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争端的能源资本因素

2019-03-21 08:38殷雄
能源 2019年1期
关键词:液化石油资本

文 | 殷雄

作者供职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措施,表面上是针对不正当补贴与企业倾销行为,实际上却是剑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推动力——能源资本。

2018年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晤,双方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包括不再提高现有针对对方的关税税率,以及不对其他商品出台新的加征关税措施。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美之间的这场斗争,是中国的“技术民族主义”与美国的“技术沙文主义”之间的一场斗争,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掌控能源资本这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的支配力因素,因而具有隐蔽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会因为两国元首的一次会晤中达成的临时性协议而彻底改变两国之间斗争的性质。

技术创新:美国发动对中国贸易战的“引信”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了一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的备忘录。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说:“技术可能是我们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有4400万人在高科技领域工作。没有哪个国家有像美国那样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确实是美国经济未来的支柱。”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在做客彭博电视台时直言不讳地说:“总统(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法令,将集中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所强调的产业上。中国2025计划,基本就是中国肆无忌惮地宣布他们将主导未来所有新兴产业。”

这说明,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真正目的,已经从最初的“平衡中美贸易”变成了“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或者说,从“战略接触”转向一个新的“战略竞争”时代。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曾经形成一个共识:西方是创新、设计和其他智力资源的大本营,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只是肮脏的手工作坊,全世界应当这样继续下去。然而,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2008年,中国启动了“千人计划”(实际覆盖人数已经不止1000人,而是7000人),加速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中国还建立起研究中心和科技园,让发明创造在那里诞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订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需要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以及明确的“三步走”战略计划,动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工业体系霸权的“奶酪”,因此才对中国举起了贸易战的“大棒”。换句话说,遏制、阻挡、推迟或延缓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步伐,这才是美国发起对中国贸易战的根本目的。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斯科特·肯尼迪说:“2006年以来,中国坚定地奉行替代高技术进口产品的政策。这一努力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和雄心,并获得大量资助。”他还说:“只要中国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高技术领域的紧张关系将继续升级。”

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产业,其实指的就是技术创新,其背后有着很深刻的能源资本驱动因素。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更加容易、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将各种形态的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进而可以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反过来说,能源资本DNA结构的四种“基因”中的技术平台,就包括了技术创新的因素。

任何物质生产,都离不开技术平台,而技术平台的运转需要能源资本的投入。比如,钢铁表面上是一种产品,其实是能源资本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能源资本的化身。钢铁生产的全过程,如果没有能源资本的投入,将不会有成品出来。英国当年发动鸦片战争,依靠的是其“船坚炮利”,坚和利,资源和能源是其支撑,但后来英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能源资本逐渐缺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今后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移,凭的就是技术创新,其直接推动力就是能源资本。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双向乘数效应。美国近年来由于产业空心化导致国内石油消费不足,加之生产富余,导致出口不断扩大,成为继沙特、俄罗斯和伊拉克之后第四大石油出口国。现在,美国平均每天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仅有174万桶,占每日进口总量约17%。中国则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这种角色的转换,使美国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和忧虑感,两者的迭加便产生一种“躁郁症”。

能源贸易: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领域

美国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是始于今日。美国早在2010年就开始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补贴问题发起了所谓的“301调查”,覆盖了中国的风电、太阳能、高效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150余家企业。随后,欧盟、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效仿,“双反”和“201调查”接踵而至,涉案金额和处罚力度越来越大,目标直奔逼走中国企业甚至搞垮中国企业。

根据美国国会问责局的测算,被认定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所适用的反倾销税率明显低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税平均税率是98%,而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平均税率为37%。2018年以来,美国作出18项涉及中国产品的裁决,其中14项税率都在100%以上。此外,美国在替代国的选择上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中国出口商在美国的倾销调查中受到严重不公正和歧视性对待。近几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无论从成本优化还是科技创新上都发展强劲,有领跑全球之势,并占据了欧美市场的主要份额。面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强大冲击,通过制造贸易摩擦,将中国企业逐出市场,围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就成为欧美国家心照不宣的默契行动。

本轮“301调查”中,被纳入征税清单的能源项目包括风电设备、核反应堆、电气设备、电动汽车零部件、电池等。这些设备,无一不是将各种形态的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技术平台。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措施,表面上是针对不正当补贴与企业倾销行为,实际上却是剑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推动力——能源资本。

美国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不可避免地会波及中美之间的能源贸易。中方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只有不到2%的原油进口来自美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比约4%,煤炭进口占比不到2%,其中以焦煤为主,只有液化石油气占比接近20%。

