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非高原上,用脚步丈量蒙内铁路

2019-03-20 07:09武笛
紫光阁 2019年3期
关键词:蒙内肯尼亚纪录片

武笛

作者在蒙内铁路动物通道拍摄现场

2017年5月31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后,连接肯尼亚东部港口城市蒙巴萨与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迎来了通车典礼,肯尼亚总统出席典礼并祝贺铁路通车。在通车直播期间,肯尼亚国家电视台将新华社年轻团队摄制的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循环播出6遍,吸引超过4000万人收看。该片后续在中国和非洲10个国家电视台播出,多家网站转载,总浏览量超过3亿。国外专家、学者、网友对中国在非洲修铁路给予了几乎一边倒的好评。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它之前,肯尼亚全境只有一条修建于1901年的米轨铁路,技术落后、事故频发。可以说,蒙内铁路是肯尼亚人民的百年梦想工程。这项工程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重要成果,由中国融资、中国承建,全套采用中国标准,是中国铁路建设全产业“走出去”的样板工程。

然而在铁路建设期间,不少西方媒体却戴着有色眼镜,对蒙内铁路恶意歪曲丑化。BBC、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连续发文,声称“中国人抢当地人饭碗”,无端指责铁路建设“破坏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5年初,26岁的我第一次到刚刚开工的蒙内铁路采访,轨枕厂里机器轰鸣,路基修建热火朝天。为确保按期完工,蒙内铁路被分解成11个经理部,分段施工建设。我和同事们从内罗毕一路向东,逐段探访。西方媒体报道的描述与事实真相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我深受触动。

新华社记者有责任还原真相!这是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的拍摄缘起,也是我在此后两年最主要的工作。摄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主创来自中肯两国,4名导演、3名摄影师、1名航拍师,都是新华社驻非洲总分社的记者。肯尼亚社会治安堪忧,拍摄工地环境恶劣;团队要兼顾日常报道,也没有大型纪录片的摄制经验,边摸索边拍摄,每一个镜头都得来不易。

为了更有效地呈现真实的蒙内铁路,我们决定采用自述体拍摄这部纪录片,由肯尼亚主人公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以与工程相连的个人故事,见微知著地反映蒙内铁路建设历程,阐释中非合作共赢理念。选哪些人作为纪录片的讲述者,就成为纪录片摄制的关键。

开拍前的第一步,是深入调研。我们在铁路沿线调研10余次,见了200多名采访对象,随后长期跟踪拍摄20多位,最终将14位采访对象的故事在片中呈现。

铁路建设真的抢了当地人饭碗吗?回答这个问题的是27岁的姑娘万吉库。第一次见她时,万吉库正临近毕业。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女性,万吉库很难在青年失业率高达60%的肯尼亚找到合适的工作。蒙内铁路正式开工,开始大量招收有工程学科背景的大学生。不分男女,只要有能力,都能参与铁路建设。万吉库成为一名现场工程师,负责铁路起点蒙巴萨车站的建设。

拍摄纪录片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坚持跟拍万吉库,记录她的改变,从镜头背后看着她迅速成长。在施工现场,她扎起头巾、戴着安全帽,有条不紊地调配设备、组织生产。因为表现优异,她被送往中国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技术培训,并计划申请北京交通大学的硕士項目。

蒙内铁路通车仪式上,我们和万吉库再次相见,激动相拥。“不敢置信”,她说,“谢谢你们记录下我的故事。这两年多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一生。”

万吉库只是数万名肯尼亚建设者中的一员。蒙内铁路项目带来4.6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只有3000名中方员工,比例不到10%。万吉库和她几万名肯尼亚同事的故事,成为回击西方媒体不实言论的生动例证。

拍摄纪录片,要求用镜头语言呈现好采访调研中得到的故事,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下了不少苦功夫、笨功夫。

铁路建设真的“破坏环境”吗?按照设计,蒙内铁路穿过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这是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2万多平方公里。西方媒体攻击蒙内铁路火力最集中的,就是声称它“影响野生动物迁徙”。

实际上,蒙内铁路在选线之初就做了几十次意见征集和方案论证。中国设计师团队沿用青藏铁路的建设经验,在蒙内铁路沿线设计了14个桥梁式或涵洞式动物通道。工程单位不惜成本,平地起高桥,长颈鹿通过不用弯腰。

