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心理距离

2019-03-20 05:18田甜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局限性启示

田甜

摘 要:本文从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入手,用更具体的概念来分析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学习动机、语言疆界渗透性四个方面对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分析影响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的情感因素以及心理距离的局限性,对汉语国际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 心理距离 局限性 启示

1978年,美国学者Schumann发现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有的学习者习得速度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有的学习者习得速度比较快,习得效果也比较好。他通过纵向研究,对影响学习者习得的各项因素进行研究,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其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1]。为了分析这种抽象的概念,Schumann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概念来分析文化适应程度,即“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而“心理距离”对学习者习得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心理距离概述

社会距离更多的从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关系来考察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习得水平,而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而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距离,通常,心理距离越小,越有利于习得[1]。心理距离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

(一)语言休克

“语言休克”是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1]语言休克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在说外语的时候,可能因为担心自己出错从而尽量减少自己开口的次数。汉语中有很多词语表达多重意思,它的意义并不是唯一的。这类词的典型代表有“方便”、“吃食堂”等。“方便”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很丰富,常见的有“有时间”和“上厕所”这两个意思,“方便”会随着场合的变化而表达不同的意思,以下面的事件为例:

某日,一个对中文略知一二的老外去某工厂参观。

半路当中,厂长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老外不懂这句中文,问翻译:“方便是什么意思?”

翻译说,“就是去厕所。”

老外:“哦……”

参观结束,厂长热情地对老外说:“下次你方便的时候一起吃饭!”

老外一脸不高兴,用生硬的中文说:“我在方便的时候从来不吃饭!”

中国人会很容易理解这里厂长说的第一个方便表达的是“上厕所”的意思,第二个表达的是“有时间”的意思,而外国人就因为没有理解而闹出笑话。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有的外国学生就会觉得比较难,因此他们会减少自己表达的次数,避免多说多错的现象,而这样的消极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目的语习得的水平。另外,有些学生也会受到性格的影响,不善于表现自己,语言休克程度较高,他的目的语习得的进展就会比较慢。

(二)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1]Weaver认为产生文化休克的根源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失去了熟悉的行为习性。[2]来到异文化环境,第二语言习得者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都与别人不同,对新的环境没有产生归属感,也不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快速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因而有可能产生抗拒心理;第二,人际交往失灵。[2]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在交谈的过程中,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产生一种愉悦的聊天感受。但是有的学习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未适应,自己的思想还沉浸在过去的原有的那种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有可能因为这种“身心异居”的状态,学习者会将别人的情绪、期待、思维方式等信息直接屏蔽在大脑之外,因而无法及时处理自己大脑内收集到的信息,因此他也就无法与身边的人完成一次成功的信息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自我封闭的现象;第三,文化身份危机。[2]文化的意识形態导致了文化霸权的产生,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自己国家的文化比别的国家的文化发达的错误意识,因此他们抵制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有的学生认为别的国家的文化输入是一种文化侵略,他们对自己的原有的文化持有一种保守态度,不愿接受新文化。

(三)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1]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又可以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1]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渴望熟练掌握这门语言,并且能够成为目的语群体中的一员,这就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者只是为了多掌握一门语言,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则属于工具型动机。相对来说,具有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比较持久,更加有利于习得。

(四)语言疆界渗透性

“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学习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1]语言疆界是随着第二语言习得时间的增长和语言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一道阻碍语言输入的屏障。[1]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目的语的时候,接触到的都是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他们会学习得比较快,可是,随着对目的语接触程度的加深,会面临许多困难,这时候就会对目的语文化产生抗拒,树立一道心理屏障,阻碍习得水平的提高。Guiora认为,语言疆界的建立并非不可控制,它可以通过开放的态度来消除,开放程度越大、渗透性越高,语言输入量越大,可提高的空间就越广。[1]语言疆界的树立和学习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有关,有的人认为,自己学到的知识足以应付自己的日常交际,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他们就会对目的语失去兴趣,对目的语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达到饱和,不去寻求突破的方法,从而形成语言疆界,阻挡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猜你喜欢
局限性启示
滴水藏海
浅谈视听技术在刑事案件测谎中发挥的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