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谋划多管齐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9-03-19 11:58王国华
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减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王国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4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贫困县由832个减少了153个,2018年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工程,即使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也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要消除相对贫困任重而道远。并且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慢、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因灾、因病返贫的情况也难免会出现。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及早谋划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经常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扶贫方法“可复制、可推广”的指示,把过去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模式,复制推广到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去;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缓解相对贫困为主,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与过去的扶贫政策捆绑在一起,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优先在脱贫摘帽的县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这样未雨绸缪,及早谋划,贫困地区的人民才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在追梦的路上不掉队。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始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取得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减贫成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最好的成绩,党的十九大和《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如期完成”“确保实现”,已成为全党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共识,这种共识可谓“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因此,在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中,这种政府主导、政府参与的扶贫经验一定会坚持和推广。

目标不变,完善脱贫机制。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要在之前扶贫攻坚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减贫的目标和标准不动摇;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不动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当然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要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政策、举措,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减贫工作力度,探索减少相对贫困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产业扶贫,践行社会责任。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应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要经验。因此,在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中,应多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到贫困地区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农产品+农产品销售端+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连接,推动金融支援下沉,服务千万农户。其中绿地集团通过自身的基建、产业、品牌、渠道、资金优势与贫困地区资源进行精准对接,做有体量、有质量、有广度、有温度的“四有企业”,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产业扶贫的做法值得推广。

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模式。2020年绝对贫困消除后,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增收的路子势在必行。上海试点土地流转新模式是包括相对贫困在内的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即村民将耕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流转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经营,村民每年按亩领取租金。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不仅是村民增收的新途径,而且为今后引入工商资本共同开发,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铺平了道路,贫困地区人民的幸福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创新扶贫,大数据与现代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肯定落伍,只有创新扶贫思路,引入大数据和现代技术,才能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精准缓解相对贫困。

恒大創新扶贫,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精准扶贫数据收集系统”,将入户调查的所有贫困户信息录入系统,汇成精准扶贫大数据中心,对数据库的海量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其在贵州毕节援建的七星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广无土栽培、以色列滴灌技术、农业物联网系统技术,被当地人称为“科技梦工厂”,以助力于当地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真正为当地老百姓彻底告别贫困开辟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因人施策,制度优势扶贫。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离不开我国的社会制度优势,如对返贫、致贫原因不同的贫困人口,可采取不同的措施,有劳动能力的,鼓励支持其发展产业或者外出打工;半劳力、弱劳力,就鼓励其参与公益劳动,如从事护林员、护理员、保安等岗位;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因人施策,发挥制度优势扶贫,其目的就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小康路上“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不能少”的目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奔跑。

猜你喜欢
减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理解发展和减贫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