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019-03-20 12:34黄泽雄
关键词:潜水艇瓶盖瓶子

黄泽雄

设计思路:我在科学角放置了两盆清水,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直到某天,他们拿着空瓶子在水中发射“鱼雷”、“炮弹”,我才发现,他们玩起了潜水艇打仗的游戏,然而,孩子们的潜水艇只能靠手控制沉浮,不符合现实生活中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那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控制沉浮。”我灵机一动,于是就有了这节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自主灌水、排水中验证猜想,了解“潜水艇”升降与艇中水量的关系。

2.初步尝试用简单的符号在图表中进行记录。

3.在情境中解决“潜水艇”躲藏问题,体验自主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制的“潜水艇”;

2.PPT课件;

3.记录板、水缸、水桶、针筒、抹布、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潜水艇,入水

1.自由猜想“瓶子潜水艇”入水会是什么样?

——想不想让你的“潜水艇”到水里面玩呢?

——猜猜,你的“潜水艇”到水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2.自主操作探究。

——试试!

——看看。

3.根据自己和同伴的操作结果,判断原有的猜想哪种是对的?

(此环节帮助幼儿验证猜想,潜水艇没有装水时是浮在水面上的。)

二、潜水艇,躲避

情境过渡:(飞机轰炸的声音)什么声音呀?怎么办?

1.二次猜想 “潜水艇”怎么藏进水里?

——自主猜想。

——老师帮助记录猜想,形成图表。

2.二次实验探究。

——老师简单介绍材料。

——自主操作,并记录。

老师根据现场进行指导:往潜水艇内加水时注意观察水量、潜水艇躲避后及时记录等。

3.集中交流:通过实验,发现自己的猜想怎么样?

——张贴、展示自己的记录单。

——观看记录单,寻找记录单中的共同经验。

——发现记录单中的问题。(比如:单子记录与实验结果不符,或者同样的实验,记录的结果不同等。)

4.三次实验探究

——看一看,想一想,找出原因:装满水“潜水艇”会沉下去,那为什么一些小朋友“装满水”的潜水艇沉在水底的样子不一样呢?

——轻操作、细观察,让“潜水艇”藏进水里。

5.集中小结:原来加满水,是要全部注满水,差一点点都不行,這样的“瓶子潜水艇”才能藏进水里。

三、潜水艇,上浮

情境过渡:(带音效的PPT)敌人撤离了,我们的潜水艇可以?

1.猜想:我们怎么让潜水上来呢?能不能不拧开瓶盖就让它漂上来呢?

2.拓展:老师这里有“针筒”和“吸管”,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老师有个办法你们看!请先试一试你们的方法,再试一试老师的。

(将一开始准备好的特殊潜水艇投放到水缸中,特殊潜水艇的瓶盖有两个小孔,利用吸管往里面吹气将水排出,达到潜水艇上浮的目的。)

3.小结与延伸:今天我们用加满水的方法,成功躲过了敌人的袭击,又用吹气的方法,让潜水艇又浮了上来。那你们还想怎么玩潜水艇呢?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下次继续!

【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孩子们的兴趣层出不穷,很难抓住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兴趣点。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幼儿共同生活的每一天中细心地观察。

孩子们用小瓶子模拟潜水艇打仗时,教师敏感地捕捉到这是孩子们基于生活经验所衍生的点,但孩子们的经验也止步于潜水艇能在水中航行,具有沉浮的本领。在了解到幼儿的现有水平后,教师采用阅读书籍、观看科学视频、动手模拟操作等方式,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潜水艇的特征,知道潜水艇有“装水”和“吐水”的本领。随后,教师与幼儿一同制作属于自己的潜水艇,在小瓶子上用即时贴纸进行装饰。让孩子们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又进一步加深对潜水艇的理解。

一个好的游戏情境,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思维能力。结合孩子们的“打仗”游戏,教师创设了“敌人袭击”的情境,通过紧张的音效营造出潜水艇需要紧急躲避的状况,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潜水艇躲起来?”危机解除后,潜水艇又可以浮出水面,在这时加入拓展环节“能不能不拧开瓶盖,让潜水艇浮上来?”

杜威曾经有一个经典论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为此,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游戏中、实践中帮助幼儿学会思考,习得经验。小瓶子能成为潜水艇,小游戏能挖掘大智慧。

猜你喜欢
潜水艇瓶盖瓶子
设计巧妙的瓶盖
瓶子赛跑
瓶子赛跑
小小潜水艇
巧开瓶盖
瓶子赛跑
水瓶盖药丸小盒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鸡蛋潜水艇
省力阀门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