合素养。冰雪文化的兼容性与合作性也由此显现出来。我国最经典的冰雪文化的代表城市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沟通东北亚、欧洲和太平洋的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哈尔滨的独特文化资源。每年冬天,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都吸引着无数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前来参观,是国内冰雪文化艺术形态的典型代表。

生活在北纬40度以上地区的人们,以此向世界呈现了“0度”以下的生活方式,冰雪艺术也从小众走向大众。在我国西北地区,新疆阿勒泰等地区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最早出现的滑雪的史料“岩画”是可考证的我国最早的滑雪行为的痕迹。进而,冰雪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区以滑雪运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成为拉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杠杆。同时,黑龙江与广东省联合推出“交换冬天”为主题的冰雪文化传播活动,成为旅游营销的新亮点。

在国外,加拿大魁北克每年从2月第一个周末起开始举行冬季狂欢节,他们认为冬季狂欢的主角是人,所以每年会选出一位“狂欢节之王”,除了冰雪雕以外的活动,还会进行破冰划船比赛、滑雪、狗拉爬犁等比赛;俄罗斯有“俄罗斯之冬”的狂欢节,也叫“送冬节”,是传统的农业节日;瑞典有传统的“露西娅”节,定于每年的12月13日,是瑞典全年夜晚最长的一天。长期以来的冰雪文化积淀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冰雪活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文化认同,也是社会认同的标志。因此,冰雪文化在奥运期间传播获得的社会认同也是检验奥运是否成功举办的软性指标。通过冬奥会,中国的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文化、冰雪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要使冰雪艺术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冰雪艺术文化的发展势在必行。此外,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还需要冰雪文化艺术兼容的表达,届时,冰雪将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符号。当艺术与冰雪、与冬奥结缘,各种艺术形式的“冰雪故事”便成为承载冬奥历史、促进冬奥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

在社会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影响下,人民精神的文化需求会随着劳动力解放而日趋旺盛,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如何寻找新路径?如何基于文化合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怎样应用冰雪这一介质的兼容性,使之能够达到文化融通的作用,能够更形象地构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冰雪艺术将作为一种新的跨文化的交流平台,借助于品牌力量建立信任,打造中国冰雪品牌文化,通过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交流。2018年冬天,呼玛县重点打造“一带一路”中俄国际冰雕雪雕大赛暨呼玛县冰雪文化旅游节,“中俄国际冰雕雪雕大赛”邀请了来自俄罗斯的几所大学和黑龙江省几所高校共同参与,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冰雪艺术合作与交流。

新的仪式和组合会带来新的感受,我们在温故传统的同时也要考虑新的跨文化合作文化挖掘,以“中国梦”“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为前提,寻求文化合作的新途径。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冰雪文化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将进一步推动冰雪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冰雪艺术的设计与技术是冰雪艺术产业结构中两个重要的板块。其中主要体现在冰雪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冰雪艺术存在对季节的依赖性,为延长产业链,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解决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制约是首要问题。这里的异域或反季节冰雪艺术展示的需求将会催生冰雪艺术科技的进步。比如,2019年冰雪大世界出现的低温喷泉,用防冻液制作出喷泉的效果,使静态的景观融入动态的元素。再者,雪博会从2018年开始应用高流明激光投影制作的雪秀,将动态的光影投射在巨大的雪堡上,这些都是新科技的应用带来的对冰雪艺术的创新再造。在深圳巨大的膜结构冰棚矗立在蛇口口岸,创造恒温零下10摄氏度以下的恒温场所,供游客一年四季赏冰看雪,并同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新的元年势必会带来新的发展,随着社会进入智能的时代,冰雪文化这一相对传统而又包容的艺术形态能够出现更多的可能。未来,也许能够产生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更加自然的冰雪景致,运用科技模拟冰雪文化感官体验,冰雪艺术甚至能够出现在对人与环境、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生态链中,成为周期性的生活体验环节。冰雪艺术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无限的创意可以进行无限的发展。

四、结语

总结冰雪艺术跨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创新形态,已不仅仅是民族文化合作的内容,更应该是艺术文化、科技文化与创意的融合发展。冰雪艺术的平台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开放,冰雪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兼具文化传播的特点,其融合性更佳,更具同理化的情感共鸣,能够更充分地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作用。冰雪艺术因其大众性艺术的特性,冰雪材料源于生活自然,环保绿色,工具和操作相对简单,具有无限的创意空间,势必会更多元地以新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像先人发明冰灯一样,在生活中,冰雪艺术的创造会实现更多的可能,这就是冰雪文化艺术的创新精神之所在。

注释:

[1]来源:百度百科.冰雕.学术网文.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B0%E7%81%A F/466277?fr=Aladdin.

[2]王景富. 冰城冰雪竞妖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巨大作用[J].学理论, 2009(1):87-92.

[3]来源:百度百科.冰雕.学术网文.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B0%E7%81%A F/466277?fr=aladdin

[4]汪玉峰.论公共艺术观念下的艺术营造[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

[5]〔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 章浩、沈杨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3-4.

[6]殷亮、石晶.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文化发展的影响[J]. 冰雪运动, 2017(7).

猜你喜欢
冰灯冰雪艺术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冰灯
梦游的冰灯
冰灯,北方春节的文化符号
纸的艺术
看冰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