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具身认知,培养低年级儿童科学素养

2019-03-20 00:37王天锋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科学教育低年级

王天锋

【摘   要】低年级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肢体作为器官的组成部分,也发挥着思维的功能。围绕低年级儿童科学课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儿童具身认知特征,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的活动,充分建构儿童对科学的理解,促进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低年级;科学教育;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身体的行为和感受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器官和通道。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大脑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往往会借助身体的参与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例如,儿童借助手指和脚趾数量完成计数和计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儿童不仅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考,而且也经常用肢体作为辅助性“语言”,儿童的身姿表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解读儿童身体和思维关系的奥秘,应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自低年级的科学课开设以来,科学教师普遍感到与儿童沟通困难,常出现“教师话语”和“儿童话语”难以兼容的现象。读不懂儿童,读不懂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成为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教”和“学”过程中的难题。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中,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儿童具身认知特征,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的活动,充分建构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聚焦”板块:隐藏“熟悉”,激发“好奇心”

对儿童学习本质而言,好奇是启动学习的按钮。面对身边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学生很多时候失去了观察和研究的动力。学生只有感到非常好奇的时候,才有可能启动观察的欲望。

以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为例,空气这一物质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非常熟悉,他们在前概念中认为空气就是空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体。“聚焦”板块的教学目的,是将对空气的零散认识集中起来,隐藏空气的熟悉认识,将空气的理性认识蕴含于感性的体验活动中,通过身体感受获得对空气性质的再认识。为了将学生对空气的前概念认识,引导到科学课的观察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猜礼物”的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师:(取出一个鼓鼓的牛皮纸纸袋)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礼物?

生:薯片,爆米花,巧克力……

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纸袋里的礼物呢?

生:摸一摸,摇一摇,闻一闻,摔一摔……

(教师请学生用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感受袋口捏紧或放松后袋子的变化)

师:里面的东西一会儿是软的,一会儿是硬的,究竟是什么呢?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一年级学生对空气的“空”,原有认识就是什么也没有,空气就是“空”的气体。而要认识空气的属性,就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看见的活动。“猜礼物”的游戏过程整合了“观察—方法—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的是空气的特征而非名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探索”板块:实践体验,开放“童心”

一年级儿童学习科学,兴趣意义大于知识价值意义,让儿童在“玩中学”是科学课重要的特征。“玩”看起来是游戏,其实是学生边玩边体验,边体验边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索”板块的“观察一袋空气是什么样的”活动,教材给予的学习空间是开放的。一年级儿童的观察只有依托自我身体的体验,才能获得更深的思维认识。在观察“一袋空气”的目标指向下,教师设计了微观活动——感受空气。

师:我们都认为用保鲜袋装到的是空气,空气能让袋子鼓起来。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感受到袋子里的空气?

生:(寻找方法并体验)将袋子的口朝着脸,挤压空气有风出现。

师:如果老师给每个小组一根大头针,你们能让同学感受到空气吗?

生:(体验)空气从纸袋被大头针戳破的小孔中钻出来了。

师:(拿出一根吸管连着两个袋子的装置,其中一个袋子是鼓的,另一个袋子是瘪的)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神器”。你们能从“神器”中找到空气吗?

生:(体验)我发现,挤压鼓起来的袋子,瘪的袋子会慢慢鼓起来。空气在“神器”中循环运动。

英国的神经学专家马克·索尔姆斯和奥利弗·特恩布指出:根据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所有的“生命事务”最终是通过“身体事务”的调节而实现的,这也代表了现代脑科学研究者的普遍观点。

在低年级儿童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身体是特有的认知方式,儿童身体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学习科学,要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这与他们的认知方式是有紧密联系的。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重现象思维,轻抽象思维”的特点,而低年级“科学”往往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总结,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只有将教材进行再加工和细化,才能使儿童看得到现象,说得出结论。案例中,将空气变得“看得见”的“神器”装置,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支架,给予儿童充分的体验空间,使得教材从书本定位向儿童学习体验的素材转变。

三、“研讨”板块:顺应本性,雕琢“科学心”

“研讨”板块,旨在通过师生或學生间的思维碰撞,获得关于对空气的科学理解。其中有一个难以平衡的悖论:儿童实践体验的“疯狂”和科学理性思维的“迷茫”。身体与思维是有关联的,具身认知是将身体活动中的思维体验剥离出来,这样才能破解悖论。

《认识一袋空气》一课中,如果孤立地将空气和木块、水进行相同点、不同点的比较,并不能促进学生对空气性质的认识深化,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追问和指导,才能使他们认识科学的本质。教学设计如下。

师:谁能说说空气和木块的不同点?

