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修文:品校本课程开发成果

2019-03-20 12:28罗艳林
教师·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术校本课程国学

罗艳林

摘 要:国学滋养灵魂,培养根性;国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湖南省长沙县泉星小学建设文武兼修课程,将武术与经典诵读融为一体,以文束武,用诵读口令指引武术动作,以武修文,用武术套路演绎文学韵味,实践国学与国术两种基本形态的融合与运用,落实课程实施与评价,培养健康儒雅的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文武兼修;国学;国术;校本课程

湖南省长沙县泉星小学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质,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的课程方案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了“文武兼修”特色校本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武术、国学经典。

一、课程目标:练形养正,内外兼修

文武兼修课程目标即“练形养正,内外兼修”。具体来说,一是让武术、经典诵读进校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武术、国学,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焕发生机活力。二是通过传授技巧,让小学生习得武术技能,增加安全自衛意识;习得诵读方法,具备表达能力,形成儒雅语言。三是以文束武,练性养心,培育具备健康体魄和儒雅情操内外兼修的小学生。

二、课程内容:国学国术,文武兼修

具体来说,日常武术教学活动推行了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运动锻炼、以向上争先为目的的竞技比赛、以安全自卫为目的的技击防身、以审美表现为目的的武术表演,让学生学习抱拳行礼以礼节待人。通过武德教育可塑造人格。

经典诵读选修,以课堂为阵地教授了诵读方法,以晨读为保障做到了日有所诵,在选取内容上又允许自成特色。小学生天天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日学一语,日行一善”,如《易经》之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在诵读中学生感受音韵和谐之美、节奏协调之美、体态儒雅之美、为人谦和之美,促进诗性语言在交际表达与集体生活中的应用。文化经典占据了他们的心,就能使他们少一些浮躁,多一分恬静。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下,他们习作有文采、有深度,谈吐文雅,举止大方,“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课程特点:动静相谐,知行合一

文武兼修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武术与诵读的结合,动静相谐,知行合一。课程从传承文化到联系实际,彰显集武术与诵读、修习技能与修身养性、功用与趣味于一体的特点。

武术习练韵律化。武术遵循攻防进退、收放张弛、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法则,辅以经典诵读的声韵节奏与铿锵之声,运用国学经典特有的韵语来指挥武术动作的习练,将国学经典与中华武术合二为一,既营造了动中有静、声律和谐的氛围,又减小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武术技巧生活化。武术虽有几千年历史,但也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现实。除了传统的武术招式传授,我们还将刀枪剑棍、长短器械的攻防技法,演变成随身携带的书包、文具等攻防招式组合练习,教会学生借助身边之物抵御侵犯,筑一道生命防线。

课程学习趣味化。儒雅情操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简单地靠讲生硬的大道理,我们还在课程中穿插了小知识、小故事和课本剧,通过读、讲、演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其理解,指导其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四、教学形式:分合有度,灵活安排

集中教学:在同一个教学时间进行武术、诵读、书法三项内容相融合的教学形式。多项课程体系教学兼容,在课堂内实施,建立在教师多种专长集于一身的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实施,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

独立教学:如课堂受时间限制,教学受教师个人特长局限,不能完全按课程预设完成任务,则可调动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动,采取单科教师独立完成武术、诵读或故事的教学形式,亦能达到理想效果。

五、课程实施:三管齐下,文武兼修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兼修、选修三种形式。教学过程采取读、习、演、练四种方式,力求让每周的学习达到“背诵一段蒙学经典、掌握一段武术组合、表达一个明理故事”三管齐下的效果。

(一)诵读国学经典,于诗文歌韵中习得诵读方法

国学经典诵读为兼修,其著作包蕴深刻的做人道理与处世哲学,特别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知识丰富,朗朗上口,饱含哲理,适合小学生诵读。

