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特色农业收入保险发展探析

2019-03-19 18:33
广东蚕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期货贵州省农户

韩 雯

(贵阳市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2)

收入保险是以保障农作物收入因约定灾害或市场价格下跌造成损失为保险标的的农业保险。收入保险有效结合农业产业有关政策,运用市场行为分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稳定农户收入[1-2]。从2015年起,贵州省率先从省级层面开展了生猪、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以来,贵州省各地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施“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通过调减玉米种植,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替代作物,要求进一步加强风险保障,开展基本收入保险。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发展。因此,为持续纵深推进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收入保险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1 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 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2018年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促使农业保险发挥支农惠农富农的作用,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持续稳步发展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农业保险,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和扶贫资金,支持贵州省“一县一业”和“五大产业”的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创新发展。截止2018年10 月,推动农险“降费提标”,5个中央财政补贴型农险品种在费率降低的基础上提高保额,费率最大降幅33 %,保额最高提升60 %;截止2018年10月,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1.18 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46.43 %,为各类农业生产组织以及714.53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 460.40 亿元,向31.35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4.13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132.73 %。

1.2 贵州省特色农业收入保险发展状况

2018年,围绕全省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和“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各市(州)按照“鼓励创新、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努力开展符合各地发展的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截止2018年9月,全省已开办33个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地方首次开办的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有辣椒、食用菌农产品价格指数及刺梨收益和蜂养殖保险,油菜、李子、亚热带水果及花卉种植保险,保费收入达3.73 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159.39 %;向74.17万户次农户提供特色农业风险保障65.04 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107.21 %;共为10.33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1.74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206.07 %。目前,各地开展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较广泛地覆盖了种养植风险、产值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等,逐步将“保成本”转向“保收入”,即将损失保险向产值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发展,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贵州省农产品收入保险发展中的问题

2.1 尚未建立对应的“保险+期货”模式

期货公司以期货原有品质标准化和规模大宗化的农产品作为场内交易品种,而贵州省收入保险承保对象主要集中在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产品,如:五大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尚未形成期货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品种的要求,即未具备期货原有品种标准化和规模大宗化的特点。期货公司若借用场外看跌期权进行对冲风险,增加了对冲成本,进而会提高保险费率,降低地方政府和各个参与主体的承受能力。因此,需建立符合省情的“保险+期货”模式。

2.2 缺乏共享的信息平台

符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收入保险产品需要准确的产量数据和市场价格信息,然而,官方发布的产量信息和价格信息有限,难以充分满足提供各类价格信息;通过价格监测机构采集的数据,人工成本高,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形成较大的基差风险,进而影响投保人实际赔款[3];其他网站发布的价格信息分散,且不具公信力,难以形成整体信息。

2.3 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

由于收入保险是结合期货市场的金融期权合约转移风险,这类合约会出现非标准化的特点,并随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形成非集中性的交易,反而使保险公司面临履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收入保险与期货结合的模式,尚缺乏有效指导方案和管理流程,而期货公司交易风险,有可能降低保障力度。同时,参与“保险+期货”模式的参与主体需具有较高的经营资质和偿付能力,但目前场外交易方式都难以满足这个条件。

3 贵州省特色农业收入保险发展对策

3.1 建立对应的“保险+期货”模式

围绕省内持续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产业,运用农业保险联系会议制度,推动保险公司与银河、中粮等国有大型期货公司合作,加强宣传,逐步开发对应五大特色农产品的收入保险产品,集中特色农产业生产主体,形成品质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交易品种。同时,配套设计“保险+期货”模式的保费补贴优惠政策,提高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并综合使用政府提供的价格信息,确定收入保险费率[4],有效分散特色农产业生产主体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3.2 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由政府牵头建设特色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可供保险公司和农户参考的全国同类产量和价格信息,及时发布定期采集各个地州市特色农产业的价格和产量信息,使广大农户和保险公司能够适时参考,既有利于保险公司根据特色农产业生产主体设计需求生产出保险产品,又有利于特色农产业生产主体合理安排生产结构,避免盲目生产[5]。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特色农业生产主体可以认知收入保险产品内容。

3.3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借助省政府、省金融办、银保监省分支机构搭成的联席工作机制,研发符合特色农业收入保险发展的管理方式,其中有金融期货交易规则、保险费率及赔偿标准等内容,对应各地农户不同农产品生产需求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监控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农户根据信息变化,有指导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权责利及操作规范,加强“保险+期货”模式的报备制度,针对性市场监管,避免产生道德风险。

猜你喜欢
期货贵州省农户
贵州省种公牛站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美棉出口良好 ICE期货收高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国内尿素期货小幅上涨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生猪期货离我们还有多远?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