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的按需印刷

2019-03-21 17:06赵文秀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纸质印刷学报

赵文秀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已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手段。数字环境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传统出版业的变革。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总营业收入为4400亿元,占新闻出版行业年度总收入的20.5%,拉动行业增长5.1%。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媒体发展迅猛。按需印刷作为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印刷方式,具有不受印量限制、个性化服务、远程异地印刷等优势,成为图书、期刊出版的发展方向。

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按需印刷

数字出版时代,数字技术已渗透到论文创作、投稿、审稿、排版发行等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个流程中。与传统纸质印刷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大大缩短了论文发表周期,提高了传播速度,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资源浪费,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不二选择。除此之外,数字技术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学术期刊的主要读者,科研工作者已经将网络数据库作为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少通过纸质期刊搜索学术信息,使得纸质学术期刊的市场规模缩减。

然而,纸质学术期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并不会完全被数字出版所替代。首先,纸质学术期刊更具有权威性。在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往会以一定数量的纸质刊物保存下来,并标注相应的卷、期号、日期等信息,更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经过排版设计的纸质刊物,更能体现个性化特色,起到宣传作用,所以纸质期刊仍有一定的需求。再加上现在的学术评价制度,纸质学术期刊作为职称评审、成果鉴定、奖励评定等的重要支撑材料,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需求。所以,当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纸质学术期刊又不可或缺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把握印刷出版方向,以获取最大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近年来学者在印刷出版领域所做的研究,按需印刷是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最佳选择,它不仅维护了传统印刷媒体的权威性、仪式感,还大大减少了传统印刷所带来的库存积压,满足了纸质期刊的需求。自2007年美国英特拉姆公司首先开始运用IBM按需印刷技术以来,国内也逐渐开启了出版业按需印刷出版的进程。2012年,常江提出了付费墙:重拾印刷媒体的权威性,尽管成功案例并不多,但更多体现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对印刷媒体社会、文化意义上维护的一种努力。[1]2015年,陈宁远分析了国内按需出版的发展现状,提出按需出版是未来发展趋势。[3]2015年,康军等指出按需印刷既可以满足小众发行的需求,又让学术期刊摆脱了传统印刷的禁锢。[4]2017年,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赵秋民指出:按需印刷出版不仅是一种社会要求,更是高校学报今后的发展方向[8]。综上,按需印刷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模式下的一种选择,而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基于此,接下来将在分析高校学报出版发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报按需印刷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二、高校学报按需印刷的可行性

(一)高校学报出版发行现状分析

高校学报通常由隶属高校的编辑部或期刊社主办,以学术性为主要特征。高校学报的办刊定位和体制限制,使其印刷量较小,发行方式单一且范围较窄。高校学报主要服务于师生科研、职称评定、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出版发行则主要用于作者赠送、学报留存、邮局订阅、图书馆收藏、同行学报交换等。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传统印刷方式的学报每期发行量大多维持在1000册左右,其中学报留存200—250册,图书馆、情报院订阅200—250册,上级主管部门存档20—50册,当期作者赠阅100—150册,同行学报交换200—300册,自办发行50—100册。而实际研究发现,不少学报发行量远远低于1000册,甚至几十到几百册不等。另外,由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大多兼有教师和编辑双重身份,学报主编主要由学校领导或学科带头人兼任,活动范围局限于高校内,难以扩大发行市场。

面对高校学报编辑发行冷热不均的局面,有学者提出对高校学报进行转企改制,以期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增加发行量。[2]然而,体制改革往往需要时间去付诸实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报仍是学校的全供单位,各项经费由学校全额提供。编辑人员只需按时完成指定出版计划即可,无须考虑学报的出版发行量。另外,大多数学报的编辑主要是从事专业领域稿件的审稿和编辑,由于自身业务范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增加市场出版发行量。随着高校学科分类的细化,学报综合性特点愈益明显。与专业期刊相比,其每期刊物专项学科论文较少,无法满足不同读者的定向需求,相应的订阅用户也较少。总的来说,高校学报的运行体制及专业期刊的崛起,使其出版发行数量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甚至陷入“短版印刷”。

