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动漫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2019-03-21 17:06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动漫文化遗产物质

邓 飞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概念,“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停留于静态的保存,更应该强调对观念和文化层面的深层次保护,诸如保护传承人、培养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和价值意识,唤醒文化主体对自己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之成为自觉保护,才能更好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文化创新、媒体融合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作品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对人们的文化知识、观念、价值规范发挥着优化与集成的作用,形成了广泛的以动漫作品为基础和传播工具的发展形态。利用“非遗+”动漫,可以弥补现存保护与传承的短板,并且能够有效地扩大认知的人群,既有效地冲破时间维度和地域空间尺度的束缚,降低经济、时间、距离成本,又有效解决了那些枯燥乏味的技法学习,用动漫的语言生动地展现文化记忆激发文化的魅力。[2]

一、“非遗+”动漫结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故事与动漫结合的创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通过对广东地区开设动漫制作专业的专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动漫专业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相当少,用非遗元素创作动漫也是寥寥无几。对有创作过非遗题材的学生进行采访,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凭兴趣来制作,没有产生社会效益和影响,基本没有系列作品。通过对广州的一些知名动漫企业进行调研,从广州千骐动漫有限公司、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看出,近几年出品的动漫作品涵盖非遗元素的非常少。2017年中国第一部国家非遗动漫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播出后至今,爱奇艺上的热度为151,热门的动漫《航海王》在爱奇艺上的热度为4810,腾讯视频把这部动画剧放在少儿专场点击量明显不足。非遗类动漫作品企业不愿意做,主要还是非遗动漫枯燥乏味,大部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热度不高,动漫作品投产出来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传承与保护以动漫形式展现的情况

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执导、编剧,《千与千寻》《龙猫》《百变狸猫》等作品都充分运用了日本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建筑元素进行创作。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大利政府为年轻的傀儡戏艺人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和学校,并通过举办展览、设立奖励等手段吸引整个社会对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3]在西西里岛的商店和摊头上到处都可以买到以动漫形象设计木偶衍生品,木偶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听了台湾卓岳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意总监陈德胜讲述他们家乡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专门的动漫主题公园,向民众展示这些文化的历史,全镇参与自发的保护。

(三)非遗动漫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题材的收集。广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而且分散,指定的传承人很多年长,通过各种各样闽南方言进行口述,创作小队去调研、参观及访谈收集资料的时候会出现语言不清楚而错误理解意思,还有些非遗技艺还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在传统舞蹈类,广东醒狮、麒麟舞、舞春牛等非遗文化大多数只在特定节日才演出收集资料也相当困难。

2. 动漫作品制作所需要的设备与制作人员要求。首先,动漫衍生品样品制作成本稍微比较低点,但是批量加工费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其次,动画制作需要的电脑设备稍微比较专业。在以往的数码动画片制作过程中很多大型视频输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要求高或者急的动漫视频输出采用的是专门的企业渲染部进行渲染输出。专业制作人员要相对稳定而且制作性质是公益性质的任务,人员的责任心要很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动漫作品的制作是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又属于公益类动漫作品,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设备与人员稳定也是创作的头疼点。

二、构建“非遗+”动漫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施目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动漫结合在专业课程中的贯彻

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极为丰富,传承下来大量的民风、民俗、典故等视觉形象,独有深厚内涵,具有独特魅力,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制作资源。本校开设的课程《动漫角色设计》就提倡运用传统非遗元素加以创作,曾经以广州市从化区猫头狮为项目案例进行一体化教学。师生团队自发地进行考察调研、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分组上台陈述、自评互评等环节,既能让学生找到创作灵感又能让非遗文化在学生中传承下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漫结合的制作分工要求

动漫的创作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企业与教师全程参与制作,制定动漫作品制作所需要的总进度,制定动漫制作人员专业培养模式,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创作模式。对动漫创作中出现的技术瓶颈,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公关,确保动漫创作的专业知识的高植入度,使技术与创作有更实际的载体。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漫结合的复制与推广

1. 建立以校企深层次合作为基础的非遗动漫创作团队。围绕非遗动漫创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开设文化创新班,在创新班的课程中置入非遗文化课程,逐步构建“专业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人文精神扎实”的专职、兼职创作队伍。

2. 开展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非遗动漫创作研究,推动“非遗+”动漫创作可行性。通过召开非遗动漫创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采访非遗传承人、动漫企业、调研、教研室活动等方式。明确各种类型动漫、各种风格动漫的技术点、人文点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追求动漫创作的知识性、趣味性等,培养受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有效推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注重非遗动漫创作过程建设,就动漫创作而言,通过技术与剧本相结合理念的强化与实施,从动漫制作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大块去研究非遗动漫的所具备特性关系。

3. 建立“政府介入、多元参与、共同推广”政-协-校的推广机制。应建立以广州动漫行业协会、从化区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联合推广平台,多渠道开辟非遗动漫的传播途径。本校长期与广州动漫协会、从化区文化馆以及广州市的非遗文化保护中心有过接触,参与过它们关于非遗保护的公益项目,为进一步非遗动漫创作推广打下了基础。

4. 同类别动漫创作的重点与创作模式借鉴。2013年,周立均在《美术学报》发表《转译·传播·跨界——基于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角色设计》,试图通过动漫角色这一极具创造性的视觉符号,冲破常规,大胆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转译生成、传播传承、跨界延展的可能性。[4]2016年,姚婷依托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在《艺术与设计》发表了《基于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造型转换初探》,通过分析各类非遗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从中抽取出在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根据这些元素提出了地区非遗的动漫化造型转换原则。综合上述,本文在集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州的非遗文化特性,制作出代表广州非遗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创作模式,希望能够为更好指导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动漫创作,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树立典范。

三、结语

当前“非遗+”动漫作品的种类繁多,实际上推广效益与观众所熟悉的并不多,大多数是在政府资金扶持下的商业运作,竞争力不强。在各国文化的竞争中,难以以情节与情怀占据民众的思想。事实上,动漫结合非遗故事的创作是留下美好印象的一种认知活动。因此,当动漫作品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其故事和创作以说教传播为名的传承保护,也许就意味着“非遗+”动漫作为信息传达的媒介,应重新思考自身的传播路径。

猜你喜欢
动漫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