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移风易俗的对策研究

2019-03-20 01:32王彩霞万远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王彩霞 万远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的“乡风文明”到十九大报告中的“乡风文明”,再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中的“风尚美”,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革除社会不良风气,培育文明乡风。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事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一历史方位下,党和国家愈加重视农村乡风文明培育问题。

(一)移风易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移风易俗,也就是引导农民转变旧观念,革除旧习俗,树立新风尚。其实质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农村文化既包括几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但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当代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移风易俗正是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改善农村人文、社会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创新。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不可忽视。

(二)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自2016年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次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抓好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1],“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2]最近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将乡风文明作为其中一个章节,指出“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2]党中央连续数年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明确要求,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移风易俗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移风易俗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扶贫成果的内在需要。自2013年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但是,相比较经济贫困,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由于各种原因,“扶贫”与“扶志”、“扶智”尚未完全同步,农村精神贫困现象依然存在,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并未完全消除,这与乡村振兴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相悖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输血”,更需要激发贫困人口“造血”的动力,树立脱贫的志向。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最后阶段,一些贫困地区因高额彩礼、婚事大办、重金厚葬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悖,与脱贫攻坚战略不相符合,更吞噬着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从物质上和思想上都能够脱贫,必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不良风俗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整改之下,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脱贫只是政府的事情,个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有的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致富产业等方面不出钱、不出力,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甚至有人千方百计钻政策的空子、占国家的好处。二是人情消费持续攀升,随礼名目日渐繁多。一些地方高额彩礼居高不下,婚丧事宜大操大办、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举办宴席互相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给很多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三是厚葬薄养现象有所抬头。一些家庭尊老敬老、传承孝道的美德逐渐消失。有的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兄弟姐妹互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甚至闹得兄弟反目、妯娌失和,却在老人死后厚葬奢祭以博孝名。四是农村很多新生代农民不懂得感恩,“啃老”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宗教活动盛行,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屡禁不止,违法犯罪案件时发生,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不良风气的背后,透视出了一些人安贫度日、人前爱面子的陈旧思想观念以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价值取向,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对于歪风习俗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现状。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方仍没有摆脱贫困,这不仅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有关,还与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风民俗有关。因此,要培育文明乡风就应该从移风易俗、转变贫困人口的思维和观念入手。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移风易俗的对策建议

改善农村不良风气,培育文明乡风是一项长期性与复杂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相交融的发展过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和发展体系,需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新的内涵来构建,需要有理念、制度、策略的全方位支撑。弘扬优良传统、突出典型引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督查考核。

(一)弘扬优良传统,培育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抓手。

1.要继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正是当地民情的映照,折射出一个地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而思维与观念又决定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和程度。因此,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4]。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使人保持昂扬的斗志,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

2.要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一方面要及时向农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康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科技致富相关知识和政策等,组织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乡贤、领导干部、志愿者等组成宣讲团,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针对当前部分群众价值观念缺失、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政策宣传、法律知识普及。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农村文艺团队编排快板、小品、戏曲等民间传统文艺剧目,以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办法,大力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民主文明,抵制封建迷信,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新风新俗”家喻户晓,使文明新风无处不在。

3.要大力宣传优秀网络文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人人都有手机,不少家庭也有电脑。应该在政府的带领之下,动员农民群众下载“学习强国”等理论学习软件,将手机、电脑、电视作为学习网络文化的有效平台,而不仅仅是通讯和娱乐设备。同时在农闲时节可以组织农民开展都市交流分享会,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注重典型引领,凝聚社会正能量。移风易俗既要讲道理,也要用身边的典型去带动影响身边人。一方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风政风对民风有直接而强大的引领力。党风正,则民风淳朴。推动移风易俗,党员干部要带头示范、躬身践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敢于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自觉带头不铺张浪费、不滥发津贴、不大操大办,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要教育动员家属及亲朋好友养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风尚,争做倡导社会文明的典范。另一方面,挖掘身边勤俭持家、孝老爱亲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以生动故事引导人们分清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开展慈善公婆、孝顺儿女、脱贫光荣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对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运用新闻报道、互动访谈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典型代表的典型事例和鲜活经验。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移风易俗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以榜样引领淳化民风,用模范好人的力量倡树文明新风。

(三)健全乡规民约,加强农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依法治理。第一,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乡规民约,为文明乡风的蕴育提供了制度规范。在不与国家法律和政策冲突的前提之下,就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广泛听取村民的诉求和建议,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要求,将村民反映最多、要求最强烈、思想认识比较统一的方面重视起来。根据各自的村情,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第二,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乡规民约不定要制定得贴合实际,还要确保落到实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在村规民约的执行过程中,还要在农村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监督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5]。农村的很多不良风俗都表现在红白喜事相关环节中,因此,治理农村不良风俗,最主要的就是成立红白理事会,并保证其合理运行,做到真正发挥作用。组织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红白理事会的理事,并对理事会成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将婚丧习俗的相关规定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中,加强监管,奖罚分明。第三,乡规民约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所以乡规民约不是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时更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设立监督机构,制定考核标准。监督是推动任何工作落实落地的有效措施。要使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加强监督考核。第一,制定考核标准,明确考核方式[6]。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移风易俗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例如在红白喜事方面,随礼的数额、办酒席的桌数等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第二,设立监督委员会,落实监督管理责任。推动形成“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和文明村镇创建,建立完善检查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工作落实。抓党管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纪检监察,发挥他们在抵制不良风气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第三,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乡风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持续推进、常抓不懈。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乡风
漫说文明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