(二)按需印刷的可行性

数字媒体时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率先将按需出版作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的新模式,相比较而言,我国学术按需出版之路起步较晚。2015年,赵鑫以众书网为例,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因素分析法,揭示了学术按需印刷出版与国家经济、文化的传播、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5]从先生产再销售变为先销售再生产的模式,按需印刷出版为学术出版打开了新的发展之路。英国作家瓦伦·埃里斯曾预言:“2009年将成为按需印刷进入主流出版业的一年。”如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按需印刷已经涉足学术出版、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而且成熟的数字印刷技术及灵活的印刷方式,也使按需印刷更加具有可行性。

首先,成熟的数字印刷技术为按需印刷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广的喷墨成像技术和静电照相技术,在打印精度、印刷速度、印刷幅面等方面,已可以与传统胶印、丝网印刷相媲美。在印刷质量方面,数字技术也很好地解决了印刷图片偏色、缺色等问题,达到无异于传统印刷的效果。英国按需印刷闪电资源公司总裁大卫·泰勒表示,即使是专业的印刷方面专家,也很难分辨出按需印刷与传统印刷图书的差异。此外,目前国外惠普、佳能、柯达等公司都生产有先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并配有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国内也有方正印捷POD印刷系统,都为按需印刷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其次,灵活的印刷方式促进了按需印刷的发展和推广。传统印刷由于设备昂贵、过程烦琐、起步成本高,一般只接收3000份以上的起印量,而较低的印刷量仍需支付较高的起步费用,印刷成本所降甚微。对于发行量较低的高校学报而言,选择传统印刷无疑增加了很大的成本。另外,发行量的不可预知性,也给高校学报带来了库存积压的风险。在倡导绿色印刷、节能环保的今天,按需印刷无疑是高校学报的不二选择。按需印刷是数字印刷技术与出版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当前国内外数字印刷技术比较成熟的前提下,高校学报开展按需印刷可以实现精确控制。即时印刷、一份起印、个性化印刷、远程异地印刷等优势,可以精准地解决高校学报发行量小、库存积压等问题,灵活的印刷方式也降低了因小众化而断版的风险,使高校学报真正做到供需匹配,避免资源浪费。

三、高校学报按需印刷的必然性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德国首先使用按需印刷技术起,到如今美国按需出版业务迅猛发展,德国几乎所有出版社都运用按需印刷技术,漫长的发展历程表明按需印刷经受了时间的考验。2015年,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大胆尝试使用北大方正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和柯尼卡美能达单张纸数字印刷机,开启了数字印刷进程。[9]2017年,子品牌“本唐印”启用断版图书按需印刷,尝试“一本起印,面向终端消费者”模式,我国按需印刷也在不断发展。作为数字媒体时代,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的新模式,按需印刷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针对作为学校全供部门的高校学报,基本不存在生存压力,易滋生重编辑轻发行的思想。此外,高校学报发行数量足够小,社会需求又确实存在,如果直接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会导致成本较高或库存大量积压。因此,在低碳节能的大环境下,开展按需印刷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报纸质印刷版小众化需求使按需印刷成为必然

