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 加强教育
——重构良好科研生态新环境

2019-03-21 17:06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不端行为人诚信

孙 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40)

原本恪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教育、科研等学术领域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近些年来,科研领域出现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16年的“韩春雨”事件到2017年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杂志对10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撤稿,再到2019年的“翟天临”事件,我国的科研诚信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谈到我国科研诚信现状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先生曾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一是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二是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史无前例。朱邦芬先生是当今国内学界一集大成者,在谈及科研诚信问题时竟发出如此惊叹,由此可见我国科研诚信问题严峻到何种程度。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科技界代表、委员从学术诚信谈起,呼吁学术界应坚守科学诚信,为全社会弘扬诚信文化率先垂范,为信用中国建设奠定基石。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对于科研诚信、科技创新而言同样适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发展战略中,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驱动力,没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将是致命性的打击。近年来,虽然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在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频发的科研失信事件也暴露出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对当前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深思该如何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优化学术环境,以为学术发展提供优良的氛围。近年来,围绕科研诚信建设、学术不端治理等问题,科技界同行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1-3]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以及自身的实践,认为针对我国科研诚信的现状,要想从根源上净化学术环境一是要健全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二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并重。

一、强化管理,着力提高他律

从项目立项到科学研究再到成果发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环的松懈都有可能导致科研失信、学术不端的发生。

管理学有句名言叫“管理出效益”,就科学研究这一系统工程而言,从项目申报到科学研究再到成果发表的整个过程是否公平、公正、真实、可靠也是科学研究的效益之一,而且是重要效益之一。因此,必须强化对科研全过程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防范科研失信,进而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益。具体来说,这个过程涉及的管理者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科研活动本身的管理者(如科研管理机构、项目立项机构等),二是成果发表平台(主要是学术期刊)。这两者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善制度、强化落实。科研活动本身的管理者要制定具体的、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科研诚信义务和违约责任;要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明确承诺事项和违背承诺的处理要求。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先后颁布、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意见、办法等。这些均对科研诚信问题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反复强调零容忍、一票否决等。作为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不能将相关规范、意见等停留在纸面上,一定要落到实处,对于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决不能持以一种宽容和许以更多机会的态度,[4]更不能基于“集体功利”加以庇护、帮其开脱。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旦失信,不仅可能毁了事业,而且还可能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对科研成果具有记录、传播、交流的功能,是积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源的主要平台;它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时科技期刊也是维护科研诚信、优化学术环境的最后把关人。所以各学术期刊也要肩负起治理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责任,一定要建立学术论文发表诚信承诺制度,要认真履行学术期刊在预防学术不端中的把关人的责任,要通过同行评议、学术不端检测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对拟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审核。

当前,“零容忍”已成为政府和科学界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一致标准,这为各方共享共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大数据的使用及普及使“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

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强化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可以借鉴个人社会征信平台建设的经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交换,以此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让学术诚信建设真正“长出牙齿”,从而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律自觉性

近年来关于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的研究也有很多,[5-7]查阅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把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归咎于现行的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利益的驱动等,似乎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人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对于这样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成因分析笔者不敢苟同。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以及科研管理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历史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尤其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势必会在体制、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是毫无先例可循的,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摸索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促进发展,这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真理,所以不能将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完全归咎于现行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更不能归咎于利益的驱动。笔者认为,科研失信、学术不端等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归根结底是行为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一是行为人缺乏大局意识,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科研失信、学术不端行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危害性;二是行为人道德水准低下,思想有待净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永远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

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目前正是我们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科研人员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兢兢业业报效国家,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科研人员讲究诚信、提高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我。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大型国有企业等是我国的科研重地、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出产地,一定要重视、强化对科研行为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引导人们确立以崇高理想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

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教育引导科研行为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上去净化,提升科研行为人的道德水准;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使科研行为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认同而且关注、不但了解而且理解、不但拥护而且维护、不但践行而且宣传,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从而提升其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诚信要求的自觉性。

三、结语

科研失信问题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国家的国际声誉,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阻滞,预防和治理科研失信问题必须坚持管理与教育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一方面要加强教育,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科研人员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诚信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以制度来加以约束,以此净化科研环境、构建新的科研生态。

猜你喜欢
不端行为人诚信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故意不法先前行为人的作为义务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数据库间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