(引导学生从颜色、透明程度、轻重、气味、是否流动等多角度观察)

师:可以借助杯子里的水发现空气吗?请各小组讨论方法。(学生讨论)

师:怎么操作?塑料袋怎么放?要不要挤压?应该观察哪里?

(学生实践体验后归纳)

师:(在一个袋子上戳几个洞,迅速将袋子挤压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多股空气进入水中冒泡泡的现象)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之处?

儿童的天性中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就是“瞎捣鼓”,所以课堂上有很多“瞎捣鼓”现象出现,这令很多教师头疼。其实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有具身认知的特征,即通过身体感知和身体参与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儿童“折腾”。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在“折腾”中往往只会活动,而不重视思维。只有在教师的具体追问和点拨下,儿童才能获得警醒和理性,才能明白要有序地玩,要边玩边观察,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科学认识。

四、“拓展”板块:变式转换,启迪“创造心”

儿童参与科学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渐入佳境到体悟发现,要经历一个多感官协调发展的阶段,才能达到“手动、脑动、情动、心动”的境界。在《认识一袋空气》的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围绕“如何运用空气的性质”的话题,设计了需要儿童体验的小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师:(吹响哨子)哨子为什么会响起来?

师:(用玩具“吹吹卷”进行演示,如下图所示)你发现有什么变化?

生:用力吹,纸卷会被吹得又长又直;不吹,纸卷立刻卷起来。

师:你能不准用嘴吹,只用塑料袋,让吹吹卷也发生这种变化吗?

(学生体验探究,创造各种让纸卷吹得又长又直的方法)

师:是什么让纸卷变得又长又直?利用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在“学科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经验类课程”,其改革诉求是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为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提供创造性的思维,这里的小哨子、“吹吹卷”比机械地强调“运用空气的性质”更具有挑战性,更容易吸引儿童的观察注意力,在创造各种让纸卷吹得又长又直的方法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智慧。

把低年级学生的具身认知特点作为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方式之一,是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尊重,也是科学本质与课程融合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值得提醒。

首先,要关注概念建构与具身认知的糅合。身体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儿童身心特征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质的需要。在低年级强调具身认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需要。低年级学生科学课学习开放性很强,学生往往是全身心地参与,虽乐此不疲却经常一无所获。要做到得“意”忘“形”,就必须关注将概念糅合在身体活动的历程中。如儿童在玩耍中可以发现袋子“鼓起来”和“瘪下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发现空气,是儿童需要得到的“意”。所以在目标制定上,身体活动和科学概念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契合性,不可因错位而导致盲目性的身体参与。

其次,要关注感觉器官的平衡发展。在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对用眼睛的观察和用嘴巴的汇报的活动相对要求较多,凸显对儿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更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身体中的手、足、耳朵等感官的参与。多感官参与观察学习活动并不是指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强调采用低年级儿童适合的感觉方式。如观察石头,学生可以使用眼睛,可以使用工具放大镜,但是教师不能忽略学生亲自动手玩石头的经验,特别是摸石头的体验。因此,教学活动就可以设計让学生先摸摸干燥的石头,再去洗石头,然后摸摸潮湿的石头,比较干燥与潮湿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多感官参与学习是幼儿阶段学习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体现,也是皮亚杰所描述的“感觉运动阶段”特定学习内涵的体现。

最后,要关注“身教”背后思维方式的发展。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是指既要重视言语讲授,也要注重身体示范,无论是“身教”还是“言教”,最终都要落脚于“教”的目的。对儿童而言,判断他们接受“教”的标志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是“形象思维—半形象思维—半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学习科学需要借助身体活动实现思维的跨越和升级。例如,要认识“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就可以借助“运水”的游戏活动来感受水的流动性,从而建立“水具有可以自由流动的特征”这一“半抽象思维”,为建立抽象思维“水无固定形状”打下基础。倘若没有“运水”这一活动,低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会难以入手。

对儿童具身认知特征的关注和研究,是教师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科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关注低年级学生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对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和重要的内涵,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校区 225000)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科学教育低年级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