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镇的戏曲复兴

2019-03-20 07:50
农家书屋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牌黄梅戏戏曲

腊月里,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西南部的石牌镇,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迎新春的喜悦气氛里。92岁的汪长连老人拿着小板凳,颤颤巍巍的走出了家门。她只身来到小区广场前,找了个正中间的位置坐了下来。此时,不少人也拿着板凳陆陆续续朝这边走来。这天,“京黄故里迎新春”演出走进老人所在的廉租房小区。大家都提前赶到演出现场“占座”,等待着鸣锣开戏。

这次上演的是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冬日的午后,天寒地冻,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只见台下观众越聚越多。“其实这不算什么,要不是临近年关,像这样的演出,底下都是人挤人。”汪长连老人自豪的说道。

闻戏曲飘香

石牌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中国五大剧种中的京剧、黄梅戏都发源于此。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从这进京,徽剧在北京融合汉剧,发展为京剧;黄梅戏在此由民间小调演化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均学艺并成名于此。戏剧界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誉。“石”便指的是今天的石牌镇。

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场黄梅戏在石牌镇戏曲中心上演。台上,演员声调婉转,挥袖起舞。台下,观众注目聆听,座无虚席。台前戏腔一开,台后跟着忙碌。演员来自全义戏团,都是当地的村民。一天下来,他们每人能有500块钱的收入。这两年,老百姓听戏的热情高,戏团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石牌镇像全义戏团这样的剧团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家,从业人员有三四百人。这些班社大多以盈利为主,常年累月在外演出,足迹远涉江西、浙江、江苏、湖北等地。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提高,石牌镇老百姓对戏曲艺术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民间班社逐渐出现回流、反哺家乡的倾向。政府逢年过节便会组织文艺演出活动进社区,让老百姓免费观看。

怀宁县新声黄梅戏剧团的团长王鹏家中几代都从事黄梅戏艺术,得天独厚的艺术熏陶使得他从小就有着过人的天赋。这些年,他带领新声黄梅戏剧团深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福建等10多个省市演出,平均每年演出达650余场,年演出收入300余万元。

“虽然外面挣得要比家里多,但是在家乡演出情感更充沛,因为演出互动氛围更浓厚。”王鹏直言不讳地说。2017年一整年,王鹏切实感受到了作为“戏曲之乡”石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十一月份回家办事,刚好赶上了石牌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试点项目试演,我们新声黄梅戏剧团在内的三家民间剧团被邀请参加演出。”谈到此次经历王鹏兴奋不已,他说,以前都是自己搭台在户外演出,总害怕碰上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没想到这次回家居然还进了剧场。更让人感动的是,演出当天的票瞬间售罄。演出开始了,还有很多没买到票的老百姓站在剧场门口不愿离去。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种浓浓的“黄梅戏”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客前来参观游览。

在石牌镇,黄梅戏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镇上建起了几家三星级以上的大酒店,每年的商品贸易额都在45亿元以上。在调节村民生活、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黄梅戏自身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戏剧盔帽石牌造

戏剧盔帽俗称唱戏人的“行头”,在舞台上能丰富剧中人物的“神”“型”“行”。戏剧盔帽制作工艺复杂而精湛且品种繁多,它的样式基本是沿袭明朝的服饰、官帽。因角色需要而诞生的盔帽,在戏剧舞台上塑造出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

盔帽既属剧装之列,又是一门稀有的民间手工艺术。说戏剧不能不说盔帽,在怀宁说戏剧盔帽不能不说产云秋。在石牌,产云秋的名字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上来,但一说“帽子产”,几乎无人不知。

戏剧盔帽手艺人产云秋。

在产云秋看来,每顶盔帽都有其特定含义,做法也不尽相同。要想做得好,需要个人具备良好的美术功底和一定的戏剧知识。“我热爱文学,喜欢历史,也学习哲学。这些,对我的技艺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产云秋说。直到现在,70多岁的他休息的时候,手里总少不了一本书。几十年来,他刻苦自学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园林设计、古建装饰,为的是以国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从13岁学徒开始,产云秋做了56年戏剧盔帽。22岁时,产云秋就成了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制作戏帽是技术活也是耐心活,更是良心活。“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得3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十几道工序。从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到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一般制作一顶戏帽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产云秋说。“盔帽还有高档、中档、低档的区分,名伶用高档的盔帽,以显示身份。此外,戏剧盔帽除了演出时佩带之外,有时还被演艺界作为一项特殊的礼物相互馈赠。” 说起戏剧盔帽的前世今生,产云秋有着说不完的话。说话间,产云秋拿出了一顶皇后帽,“先要把600克的铜版纸凑成花纹,然后要经过铁丝编起来,接着系粉条子,然后穿珠子、点翠,这样无论怎样紧赶也得要四天时间。”四天时间,凝聚了他的心血。每当看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产云秋都是陶醉其中。

如今,“石牌戏剧盔帽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产云秋也被文化部门确定为戏帽制作技艺传承人。产云秋所在的石牌镇也正在打造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就是想收几个有热情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徒弟,我们一起把戏剧盔帽制作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产云秋眼里满是期待。

为有效保护戏剧盔帽这一优秀传统技艺,怀宁县文化部门历经几年的时间,深入乡村对包括产云秋在内的全县所有制作戏剧盔帽老艺人进行调查走访,并对其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录音、录像,整理恢复戏剧盔帽制作工艺,使得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

打造中国“戏曲达沃斯”

近年来,石牌镇正全力打造戏曲特色小镇。石牌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试点便是其中项目之一,这也是2017年被确立为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项目首批试点文化站。石牌镇政协工委主任何承雪介绍说,该文化站主要是以当地特色戏曲文化为核心,以打造四个体验中心为平台,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文化服务空间,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石牌特色戏曲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怀宁县著名民俗专家、前文化局局长张亭经常喜欢到石牌镇老街的徽班博物馆逛逛。石牌民间戏曲繁荣与发展的脉络在这里清晰可见,只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戏曲逐渐低迷,古朴的街道不再有往日的繁盛。但谈到石牌的历史文化,70多岁的张老依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说:“1982年9月,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来石牌考察,情不自禁感叹,作为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是来‘朝圣’的。那今天对于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如何充分认识并有效继承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

目前,石牌镇已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省级首批特色小镇。按照规划,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任务。接下来首先将对老街进行修复与改造,并将重点建设京黄大剧院、徽班博物馆、戏曲文化产业一条街、名人故居、戏曲达沃斯论坛会址等项目。再利用现有基础,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戏曲之乡独特优势,重点培育壮大戏曲盔帽、戏服、道具加工制作产业,恢复并打响“老字号”品牌;同时在戏曲+服务、戏曲+旅游、戏曲+物产方面多头并进,把石牌镇建设成为全国戏曲工作者的文化体验地和世界戏曲爱好者的旅游目的地。

从“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到“戏曲达沃斯”,黄梅戏进入了全新的舞台。 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石牌,正以“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的概念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地标。黄梅戏呈现百花齐放、兼收并蓄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石牌黄梅戏戏曲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试论广西金秀瑶族石牌习俗保护现状以及保护计划
“石牌文化”:瑶族政治生态记忆的文化表征
——“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七
My family members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