诵读教学,学习诵读方法。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字形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内诗文与课外名篇为载体和依托,进行诵读指导与习练。中低年级诵出节奏,感受声律,可以不求甚解,但求韵和谐;高年级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脉,感悟哲理,内外于心,进而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每日一诵,增加诗文积淀。诵读是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严格遵守省颁课时的基础上,学校腾出晨读10分钟时间,将诵读诗文教给学生,将诵读空间留给学生。每周一诗文,日不间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二)操练武术动作,于拳掌剑棍中习得武术技能

武术学习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校本课与阳光体育为必修,社团活动为选修。

开设校本课程,武术教学层级化。在每周的体育课中至少安排1节文武兼修课程,根据年级的不同,技术动作逐渐由易到难,经典诵读穿插其间,以不断提高学生武术水平。具体来说,一、二年级抓基础,主要以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长拳一段为主;三、四年级强习练,主要加强武术基本功练习,以长拳二段为主要学习内容;五、六年级重晋级,除了长拳一、二段,还学习刀、剑、棍等器械,主要以竞技比赛为主。

落实阳光体育,武术操练常态化。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对学生进行武术健身操、段位拳与诵读融合的训练。在训练方面做到:基本训练方面,在拳法、腿法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在组合训练方面,加强基本练习,提高组合训练效率,争取把武术操段位拳做得更加有生机活力。

开设特色社团,武术培训优质化。借助天行健俱乐部的优质力量进行武术基本形态、基本功组合、行拳、国家武术段位拳的培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分层进行周末的武术特训班,周二至周五放学后的武术初级班、武术提高班及武术考级班。通过这些培训,建设一支合理的运动员梯队,培养武术方面的尖端人才,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古代武术流派在授徒择人时均有严格的要求。中国武术重技术,更重武德,因此习武者的理想人格是谦恭待人、克己复礼、宽以待人、稳健温和、胸怀坦荡。我们将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始终。

(三)讲述传统故事,于听说演绎中明白做人道理

利用班会课、自习课、阅读课等选读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排演课本剧,用生动的情节激发学生兴趣,用书中人物引领学生,用真挚感情感染学生,用亲身参与体验言行的德与美,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诵读材料的理解,获得精神的洗礼与提升。

总之,我们将仁、智、礼、义、信等传统伦理道德作为小学生的必修美德与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文”与“武”中始终贯穿“和”的思想。

六、校本教材:有本可依,有的放矢

(一)《文武兼修课堂》系列丛书

2014年由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协会中华武术研究院组织创编、校长参与主编的《文武兼修課堂》课程体系教学参考系列用书,在湖南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湖南省摔跤柔道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湖南省校园武术段位制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武术协会的指导下,由湖南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套用书9本,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实施对象为6~12岁的小学生。《文武兼修课堂》是一套分年级、成体系的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清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方式深入浅出,探索出了武术习练、经典诵读、故事讲演三种课程融合的方式,促进了武术的浩然正气与国学之温润如玉相向发展。

(二)《文修手册》

2017年学校自主编撰、印制了校本教材《文修手册》,分为三大内容:经典诵读(含熟读武术口令)、书籍阅读、硬笔书法。其中经典诵读分为课内诗词(摘录自语文课本)、课标必备。书籍阅读推荐了古今中外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儿童阅读的文学、社科作品。

两套校本教材易教、易学、易懂,以武修身,以文养心,意义深远。

七、课程评价:励志导行,超越提升

文武兼修课程评价结合了段位制考级与期末校本课程成绩评定两种方式,既评鉴了普遍水平,又有高位要求,以此来激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以不断超越,关注自身的学习行为并努力奋斗。

一是武术段位制考级。通过考级,使学生学到的技术有机会在比赛和考试中得到展示、确认,并在获得相应段位证书和徽饰的同时,满足“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达到“精神提升、人格超越”的激励效果。

二是期末文武兼修课程评价。期末任课教师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知识、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学习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校通过五年的特色课程建设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文武兼修特色享誉省内外,一大批儒雅少年从这里起航。历时三年的课题“文武兼修培养儒雅小学生的实践研究”,获得长沙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获评长沙市友谊教育科研奖二级一等奖。

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兴校、内涵发展之路,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期待能探索出更有推广价值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谢周勇.论新时代[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国术校本课程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