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给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对比分析

2019-03-20 00:37李正海
关键词:氯吡格雷老年阿司匹林

李正海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给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的对比。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为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心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给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均具有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在血小板聚集、心功能改善方面更具有优势,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冠心病;老年;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ISSN.2095-6681.2019.2..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它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对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冠心病的治疗包括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坚持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的治疗。冠心病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目的是缓解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的进程,减少冠心病死亡的发生。

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表面ADP受体中的P2Y12亚基竞争性结合,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预防血栓性心脏疾病的发生;阿司匹林为环加氧酶抑制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可治疗冠心病,但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2]。本文以凉山州宁南县中医医院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分析对比其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老年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2~85岁,平均(76.58±3.61)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36±0.95)年,合并病症:高血压24例,高血脂症10例,糖尿病9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2~85岁,平均(76.32±3.28)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18±0.76)年,合并病症:高血压25例,高血脂症11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CT检查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年龄>60岁;(2)临床资料完整,方便追踪随访;(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采用其他药物治疗、存在药物过敏史者;(2)伴有神经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3)治疗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6020722)治疗,3片/次,1次/d,饭前服用,28 d为1疗程,持续2个疗程。患者如出现不适,可遵医嘱降低使用剂量或直接停止使用。

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83)治疗,75 mg/次,1次/d,饭前服用,28 d为1疗程,持续2个疗程。患者如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剂量或直接停止使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包括LVEF(射血分数)、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胃粘膜出血等)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心脏病学(第5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缺血性ST段恢复大于0.1 mV或正常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缺血性ST段恢复0.05~0.1 mV为有效;症状未改变或更为严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7%,其中显效22例(51.16%),有效12例(27.91%),无效9例(20.93%)。观察组显效32例(74.42),有效9例(20.93),无效2例(4.65),总有效率95.3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8,P<0.05)。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为(55.86±6.85)%,治疗后为(41.85±10.9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为(56.05±7.06)%,治疗后为(30.69±8.8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对比差异(t=0.063,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6,P<0.05)。

2.3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方面的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LVEF、LVESD、LVEDD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往往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如情况严重极有可能导致患者猝死。疼痛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是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和再缺血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如患者出现严重血管病变或完全阻塞,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血管重建可预防患者病死。临床中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常为阿司匹林、氯毗格雷、替罗非班等,对于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为常见用药,可对血小板激活形成明显抑制,具有抗血小板效果。但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毒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出血、皮疹等,且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胃肠刺激症[4]。而且用药时间较长后,往往导致阿司匹林出现抵抗,产生耐药性。氯吡格雷可与血小板表面腺苷二磷酸具备较高亲和性,为不可逆性结合,可对血小板膜糖蛋白活化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达到抗血小板目的,而且具有较高安全性。氯吡格雷口服后可快速吸收,可参与到全身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药效[5]。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能够选择性地与血小板受体糖蛋白进行结合,且为不可逆性的,对于血小板聚集斑块可发挥同样效果,可预防血栓、斑块进一步扩散增加,可心血管血液循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总之,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给予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目前临床常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是PCI时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但单独应用不足以充分抗栓;氯吡格雷除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外,还对心血管事件相关的炎症标志物表达有减少作用,且临床疗效可能与剂量有关,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600 mg)

有效降低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呈时间依赖性,服用2 h后达到充分抗血小板。虽然氯吡格雷在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心功能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而且用药方便。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主张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进一步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 猛.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6):1061-1062.

[2] 王 飞.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4):38-39.

[3] 董洪武,王明生,赵 霞,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5):177-178.

[4] 楊志强,潘玉成,周衍国,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7):114-115.

[5] 张春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2):187-188.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老年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