为更好地验证事实,我们开始寻找中立的第三方组织。调研了众多研究机构后,我们在一个名为“拯救大象”的非政府组织,见到了本森博士。

在蒙内铁路拍摄沿线,摄制组经常被第一次见到航拍仪的小朋友“围观”。

由于长期在动物保护组织一线工作,40岁的本森十分清瘦。他的团队每个月都要开着小型飞机在察沃国家公园上空为大象做“人口普查”,监控象群数量。为研究象群迁徙路线,他们为几十头大象戴上卫星定位项圈,绘制了完整的运动轨迹图。本森博士手头大量的一手资料,证明已经有野生动物开始使用动物通道。

但多少句间接的解释都不如一个直观的镜头,我们必须拍到动物经过铁路通道自由迁徙的真实画面。非洲的狮子、大象、长颈鹿当然不会“应邀”接受我们的采访拍摄,也不会“通知”我们哪天会穿过铁路。怎么办?只有等。

根据本森博士的卫星监测数据测算,我们选择最可能有动物通过的桥梁,边拍空镜,边开启漫长的等待模式。

当时,我写下了这样的日记:“集中拍摄一个月,每天从旭日升拍到夕阳落。工地的沙石、A109的夜路、荒野的星光、港口的热风。涵洞口等动物,大桥旁等火车,协调时等人,多云处等风。终于懂得前辈所说的,拍纪录片是个高度专注、全心付出的过程。如果想要使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变得更难,只需添个前缀——‘在非洲。”

等待两周后,我们在动物通道中发现了狮子脚印、大象粪便。紧接着,在一个金色的傍晚,在蒙内铁路察沃特大桥附近,我们独家捕捉到了斑马穿越动物通道的镜头。看到它穿越通道的那一刻,陪伴我们的本森博士对我轻声却有力地说了一声:“Yes!”那一段视频,堵住了别有用心媒体的悠悠之口。

两年的跟踪记录使我们与采访对象变成了好朋友,在不知不觉中见证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件件大事。为一家人而奋斗的父亲、苦学工程技术的实验员、渴望读书的农村孩子……蒙内铁路沿线民众和工程建设者的工作、生活、情感和梦想,一次次打动着我们,感情越拍越深,共鸣越来越强。

年轻的中国工程师王骁宇在蒙内铁路建设中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他把举办婚礼的地点选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内罗毕车站大厅。为了加紧建设车站,王骁宇春节期间也没有休息。除夕当天,我们如常到项目上拍摄,记录下他与母亲打的一通视频电话。

母亲问:家里下雪了,你春节放假吗?什么时候回家?

王骁宇顿了一下,眼眶湿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镜头后的我们早已泪流满面。摄制组的主创都是派驻在非洲的新华社记者,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回国,又逢佳节,谁不是格外想家?

摄制组捕捉到的斑马经过蒙内铁路野生动物通道时刻

拍摄《我的铁路我的梦》的两年也是我们废寝忘食、朝夕奋战的两年。铁路开通前,在内罗毕和蒙巴萨之间往返只能走唯一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国道。这条路我们不知走过多少遍,渐渐熟悉了沿线的79座桥梁、33个车站、12个配电所、87座通信铁塔,甚至数出了沿線的5844根电线杆……我们拍摄的200多小时素材中,包含大量航拍镜头、逐格镜头和工程节点画面,最终制作成这部90分钟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新华社非洲总分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宣部“四个一批”专家、纪录片导演梁碧波的全程指导。我们力求每个镜头构图工整、用光准确,具有视觉表现力。在后期剪辑、调色、配乐和视觉包装时,更是每步都精益求精,各工种工序合力打磨精品力作。

《我的铁路我的梦》播出后不久,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又踏上征程,奔赴非洲16个国家拍摄中非合作主题纪录片《与非洲同行》。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该片在央视和6个国家电视台首播。随后,它的中、英、法、斯、阿、葡、德、日、俄9种语言版本在全球同步推出,在非洲、欧洲14个国家的16个主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2019年,我们将探访五大洲,拍摄另一部“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继续讲述中国与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鲜活故事。

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成了这支年轻团队的起点。我们在片中讲述了蒙内铁路从无到有的故事,也记录下自己梦想成真的历程。

我们很幸运,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火热的建设一线增强“四力”,亲身经历并记录下一个个动人瞬间,用小视角勾勒大情怀,用影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

在东非高原上,用脚步丈量蒙内铁路,每一个脚印都如此值得,那也是记录我们自己成长历程的脚印。

猜你喜欢
蒙内肯尼亚纪录片
肯尼亚的奇妙探险
走进肯尼亚,拥抱大自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蒙内铁路路基基床A料填筑施工技术
大选登记
微波技术在肯尼亚蒙内铁路临时通信项目中的应用
蒙内铁路33kV长距离贯通线电容效应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