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接地气”
——探讨时政新闻的民生表达及报道策略

2019-03-22 11:46黄双燕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新闻报导接地气许昌

黄双燕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时政新闻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一张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大报风范。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从过去的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海量的信息也给了受众更多可以选择的新闻。

对于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常规武器”——时政新闻,其中蕴含了大量受众所关心的热点信息。

如何令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更加亲民、便民,让受众在枯燥的政策信息中,找到与自己生活有关联的热点,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表达方式,新闻媒体不是新闻的“施与者”,而是为了满足受众需求的“提供者”是一种新闻传播服务受众,满足受众需求的关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到既传递“声音”,又抓住“需求”,力争实现“双赢”的效果,使时政新闻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时政报道转变方式是社会转型的需要

在“走转改”活动的大背景下,新闻报导正面临着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的重大变革,时政综合新闻也不例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时政综合如何正确引导受众,如何凸显新闻的价值,怎样才能满足受众需求,抓住新闻受众的心,以及时政新闻如何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了很多都市报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的新课题。

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新媒体发展的黄金时代,新闻传播方式也随着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兴起,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社会新闻受众在信息社会每天接触大量的新闻信息,受众的众求知求新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关注社会政治活动与受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受众愿意去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社会时政新闻。

但是各类媒体之间的新闻更新方式和报导方式都别出心裁,让人目不暇接,因此,一贯走严肃路线的时政新闻报道则越来越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时政新闻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如何做出转变

时政新闻的转变要从三方面入手——传播理念的转变、传播内容的转变、传播手段的转变。

(一)传播理念从对政策的宣传转变为对信息的分享

新闻传播的四个要素是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新闻传播的规律就是传播主体适应新闻的接收主体来提供传播内容的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

但现如今是一个网络开放的社会,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社会新闻受众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场所,受众对于社会时政新闻是否接受,取决于时政新闻是否符合传播的规律。传统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报导时,要充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而不仅仅是宣传灌输,要努力寻求一种使社会舆论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力量的新闻传播方式。

社会时政新闻报导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促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新闻报道的实效性、生动性、可信性和适读性都得到显著的增加,被更多的新闻受众喜欢和接受。

(二)社会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要从权威发布转变为关注民生

时政新闻报导之所以比较难以引起新闻受众的兴趣,跟媒体在报道时选取的角度关系密切。在时政新闻的报导中,大多数都是与普通受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主要包含有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大领导的领导活动以及重大会议的议题。举例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许昌晨报做的一系列本地化解读报道。《决定》十大看点,包括启动“单独二胎”、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逐步推行渐近式延迟退休、在社区普及家庭医生、促进就业更加公平等等。

许昌晨报有选择性地推出了系列解读文章,包括《文理无歧路,一考不再定终身》、《家庭医生来了!》、《让老百姓开厂建店更方便》等,内容从权威发布到关注民生,这些报道不仅仅解读了政策,也很“接地气”,从小处着眼,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读者通过身边的人和事了解了国家大政方针。

(三)传播手段要从“我报你看”转变为交流互动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同发展,甚至网络媒体热度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既要有勇于变革的决心,也要充分发挥立足一方、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大“走、转、改”的力度,促进报道的整体转变。

比如几年前,许昌市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市政工程——文峰路地下隧道建设。工程开工后,许昌晨报做的一系数列策划报道,及时传递积极声音,采访沿街商户、附近居住群众等,及时反馈市民的声音,表达对这一重点工程给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工程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实,作为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PK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并不是好的新闻资源,而是在传播渠道上没有新媒体快,同时缺少互动环节,没有平台让群众参与进来。

许昌晨报及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加强新闻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比如许昌晨报推出《文化圈》栏目,在报道禹州粉条的制作技艺中,就同时在文章后面“嫁接”二维码,使读者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更多与报道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可视频观看禹州粉条的制作过程,这一细节处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肯定。

三、时政新闻民生表达的运作技巧

时政新闻的民生表达,要注重文章内容的创新性,要有亮点、趣味点、新颖处,这样才能让文章具有更高的信息价值。新闻本身要有“新”的要求,这个新不仅强调其时效性,更是要强调内容的创造性,要主动捕捉亮点,避免笼统采用新闻通稿,多做挖掘式采访,提升文章价值。

(一)故事性

让时政新闻带有故事性是为了将社会新闻的报导更加引人入胜,极大的引起新闻受众的兴趣。原本枯燥的社会新闻,以趣味盎然故事情节进行展开,使得故事情节与社会新闻话题有效呼应和互动,是提升新闻传播有效性和传播价值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许昌晨报“记录党的十八大,我的一年间”系列报道,就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或个人一年来的生活故事,以“我”的视角,用鲜活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老百姓享受到的福利和实惠。

主要稿件比如《市民安全感越来越高,基层治安民警梁恒睿很自豪:治安环境好,睡觉也踏实》,《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13 岁的苏青美梦成真:和爸妈在一起,吃到妈妈做的饭》等,都有极强的故事性。

(二)贴近性

时政新闻通常有以官样报导为主,往往会给受众造成距离感。如何打破这种距离感,使得大主题类的时政新闻贴近受众生活,也是时政新闻报导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新闻记者深入基层,以百姓视角来看待大主题,写出普通受众的感受和变化,使得这类新闻更加具有贴近性。

时政新闻写作的整体风格要把握几个原则:活泼、贴近、平易、可读。放低姿态,放下高高在上的感觉,舍弃我传达你接收的灌输思维,把读者当朋友,行文像聊天。同时,时政新闻不仅要写好,编辑更要编好。提炼最有价值的部分,做精标题,学会用链接、图表、示意图等多种编辑手段丰富稿件,活泼版面。能图片说明问题的,就不需要过多文字,能用表格表达清楚的,就少长篇大论的叙述。

(三)通俗化

时政新闻的通俗化表现,要求新闻报导在解读新政策、新理论时候,不仅要准确到位,还需要生动、易懂。新闻记者要学会抓住事件中的关键环节和细节,“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进一步解读背后的深刻含义。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时政记者其实就是个翻译,把采访到的各个领域的东西,准确、生动地翻译成便于读者接受的信息。要做好“翻译”文章,首先作为记者要加强学习。一个记者如果对所跑的领域一知半解,没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的稿件。一篇有影响力、能给人启迪的报道在完成前,常常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

其次,多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思考如何表达才能好读好懂。要能达到自己所写的稿件不仅自己看得明白,解释得清,还要读者也能看得明白,读得懂。

猜你喜欢
新闻报导接地气许昌
初到许昌
许昌诗群
许昌青春诗会
英国主流媒体新闻报导中的浙江形象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新闻报导阅谈理解应对策略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