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搭建”的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9-03-20 01:37刘和平
关键词: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刘和平

摘   要:基于“环境搭建”即在建立文本“类”意识的基础之上鉴赏作品,可减少阅读者对文本内容解构的阻力,深化阅读者对文本的建构。寻“用”归“类”和随“文”辨“类”是在辨别文本的“类”时可采用的两种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单篇的阅读方式,“类”的阅读通过整合、归纳、提炼,拓展了阅读的空间,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又有“径”可循的阅读教学指导形态。

关键词:阅读教学;环境搭建;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阅读鉴赏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读文本、欣赏文本的过程,而解读文本、欣赏文本其实质就是解构文本内容主旨与建构阅读者的认知与体悟。然而,从更“语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过程如果能建立在“类”阅读意识的基础上,那么将减少阅读者对文本内容解构的阻力,深化阅读者对文本的建构。

如果把文本(源文件)解读的过程比喻成计算机语言编程的过程,那么树立“类”意识就是计算机语言环境的搭建过程,而“类”的辨别与确定就是给变量赋值的过程,最后构建“类”的阅读路径的选择其实就是解码“源文件”的“编译器”。

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类”环境搭建、环境变量的配置、阅读路径的选择来探讨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环境搭建:建立“类”的阅读意识

“环境搭建”指在教学活动中专家、同伴或他人为辅助学习者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时提供的有效支持和教学情境。学生借助“环境搭建”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文本主题多样,文本呈现的方式各异,但从文体“类”的角度思考,文章是有“类”之别的。关于文本的类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这样的论述:“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文学类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实用类包括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从关注文本“类”的角度出发,依据文本“类”的学习要求,发现“某类”文本的阅读规律,发掘适切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那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

在文本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建立起“类”的意识,有助于阅读者实现阅读水平的提升。“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可以这么说: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1]面对一篇文本其实也是如此,你所面对的是哪类文本,越早知道越好。因此,文本阅读,要树立“类”先行的意识,让阅读者在特定的情况中找到相对应的阅读路径,以营造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情境,为阅读者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情境支架”。它是一个阅读意识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

下文关于“类”的辨别策略与“类”的阅读路径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基于“环境搭建”即建立文本“类”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二、变量赋值:确定“类”的辨别策略

在没有确定文本类别之前,文本还是一个未赋值的“变量”,也就是说,在解读文本时,要给“变量”赋值,也就是辨别“类”的属性,然后根据“类”的典型特征采取相适应的阅读策略。正如《古文觀止》的校订者陈蒲清将入选的一百二十一篇单篇古文分成六类:论辨类、杂说类、杂记类、序跋类、传状类、书信类。那么在辨别文本“类”时,有哪些可行的策略呢?笔者以为可以从“用”和“文”两个角度辨别。

(一)寻“用”归“类”

从文体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文本的“类”别,无疑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方式,但这种分法常常会带来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同样是“序”,有些接近散文,有些类似说明文,还有些其实是议论文。中国古人撰文有“因用致体、即体即用”的传统,形成了“体用不二”的语言表达。即所谓“以类为宗,寻用归类”[2]。所以,笔者觉得从文本实用“场景”“用途”的角度来分“类”可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游记”类主要适用于“对游历进行记录”的文本,“论说”类文本以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为主要目的的文本。以文本的使用场景、用途为依据来进行“类”的确实,可以为阅读提供有效的阅读路径。比如“游记”就可以通过抓住“游”的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经历、所见所感等要素来理解文本。

让我们再次回到“序跋”类文本。“序跋”指写在书籍或文章等的前面或后面的,用来说明著述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字。“引言”“前言”“写在前面”等也属序跋的范畴。“跋”与“序”类似,“序”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前面,置于书后的称为“跋”“后序”“后叙”或“书后”。“书”序最为常见,另有“画”序、“展”序等。根据序文的写作用途,我们可以找到解读典型性序文的一般阅读路径:“书”序的内容一般与“其人其书”密切相关,“画”序大多与“其人其画”千丝万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序跋文中,还有在离别时送行者写给行者的赠序。这类序文通常表达送行者惜别、祝愿与劝勉的情意,与一般的序跋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的使用场景与用途。

尽管序跋千差万别,但大部分“序跋”都具有序文的“典型特征”,我们是可以依据这些典型的特征来寻求阅读的路径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后文进一步阐述。

基于“用”的类的辨析,是以文本写作的使用场景、用途等为分类依据的,它往往可以借助一些已知的“类”的概念,如上文提到的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论辨类、书信类等,快捷地定义文本的“类”别。

(二)随“文”辨“类”

很多文本的文题具有“类”的显著特征,但有时典型性文题并非意味着典型性文本。因此,要依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行文特征来辨析文本“类”的属性,即所谓随“文”辨“类”。

我们还是以序跋文为例进一步阐述这一点。“序跋”类的界定与辨析有时并不具有排他性,意味着有些文本的“类”具有多样性、不唯一性,这就意味着典型性的序跋类的文题却可能是非典型性序跋类的文本内容。

