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工作者的“五学一有”

2019-03-21 17:06陈海斌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五学疑点交汇

陈海斌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一、学会学习,拓展知识面

校对工作面对各式各样的文稿,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校对工作不光是要进行“字对字”“句对句”的简单比照,更要出色地考校校样中的是非正误。

因此,一名优秀的校对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各学科门类基础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力争成为“杂家”。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皆学问”,对自然百科、发展形势、百姓生活“万花筒”都要加以关注,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避免犯下“秋天,麦子熟了”(注:麦子是夏季成熟,秋天成熟的是稻子)这样的低级错误。现实中有的校对工作者存在不愿学、不善学的问题,要么满足于粗通文理、略有点墨,要么只注重学习和辨识词汇,不重视知识积累,知识面狭窄,这样只能成为“死校对”,难以适应现代报纸校对工作要求。因此,对现代校对工作者来说,拓展知识面是十分重要的。校对人员要提高校是非能力,就必须学会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拓宽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承担好“最后把关人”的重任。尤其是面对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海量信息快速刷新的社会生活,必须主动置身其中,广采博纳,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二、学会创造,提高业务技能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结合报纸内容特点、工作流程,善于把平时的学习积累转化为思考应用,做到厚积薄发,敏于发现、有所创造。

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相对于作者和编辑工作来说,主要是进行校样的比对,不需要创造性。其实不然,对于校对能力的要求,不能停留在静止的平面的机械性的一对一比照层面上,校对工作也必须是灵动的创造性的。作者和编辑的撰稿、编辑工作在完成之后,既需要校对保证原稿文字印发无误,又需要校对发现作者和编辑对文稿内容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反过来促使作者和编辑完善内容。这种创造性还体现在完成复杂工作的过程中。譬如报纸校对是一项时效性极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消灭报纸排版文稿中各式各样的差错,当个“死校对”是难以胜任的。特别是对于报道突发事件等急用的稿件,记者应急就章,要快写、快编、速发,有时错误难免较多。在这种时刻就只能看校对人员的真功夫了,要能发挥能动性,体现主体性,快速敏锐地捕捉校样中的文字错误,优秀的校对员有时甚至凭借直觉就能感觉到疑点和错误所在。这种“灵感”完全是靠校对人员平时观察学习得来的知识,完全是靠积累的深厚底蕴发挥着支撑作用,完全是靠知识结构生发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做到甄别差错准确无误、快速反应精准有效。因此,校对人员要在关键时刻做到应付自如,就要在平时多学善思,提高技能,提高系统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学会质疑,增强敏感性

校对工作就是挑错、疑错和排错的活动。校对质疑,不论疑问提得对否,都是有益的。疑问提对了,对“校”大为有益,因为这可以消灭差错;同时对“学”也有好处,有益于质疑者温习、印证和巩固自己原有的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以其有限的知识对浩瀚的文字海洋,从中改错勘误,就必须学会以有限应对无限,这就要求善于发现疑点,从问题和疑点入手,找到症结所在。要多存疑,多问“这个到底通不通?”“这儿为什么感觉不顺?”“这儿为什么看起来怪怪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用?”不明白就马上查一下工具书,要不耻下问,请教一下编辑,问一问同事,决不放过任何疑点。如果粗枝大叶,缺乏敏锐性,甚至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掩盖自己的无知,那就要埋下错误的隐患。如看到“若羌灰枣以皮薄、肉厚、核小、香甜,摇之脆响”这句话时,头脑中要有枣子的概念,枣肉和枣核是连在一起的,枣子是实心的不是空心的,可以得出“‘摇之’不可能发出响声”的结论。再根据文意判断,枣是吃的,且后一句说“吃后满口余香”,由此推断,此处的“摇之”应为“咬之”。因枣皮薄用牙“咬之”才会发出脆响,可见是作者对文意不理解造成的。因此,校对人员要提高对隐性差错的敏锐感觉,做到多疑、善疑,对文中的内容观点和遣词造句持审慎态度,不能盲从,对感觉到的疑点通过查找相关证据加以确认或排除。

四、学会辨识,提高准确率

文字出错往往是有规律的,要善于把握出错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提高辨识能力。譬如,有时越是熟悉的内容越容易疏于大意,视而不见,越是陌生的内容反而越不会出错,对此,就要格外留意。中国的汉字有好多是形似、音同、义近的,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误判,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遇到这类字时,应“一停二看三通过”,正确加以判断甄别。要避免此类错误,还要从提高识字水平上下功夫,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做到审形、明义、知音,即注重把握字形结构,弄清基本含义,了解正确读音,做到形、义、音把握的有机统一。