与传统印刷方式相比,按需印刷具有起印量低、个性化、即时性等优势,但同时,按需印刷设备昂贵、油墨依靠进口、设备维护费用高。基于此,一方面出版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印刷方式。另一方面,在按需印刷具有足够市场的前提下,将按需印刷业务交由有实力的印刷公司承接。因此,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印刷方式。有学者提出“印数临界点”,当印数超过临界点时,采用传统印刷方式较适合,反之,选择按需印刷较合适,而印数临界点通常是几百本左右(因页数差异有所不同)。前文在高校学报发行现状分析中已经提到,高校学报发行量低且发行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高校学报开展按需印刷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高校学报按需印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费用。早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出版商为了削减开支,选择了按需印刷。对于出版商而言,按需印刷不仅降低了出版风险,而且缩减了成本。抛开由市场经济规律调节的按需印刷建设费用,按需印刷主要考虑出版单位的发行量。高校学报每期200—400本的印数,如果直接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会因机器启动、印前制版、印后加工等烦琐的过程而起步费用较高,即使减少印数,成本也所降甚微。有些学报试图通过增加印量的方式来降低单本成本,并将多印的期刊免费赠阅以宣传、推广期刊。然而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数据库获取学术资料,多印只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甚至无缘与读者见面的悲哀,更是对知识的一种浪费。而如果采用按需印刷,少了传统印刷高昂的起步费用,直接根据需要即时印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费用。以144页的学报为例,当印数从1000本降到400本,如果选择传统印刷方式,印刷成本基本不变。而由传统印刷变为按需印刷,费用可以减少大约1万元。[8]因此,在当前倡导低碳环保的形势下,高校学报按需印刷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高校学报按需印刷可以减少库存积压。前面已经提到,采用传统印刷方式,印数的降低不会减少太多的费用,学报通常会选择多印。而高校学报发行数量较小,多印势必会导致库存积压。《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出版产业销售总量提高,而出版总量降低。因此,出版业迫切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因势利导,寻求调结构、去产能、扩大有效供给、减少库存积压的方法。上海大学需求链研究院提出降低库存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合适的需求链管理体系,而按需印刷是终止库存不为零的生产和库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按需印刷是建立在数字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基础上,直接实现电子信息到纸质文本的技术,本身不需要实物仓储空间。即需即印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实现印刷量与出版发行量的均衡,避免过度印刷造成的浪费,完美地实现零库存。

(二)数字出版社会化发展使按需印刷成为必然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实现出版业整体上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转型发展的重点,且业态呈进一步发展扩大趋势。数字印刷技术为按需印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学术期刊、断版图书、高校学报等小众化需求为按需印刷提供了市场化需求。与学术期刊、图书行业相比,高校学报按需印刷起步较晚,但前者的发展推动了高校学报开展按需印刷,并提供了借鉴经验。此外,按需印刷虽然受到“印数临界点”的限制,但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印数临界点会进一步增大,按需印刷也会得到进一步推广。按需印刷满足了人们利用先进的媒介方式和手段,以及对文化的个性化需求,是高校学报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数字出版环境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必将推动按需印刷的社会化发展。

四、高校学报按需印刷任重而道远

在加强编辑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按需印刷完全适应了人们消费需求的改变,建立了一个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借助“互联网+”既实现了传统技术的转型发展,也很好地实现了“先印后卖”到“先卖后印”生产模式的转变,解决了高校学报发行量低、库存大、成本高等难题。然而,高校学报按需印刷真正落地实施还需进一步培育。目前,按需印刷出版环境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销售总量不高、销售平台维护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等方面。而且与传统批量印刷相比,按需印刷还需考虑印刷主体、版权保护、学术认定等方面问题。

相比较而言,高校学报按需印刷研究少、起步晚。我们在借鉴相关行业在应用和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同时,还应注意到高校学报的特殊性,避免因经营不当,导致学术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将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来对待,不能简单地套用未经市场深入检验的按需印刷模式,但可以选择合适的出版发行模式,如编辑与出版分开运行模式,既保证了学报的质量,也给有实力的出版企业开展按需印刷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适度转变高校学报的考核机制,如将学报库存、发行成本等纳入考核范围,促使其在低碳节能的大环境下开展按需印刷,并改善学报重编辑轻发行、重服务师生轻社会影响的现状。总而言之,按需印刷作为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高校学报真正跨出按需印刷的一大步。

猜你喜欢
纸质印刷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出版物印刷将是喷墨印刷应用新的爆发领域
致敬学报40年
绿色印刷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