虽然从美国进口的能源产品总体占比不高,但增长速度却是快得惊人。201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首船原油6万多吨,2016年同比增加了近7倍,2017 年同比又飙升近15倍,达到每天15万桶的规模,成为中国第十四大原油来源国。液化天然气进口,2015年也只有6万余吨,2016年同比增加了2倍,2017年同比又增加近 7 倍,突破150万吨,跃升为中国第六大供应商。煤炭进口2017年同样出现暴增。液化石油气贸易,美国是中国仅次于阿联酋的第二大供应来源国。按照美方的数据,2017年中国已经是美国第二大原油和液化石油气出口目的地,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目的地,第十大煤炭出口目的地。双方能源贸易的快速增加,本来主要是市场力量自发起作用的结果,特朗普政府却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而冒然发动贸易战,属于对正常市场秩序的人为破坏。

在美国拟对中国价值 20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后,作为回应,中国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商品加税,其中包括对美国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商品加征25%的关税。能源业是美国对中国为数不多的贸易顺差行业,中国能源进口限制给美国带来的损失更加巨大。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中国购买了美国近14%的LNG船货。从2018年6月开始,这种局面彻底终结,中国仅购买了一艘美国LNG船货,7月甚至降到零。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中石油在冬季取暖季可能暂停采购美国LNG现货。

从中美双边能源产品贸易来看,虽然能源贸易占比规模比较小,但是,美国能源资产相对过剩的现实,使其不能无视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能源产品的需求市场。2018年8月6日,俄罗斯《独立报》报道,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鉴于北京与华盛顿贸易冲突激化,中国一些公司暂停从美国进口石油;作为对美国石油的替代,有的公司已将注意力转向伊朗石油。据彭博社的数据,中国是伊朗石油最大的买家,占伊朗整个石油出口的三分之一。

在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相当巧妙地对美国施压,“从报复关税到暗示可能停购美国石油同时彻底转向伊朗石油,从而双重打击美国外交,并保持大规模的石油消费”。根据不同的数据,伊朗日产石油390万桶至500万桶。这意味着,仅伊朗就能比欧佩克所有国家商定每天减产120万桶给油价带来更大的影响。中国最终选择从哪国购进石油,很可能对油价造成显著影响。在中俄达成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之后,中国对美国天然气进口将大大下降,美国或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而这会沉重打击美国生产商,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天然气买家。

2017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4.8%,达到2386亿立方米,约占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的15%。2018年,预计这一指标将增至2700亿立方米。加拿大液化天然气公司首席执行官安迪·卡利茨指出:“北京的行动将导致美国公司陷入困境。关税显著降低了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竞争力。”此外,中国是美国原油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市场,比如2018年5月,中国每天从美国进口42.7万桶。寻找替代市场,对美国燃料出口商而言难度相当大。2018年10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已降至零。同时,俄罗斯对华原油供应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8%,达到每天139万桶。这样一来,全球最大油气进口国对美国关闭了自己的市场。

能源资本:中美技术博弈的背后推手

美国虽然已经成为第一大石油生产国,但这些能源资产必须转化为资本才能持续创造价值。如果美国的制造业不能振兴,其高科技的顶端就没有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支撑,巨额的能源资产所蕴含着的资本潜能,就缺少以大量商品为载体的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和途径。这就是美国经济结构中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空壳化”和贸易巨额逆差这个现象背后的能源资本因素。《中国制造2025》正好捅到了美国的痛处,动了它最隐密、也是最敏感的部位,这就是美国国家能源资本这块最诱人的“奶酪”。

至于美国为什么要中国购买其以天然气产品为主的能源产品,这恰恰是美国认识到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复杂、技术平台多元和市场环境的前景不可预测。美国由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变为一个能源出口大国,正说明它在历史上已经完成了能源资产向资本的转化,凭借着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不需要将更多的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了,事实上也没有这种转化的客观市场需求与产业载体了。

随着各类新能源形态的蓬勃发展,美国现有的能源资产如果不赶紧变现,很快便会成为低效、甚至是无效资产。因此,向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其富余的能源资产,才是其当前最明智的选择。能源资本因素,才是中美两国之间技术博弈背后的强大推手。

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地增强,现在是全球唯一一个事实上各个产业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并且在挤压其份额和利润的超大型国家。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新的经济秩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取决于中国与美国两个大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中美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一方要赶超,而另一方要遏制。中国如果不赶超美国,就没有成就感,因为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坐头把交椅,现在不愿意自我落后;美国如果不遏制中国,就没有存在感,因为美国近现代以来一直是世界老大,现在不甘心被人超越。中国不可能不发展,美国不可能让出主导权。

这场贸易战只是序幕,实质上是一场美国打击中国崛起的战争。正如有的学者所预测的那样:“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可能至少持续50年,甚至更久。今天发生的一切只是一个历史背景。”

猜你喜欢
液化石油资本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资本策局变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天然气液化厂不达产的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