例如:“交界”“交会”“交汇”这三个词属于音同易误、义近易误一类,一不留神就可能从眼皮下溜过。虽都有一个“交”字,但与“界”“会”“汇”三字组成词,意义却不一样。“交界”:指两地相连,有共同的疆界;“交会”:指会合、相交;“交汇”:指聚集到一起。“交会”“交汇”虽都有“合”的意思,但这二者含义侧重点和用法也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词义侧重不同。“交汇”侧重“汇”,强调双方不但接触接合,而且融合在一起,如长江口河水与海水“交汇”。“交会”强调双方在某一点上接合、相交,却不一定合二为一,如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会”。第二,适用对象不同。“交汇”一般用于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交会”一般用于水流、气流等之外的事物的会合,尤其多用于交通要道、公路、铁路等。曾经有记者这样写道:“笔者来到这次小餐饮集中整治‘攻坚区’新海路、江化路和朝阳西路交界的五岔路口”(《海州区打响创卫“舌尖”攻坚战》)。这个例句子中的“交界”就属错用,文中的“新海路、江化路和朝阳西路”如何交界?试想一下,如果三条路交界会是什么结果,那不就变成一条路了吗?怎么可能还会有五岔路口!

五、学会查证,增强科学性

通过质疑、辨识发现问题,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通过科学的查证,提出解决方案,给出正确的答案。

要做到科学查证,首先是对于存疑之处要慎改。没有查证决不能想当然,以己之不欲为标准,去轻改妄动,“以我之所知改我之所不知”。近代校勘大家孙诒说得好:“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即不放过疑点,不轻改问题,对一个字一个符号,都要审慎待之,对没有绝对把握问题不能轻易下结论。否则,极有可能因自己认识的片面性导致擅改的错误,闹出个“小聪明、大笑话”出来。其次是做到改有依据。要通过多方查证,真正辨明是非,不能想当然,大刀阔斧任性为之,这样,才能发挥好校对的主体性,体现校对的价值,真正弥补编辑的不足,帮忙而不添乱。

例如:有一篇题为《酒》的文中说:“从出生开始,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酒。从满月酒到抓阄就酒,酒就开始相随我们的人生。”人的一生当中有“抓阄就酒”这一说法吗?显然没有。经查证,原稿是“抓周酒”,“抓周”是旧俗小儿周岁时,陈列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具让他抓取,以为可预测其一生性情和志趣,也叫“试儿”。而“抓阄”是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东西或谁该做什么事。这就是校对者在不知的情况下,不但把“周”改为“阄”,而且还在“阄”后面加上了“就”字,就更叫人莫明其妙了。

六、有责任心,提升工作质量

校对工作是报纸质量保障的最后防线和最后关口,强烈的责任心是做好校对工作的首要条件,可以说,责任心是校对工作者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这与校对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是紧密相关的。很难想象一个对报纸质量缺乏责任感、对工作没有热情的校对工作者会把高质量的报纸呈献给读者。

讲到责任心,必然涉及“校对工作对谁负责”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从小处讲要对原稿负责,但这显然是最低要求了。校对工作者还要有更高的责任担当,充分意识到新闻出版业必须以读者为中心,要通过高质量的校对工作服务读者,为读者的阅读提供精神文化的“善本”。所以,校对工作者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干不好工作的,在这方面校对工作者站位要高,认识要深,要真正把校对当作一番严肃的事业来干。

清末学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对校雠学者有一段论述:“大抵为此学者,于己甚劳,而为人则甚忠。”这里的“忠”,应是忠诚之心、责任之心。校对工作者就要有对报纸的这一份忠心,把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真心实意帮助编辑补苴罅漏,真心实意对读者尽心负责,真心实意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产品。

综上所述,校对工作者的能力建设要在“五学一有”上下功夫,这“五学”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其中的“一有”即“责任心”是贯穿“五学”的一根红线。有了责任心,才能摒弃浮躁身心,才能排除一切内外干扰,才能达到“五学”的境界。作为校对工作者“五学一有”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满肚子的知识学问、全部的聪明才智、所有的经验和技术以及对校对内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等,完全地、有机地融化于校对工作中去,才能真正体现校对工作者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五学疑点交汇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五学+四位”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
山西夏县瑶峰镇:“五学”全会精神
两水交汇,泾渭分明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在海域使用疑点疑区监管中的应用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聚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交汇创新
始于深度诠释疑点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解析西藏古建筑具备防雷措施说法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