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应具备的三种软实力

2019-03-21 17:06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书稿记忆力深度

赵 璇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 10003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是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出版质量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其实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所有精神文化产品都应如此。这就对编辑出版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较高的政治觉悟、扎实的专业素养等是每位编辑都应该具备的硬实力。除此之外,编辑还应该在培养以下三种软实力上下功夫。这三种能力不但对编辑工作有所帮助,如果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让我们从中受益。

一、深度阅读力

深度阅读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深度阅读的过程包括知识内化,类比推理与推断,换位思考与共情,批判性分析与洞察力的产生。它是人的大脑所进行的一项高度复杂的活动。

人在阅读时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是走马观花般阅读,而不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这种浅阅读可以适于一些娱乐休闲性质的阅读;二是阅读速度过慢,这样看似是在认真阅读,但其实注意力比较分散,大脑运转得较慢,这样非常容易分心,不能专注于阅读,阅读效率很低。深度阅读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将大脑充分调动起来,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进行积极地联想,不断深入挖掘文本深层的意义。深度阅读并不意味着阅读速度的降低,它要求大脑高速运转起来,其实是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而且还能让人避免由于阅读速度过慢而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况。

深度阅读力对于编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编辑在收到作者来稿后,要对作品进行认真审读,运用批判性分析、领会其中的内容,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要思考其中的观点是否科学、结构是否合理,切不可匆匆付诸加工。加工整理时,在规范用语的同时,还应关注深层的问题、思考语句之间是否符合逻辑,意思是否说得通。

有些句子,虽然表面上没有错别字与语法问题,但却透着不合理之处。如在一本书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油画纸厚度可达3cm。在读到这句话时,脑海中应立刻浮现出油画纸的厚度。对于一张纸来说,3厘米显得太厚了,3毫米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还有一些句子,存在着内部逻辑问题或前后矛盾。如这样一句话:周族在公元前11世纪就在陕西一带游荡,公元前1121年武王即位,开始讨伐纣王。根据这句话的逻辑,周族在公元前11世纪时势力还比较弱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在公元前1121年武王即位时,拥有了讨伐纣王的实力。那么公元前11世纪这个时间点应该在前,公元前1121年在后。可是公元前1121年是公元前12世纪,要早于公元前11世纪,这就说明两个时间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编辑在阅读时切不可过于浅表化,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将每一句话都读懂读透。只有自己先弄懂了,才能够清晰明白地传达给读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流行,我们日常中的很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即可发现,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在快节奏的今天,一切都在追求高效。这种阅读的确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浅阅读的泛滥可能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回路会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人类转入数字化阅读模式,构成大脑阅读能力的神经回路正在细微而快速地变化。因此,当我们习惯于快速而浅表化的阅读时,深度阅读的能力就会退化,这可能会造成社会独立思考的弱化。

深度阅读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项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的。编辑在工作之余应该可以多阅读原著,进行精读训练,慢慢提高深度阅读的能力。

二、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人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对于编辑来说,记忆力,尤其是短期记忆力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从事图书质检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很多时候书中发现的错误,并不是因为本来就知道这个知识点是错的,而是根据前后内容的不一致发现的。不一致现象是书稿加工中一种常见的错误类型。如果编辑有很好的记忆力,并对此加以关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此种类型的错误,提高书稿的编校质量。

比较常见的不一致现象有以下几种。一是名称类。在一本书中,人名地名如果多次出现,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如前面出现了“刘赤城”这个名字,而后面再出现这个名字时变成了“刘赤诚”。根据这两处不一致我们可知有一个是错的。在外语类的稿件中,由于一些名称较长且不是一些常见的单词,人们对这些名称较为陌生,因此在录入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错误。如一篇阅读理解中出现了一个地名Sandgerdi,而在后面设置的题目中出现这个地名时又写成了Sandgendi,将n与r这两个形似的字母混淆了。在引进版图书中,要注意人名地名中文译名的前后一致。因为有时存在多个译者,每个人用的译名可能不一致。例如,一本书中前半部分将经济学家Michael Spence翻译成迈克尔·斯宾塞,而在后面却翻译成了迈克尔·斯彭斯。这是由于多个译者翻译完成后没有专人进行统稿所致。

在审稿过程中遇到名称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记忆一下,以便在下次遇到时进行比对。如果记忆力不够好,可以记录一下,养成习惯后,就会提高对此类问题的敏感度。

还有些说法存在着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一本书稿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生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齐格曼于1975年提出。在后面又写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最早提出了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使用了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作者这两处引用了不同的文献,但并未进行甄别整理,导致了两处相矛盾。如果编辑有很好的记忆力,就会快速回想起相关的内容,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语言鉴赏力

有些人简单地认为,编辑加工就是改改错别字,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1996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这对我们编辑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在加工整理时,首先应该做好规范工作,即纠正作者作品中出现的用字、用词、用语、造句、标点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但除此之外,编辑还应对作品进行谋篇布局、精心润色,以提高稿件的表达效果。错别字有标准可查,再加上有一些校对工具,如黑马软件的帮助,因此,发现文字规范类型的错误变得相对简单。但编辑的注意力不应只关注对不对,还应该关注语言的质量好不好。编辑加工的目的不仅是纠正差错,实现规范,更重要的是锦上添花。因此,一定要在认真审读原稿、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尊重作者的风格的基础上,深化和美化作品,使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所提高。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关于翻译的理论,是优秀的译文的标准。同样,在编辑加工中,我们也可以借用它作为优秀的书稿的标准。“信”在翻译中是指“忠实于原文”,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书稿中用语规范,知识点准确无误,这是对不对的层面;“达”是指语言通顺流畅,这是好不好的层面。这两点是编辑加工的基本要求。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就是“雅”,即语言生动优美,有文学性,这是美不美的层面。这就将编辑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度。

出版物不仅应该帮助人提高思想、掌握知识,也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帮助人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我们以少儿图书为例。儿童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少儿时期是一个人语感养成和审美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少儿图书语言的生动、流畅就显得尤为重要。少儿图书在保证“信”的基础上,编辑应该将语言的质量提升到与书的内容同样的高度。要使语言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便于儿童接受。生硬、机械的语言是应该避免的。编辑不能只改正错误,对于质量不高的语言,编辑有润色优化的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出版行业是我国文化阵线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编辑作为文化阵线的一员,理应担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编辑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风范。我们的作品理应攀登高远的人生境界,理应培养造就出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的懂得真正审美的人,而不是滋生出一批批审美能力缺失的人。

在当前的商品经济环境下,产品更新快,出书节奏快,编辑屈从于考核指标、经济压力,放宽了书稿质量的尺度,很难沉下心来做一本好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现在,社会效益已经被纳入出版社考核标准,这就鼓励我们多出精品佳作。社会需要具有较高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作为社会精神价值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我们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结语

深度阅读力、记忆力和语言鉴赏力是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的能力。编辑如果能够用心培养自己的这几种能力,就会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它能帮助我们将一部作品打造成兼具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编辑需要不断充电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肩负起为中华崛起传播智慧的重任。

猜你喜欢
书稿记忆力深度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你的记忆力好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非凡的记忆力等
超强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