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2019-03-20 05:18曾维贞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

摘 要:公共外交是指一国的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企业、公众等各方从多个层次、多种角度向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增进政治互信,在相互交流中相互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公共外交的现实目的在于提升本国形象、改善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一步影响他国政府对本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从而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决策行为。

关键词: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构建

公共外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公共外交”概念最早由美国塔夫斯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古利恩(Edmund Gullion)提出并做出界定。1956年埃德蒙·古利恩在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时第一次将公共外交界定为:“公共外交所指的是超出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一种外交活动,其行为方式包括一国政府对他国公众舆论的渗透;政府以外,两国之间利益团体的互动;信息流通领域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等。此外,由上述行为产生的,在政策制定和对外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1]

一、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相互关系

(一)公共外交的特点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公共外交的主体即公共外交活动的策划组织参与者,必须是政府或者由其授权才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及个人等。第二,公共外交的客体,即公共外交活动的对象是对象国的公众,包括民间组织,宗教社团以及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往往是一国公众的大多数,公共外交活动通过一定的方式作用于普通民众,通过转变他们的看法从而达到提升国家形象的目的。第三,公共外交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政府间接性的发挥其影响,其中以媒体和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具体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国际广播、国际赛事、国际会议、国际贸易、国际展览、国际救助以及文化交流等。第四,公共外交的目的具有层次性,作为国家外交的一种补充形式,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最大化,进而提升国家形象。由于公共外交达到预定效果的间接性,公共外交又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二)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关系

公共外交是直接服务于国家形象的,是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国际形象的好坏影响着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和其他国家对本国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各国外交开始积极地探索如何更好的构建国家形象,公共外交应运而生。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形象对公共外交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对公共外交来说,就是“国家形象好,遇到困难有更多的人帮助,受到威胁有更多的人声援,维护利益有更多的人支持,犯了错误,有更多的人原谅,提出主张有更多的人拥护。国家形象不好,遇到困难无人帮助,受到威胁无人声援,维护利益无人理会,犯了错误无人原谅,提出主张无人拥护,反之亦然。” 由此可以看出,一国国家形象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给该国公共外交带来一定的反作用:一方面会促进公共外交的开展,另一方面会影响公共外交活动的实施。综合考虑,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外交对于构建和提升国家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而良好或者负面的国家形象对于公共外交具有明显的反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或影响公共外交活动开展。

二、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但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隨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已然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西方的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上不断地散布着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与此同时,西方媒体主导国际传媒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经常利用其主导权设置国际议题,片面地引导国际舆论的导向,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

(二)中国崛起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公共外交的实施将首先受制于中国实力上升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中国实力的上升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周边国家公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对外战略的警惕、焦虑和防范,担心本国的经济、安全等国家利益会受到中国崛起后的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基于传统思维定式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原因,中国实力的上升必然引发周边国家公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崛起“不适应”的心理反应和“不平衡”的心理落差,加大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难度。

三、以公共外交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一)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向世界传达中国国家形象的合理定位,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承诺不称霸,不结盟,始终是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站在一起的。中国政府以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为宗旨,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共同发展。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拓展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空间。

(二)积极掌握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动权

通常我们都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开始研究方案、制定策略,因此导致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都是海外的新闻媒体按照他们的观点报道,而我们还需要等到层层上报,进行周密安排后再报道。这种体系下,往往海外媒体就有先入为主的机会,海外公众也在海外媒体的“先声夺人”下容易形成一定的主观印象,这时中国的真实国家形象往往是面目全非的,中国媒体再来补救可能已经为时已晚。我国传媒在同西方故意抹黑中国形象的斗争中应该改变策略, 从“消极防守”变为“主动进攻”,变“后发制人”为“先发制人”。此外,积极开展政治游说和公共,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利用国外的公共公司对所在国进行游说,宣传本国的对外政策和文化价值观,帮助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中国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进行政治游说公关,消除他们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从而提升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EB/OL].http://www.Public diplomancy.Org/1.htm,accessed on 2'd,October 2007。

作者简介:曾维贞(1995—)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