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

2019-03-20 05:18杨玉杰武彤彤任梦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杨玉杰 武彤彤 任梦

摘 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就业匹配无疑是关键。不过,国内现有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工作搜寻强度与保留工资、工作搜寻渠道与搜寻成本、最低工资标准等对大学生起薪的影响,就业匹配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依然缺乏。

关键词:就业匹配 大学生就业质量 影响效应

对于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问题,也可以通过稳定匹配的理论来实现,也就是说,我们把大学生和用工单位都作为个体,大家共同参与到匹配关系当中,实现求职者和用工者的理想匹配。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2 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145 万人,而到2016 年毕业生人数激增至756 万,短短十几年间就增强了600 多万人,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

问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和焦点问题.从大学生的就业率来分析,大学生虽然面对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整体就业率基本保持平稳,初次就业率长时间保持在70%的高位,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大学生虽然初次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就业质量却较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如,大学生初次就业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稳定性普遍较低。

二、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

1.双向选择关系不对等。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高,需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学生很难在一毕业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大学生只是盲目的将自己的简历一份份的送出,等待用人单位的回复,作为大学生很难去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而且,即使得到了工作岗位,由于对于岗位的不了解,造成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造成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正是这种双向选择的不对等关系,造成大学生不可能去挑选符合自己专业需要和个人愿望的单位,使得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也不利于大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匹配,主要通过询问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能力是否超过工作需要来判断。

2.人才流动率相对较高。基于大学生在就业之初无法进行有效选择的情况,造成了大学生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以及大学生个人愿望与个人发展设计的不匹配,让大学生往往在工作中挑选岗位,大学生一边在现岗位工作,一边在其他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岗位上寻找机会,一旦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会果断跳槽,把就业之初的工作经历作为自己谋取更好岗位,更好发展环境的跳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在不得不要承担反复培养人才所要投入的相应成本,及时培养了优秀人才,也不得不去加大对人才流失的管控。这种人才的高流动率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对用人单位都极为不利。随着大学教育扩招的持续推进,大学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片面追求学历的提升并不能给大学生带来相应薪酬方面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1.高校应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高校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就业渠道。因此,高校应完善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还要保证就业信息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传递,應搭建有效的招聘信息平台。此外,高校还可邀请行业内品牌企业进校招聘;应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将自身的优势、资本等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市场;高校还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与反馈工作,及时掌握就业匹配信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2.企业应明确实际需求,完善用工机制。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专业严格匹配和专业大致匹配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都要高于专业不匹配大学毕业生,但这一差异并不显著。专业对口对大学生的起薪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起薪本身并不能反映大学生实际绩效有关。因为,起薪可能仅仅反映用人单位岗位或者所处行业的一个起点工资,这一工资水平在大学毕业生入职前就已经根据用人单位薪酬制度等确定。对于企业来说,应按照“因需设岗,因岗定酬,按岗择人”的原则,确定岗位所需人才标准,而不能盲目追求人才的“高配”,以致双方的不适。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用人标准,在招聘时充分考虑岗位工资、员工满意度和员工流失率等因素,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应正视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的实情,如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再培养,应为其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3.毕业生应理解就业环境,端正就业心态。大学生应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和结构信息,以及想要申请的职位信息和具体职责要求。应了解个人的就业能力水平,包括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兴趣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位所要求的素质模型和自身素质水平的匹配程度。此外,大学生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多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综合就业能力。只有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配合,才能推动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实现三方共赢。

对于大学生工作稳定性来讲,过度教育者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出现跳槽的概率要显著高于过度教育者。不过,专业严格匹配者的跳槽率要高于专业不匹配者,而高能低配者的跳槽概率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提升就业匹配无疑是关键,如何通过有效的就业促进手段提升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无疑也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6,(3):52-58.

[2] 李宏彬,孟岭生,施新政,吴斌珍.父母的政治资本如何影响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基于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6 ,12(3):1011-1026.

[3] 李锋亮, 陈鑫磊, 何光喜. 工作找寻的强度、保留工资与起薪———来自硕士毕业生的证据[J].青年研究,2016,(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