如《〈宽容〉序言》通过虚构一个寓言故事,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典型化,形象地概括了人类进步的旅程中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指出对“异见”要持有宽容的态度。从文本的内容来看,这是一篇典型的“寓言类”文本。再如《〈激流〉总序》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追求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相比较而言,将其归为“哲理”类散文更切合文本的内容。显然,类似于上面的序文,仅仅依据文题来确定文本的“类”是不够的,还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二次定“类”,甚至是二元、多元定“类”。当然,从“自序”重写作意图与“他序”重评价的角度而言,这两篇序文通过非典型性的文本内容分别曲折地阐述了《宽容》和《激流》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文本分类不可胶柱鼓瑟,要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唐代苏源明写的《秋夜小洞庭离宴序》,初看文题,应该属于“赠序”类,但细看文本内容,将其归为“游记”类未尝不可,“秋夜”“小洞庭”“离宴”分别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具有典型的“游记”类的文体内容特征。因此,对于《秋夜小洞庭离宴序》这篇文本,是可以进行二元定“类”的:游记类与赠序类。

陈蒲清在《〈古文观止〉有关的文体分类常识》一文中这样写道:“分类往往不能绝对化。常常有交叉的情况:①同名异类。②同类异名。③相互渗透。④体裁与内容手法不对等。” [3]尽管在给文本这个变量赋值“类”时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但根据“类”的赋值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也可以通过“殊”的阅读策略达到“同”的理解领悟文本的效果。

三、路径选择:构建“类”的阅读方法

文本“类”意识的树立与文本“类”的赋值,其最终的目标指向就是阅读路径的选择——解码“源文件”的“解码器”。“通常知道它是哪一种事物也就足够了;我们认识了这个事实,就能够运用那类事物所共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了。”[4]在“类”意识的导引下,我们可采用恰当的策略定义文本“类”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寻求文本阅读的基本阅读方法,并将其归纳提炼,以构建阅读该“类”文本的阅读路径。

序跋类文本的阅读路径通常可以归纳为:(1)写作的缘由、背景等;(2)其人,主要包括其事其品,即人物生平事迹经历、人物品行性格趣味性情等;(3)其作,主要包括作品内容、价值意义、特点评价等;(4)作者本人阐述的感悟观点等。

一般而言,“其人”“其作”是“序跋”类文本内容的两大基本要素。下面以《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具体加以论述,以建立对序文内容要点较为直观的认识。采用“序跋”类文本阅读的一般化路径来解读,《白莽作〈孩儿塔〉序》的内容概要可示意如下:

1.写作的缘由等

第①段:因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让作者给白莽的遗诗写序文。

2.其人(其事、其品等)

第②③段:英年早逝及与自己的交往片段;积极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作者对其遭遇的同情、对其品行的钦佩敬爱之情。

3.其作(内容、价值意义、特点评价等)

第④段:对于革命者的积极的鼓舞作用,对其诗的思想价值和爱憎分明的诗歌风格的赞誉。

4.作者本人阐述的感悟观点等

第⑤段:白莽的诗集即使没有作者的序文依然会流传永存,以及表达了对与白莽同样为理想而牺牲的许多“亡友”的怀念(另有:惆怅、愤懑等情绪)。

5.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地点、背景

一九三六年于上海且介亭(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循着以上路途,用以理解“典型”性序文的内容,基本可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快速而有效地把握。为了加深对“序跋”类文本阅读路径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再以之来解读宋代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依据阅读路径,文本解读示意如下:

1.第①②段:其人(其品)、其作

介绍、评论林和靖其人其诗,表达对林和靖美好高尚、趣向博远的品格的赞美,对其诗平澹邃美、其辞静正的诗风的赞誉。

2.第③④段:其人(其事)

介绍林和靖的重要生平经历,交行了林和靖少时概况,后来不得施用于时的原因,但乃受人慕仰,晚年受朝廷厚爱礼遇及其死后的谥号。

3.第④段:写作缘由及感悟

交代诗集的由来和作序的缘由,在与“时人贵其诗重于宝玉”的对比中,表达作者对林和靖“未尝自贵”其诗的景仰,同时对其诗“百存无一二”的惋惜之情。

综合来看,“序跋”类文本的阅读,其核心在于“其人”“其作”这两大基本要素,如果能从这四个字出发,再结合作者的情感、观点倾向,运用这个解码策略去解读这类文本就有了基本的方向,这类序跋文本解读也可以找到一个可循之径。

与此同时,有时要特别关注作者的观点感悟,甚至,有些序跋文重在借题发挥,重点论述作者的观点感悟等。如《文房展前言》(蒋远桥)一文以影像类比,以敦煌洞窟为例,指出展馆要有实的层面——典雅别致的生活空间和艺术氛围,同时更要注重虚的层面——在实的层面的基础上附着的礼仪宗教等文化意义。最后强调“处在这个空间”里的人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含蓄地表达了对此次文房展主人的期待。该文体现了以介绍、评论所引介内容、对象等为主的序言这种文体的特点,侧重点在借题发挥,表达作者对“展”的独到见解。

基于“环境搭建”基础之上的文本类别的确定,能为阅读者观照文本提供一个普适性的基本标准。它以“类”的阅读方法选择解读文本的路径,以主动的姿态与文本对话,在倾听文本的同时能动地构建阅读者的认知与体悟,化盲目被动接受阅读为主动探索发现阅读。相较于传统的单篇的阅读方式,“类”的阅读通过整合、归纳、提炼,拓展了阅读的空间,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又有“径”可循的阅读教学指导形态。

基于“类”的阅读其实是“专题阅读”的一个分支,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阅读文本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途径。當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避免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5-56.

[2]罗秉相.心统性情——文本类别与观照汉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8):6.

[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阙勋吾,等注.陈蒲清,校订.长沙:岳麓书社,1988:13-14.

[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8.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