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纸币在中国印刷术外传中的独特贡献 万安伦

2019-03-22 02:28刘苏崔潇宇
出版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传印刷技术

刘苏 崔潇宇

[摘 要] 纸币自宋代“交子”始,在元代社会生活中已极为常见,其货币史意义和作用吸引广大学者高度关注。但作为特殊印刷品,元代纸币在中国印刷术外传中的独特作用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元代纸币印制集古代先进印刷技术于一身,其在元代政权势力与经济活动的强力推动下在域内大规模使用和传播,几乎覆盖其政权所辖的全部区域,并远传至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本文通过透视元代纸币及其印制技术,从印刷和出版角度探讨其在中国印刷术外传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贡献。

[关键词] 元代纸币 印刷技术 外传 独特贡献

[中图分类号] G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1-0121-05

因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的沉重和不便携带,“弓马天下”的元统治者十分重视纸币的印造与发行。元政权稳固后,积极推动纸币大规模印制。元世祖1260年,印制“中統钞”,统一币制,此后各种支付和计算均以此为凭,纸币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取代金银等的一般等价物。纸币印制过程中,集前代先进印刷技术于一身,并不断改进技术以满足纸币大规模使用与流通的需要。元纸币及其印制不仅为广大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印刷品实物,同时不断改良革新印刷技术,为印刷术在中亚和西亚的传播,及远传至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奠定技术基础。

1 元代纸币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印刷形式

“纸币是欧洲旅客所接触的最早的中国印刷形式”[1]。“在古腾堡出生前四世纪中,已经有一种印刷品(纸币),它们的发行不是以百万、而实际上以万万计,散布及于中国的每一村落……曾使欧洲的旅行者发生很大的兴趣,其中至少有八位曾留下文字的记述”[2]。这句话不仅说出了纸币作为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集大成者,最早进入欧洲人视野,同时也肯定了纸币在印刷术外传中的先行地位,纸币成为中国印刷术向外传播的重要媒介。

1.1 元代政府大规模印制纸币,建立最早的纯纸币流通体系

13世纪初,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带领强大的蒙古骑兵东征西讨,领土日扩。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多次发动西征战争,势力深入中西亚以及部分东欧地区。为便于物质流通和商贾贸易,解决金银货币流通不便问题,忽必烈改行纸币,设置完备的管理、印造、发行、兑换机构,统一币制。因此,元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唯一不使用金属货币、第一个发行“不兑现纸币”[3]、以纸币作为唯一法币流通的王朝,建立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最早的纯纸币流通体系。

元代纸币称“钞”,曾有述“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比较来说,唐“飞钱”是借据的转化,宋“交子”“会子”等与金“交钞”是区域性货币,元代纸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全国统一的货币,形制、图纹、文字等对宋金纸币多有继承。元代纸币为长方形,面值愈高其形愈大。上部自右及左印有“XX通行宝钞”,正中为数额,下方则是印钞单位、职官名称、发行年份及伪造者处死等警告语,加盖红色印玺后才可在市面流通。早期的“中统钞”主要用棉质纸印造,后期的各种纸币多用桑皮纸印制。

在统一币制之前,蒙古国有区域曾吸取宋、金的纸币印制方法,发行小额纸币。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治时期,投降于元的金人何实在博州(今山东聊城)印制会子。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印制纸币,“诏印造交钞行之”[4],但只在一定区域内流通。元世祖忽必烈推行全国同一货币制,“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5]。面值分十文、一百文、一贯等不同面值共9种。1287年,忽必烈印行“至元宝钞”,面值加增五文和三百文两种,共11种。1309年,元武宗海山印行13种的“至大银钞”。1350年,元顺帝印行“至正交钞”。

1.2 元政府在域内强制推行使用纸币

元代纸币印制数量巨大,“每年纸钞印行的总数一定在三千七百万单张以上”[6]。相较其他印刷品而言,元代纸币用途极为普遍和广泛。元朝域内移民众多,一些远从北方、西域甚至欧洲来华的人士也齐聚于此,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接触纸币印刷品。

元政府采取有力的行政命令强制在域内使用纸币,“交钞可以权万货者,法使然也”[7]。并且奉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纸币管理制度,最早颁布世界货币史上最完备的币制条例《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因此元代纸币可以长期通用,其中“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期间币值和物价一直保持稳定,百姓“视钞重于金银”。

元代地租、丁银及其他各项捐税,都可缴纳纸币。1263年明文规定“诸路包银,以钞输纳”[8]。1296年规定夏税收米绢等物,以纸币折算缴纳,“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9]。据载,1292年岁入“中统钞”二百九十七万八千三百五锭,1329年岁入“中统钞”高达九百三十万锭,可以看出各种捐税以纸币代实物激增。元代的各项开支如俸禄、粮饷、赏赐、开支、贴补、赈灾等,均以纸币支付。

在日常生活中,百姓持纸币“交易百货”,购入自己所需的任何物品。纸币也可用于偿还债务,1291年元世祖诏令“凡负斡脱银者,入还皆以钞为则”[10]。男女婚配也须纸币做彩礼,“佃客男女婚姻,……需求钞贯布帛礼数,方许成亲”[11]。元代纸币渗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细微之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的印刷品。

1.3 域外商队来元交易时必须兑换并使用纸币

元朝国内交通发达,以大都为主要交通枢纽,联通世界各地,西通钦察和伊利汗国,东连高丽和日本,北达察合台和吉尔吉斯诸部,南至越南和缅甸等国,东亚与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得到恢复和加强。元朝对外贸易繁荣,欧洲各国商人往来不断,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使臣、旅者、僧侣东来交流,络绎不绝。

外国商人交易过程中必须使用纸币,很多商人还将纸币带回本国。按元法律,外国商人首先须将携来的金银及商品卖给官府易为纸币,再用纸币购买所需物资贩运回国。意大利人裴格罗梯曾记,元政府将商人所带之银收入府库,“另给商人钞纸,钞皆黄纸所制成,其上盖有国主之印”[12]。海路贸易同样“以钞易铜钱,令市舶司以钱易海外金珠货物”[13]。一些通商大埠海外贸易繁荣,“中统钞”和本地货币有对应的兑换比率,并可自如地作为现金通用。

纸币直接激发了元代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本身也吸引了活跃于丝路贸易中外国商人的注意。相较西方商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来说,纸币不仅可以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而且便于携带、自由灵活、方便贸易。外国人士自元归国后在其著述中对于元朝纸币的材质、大小、文字、币值、兑换流通等情况,各自发表过准确叙述。异域人对元朝纸币印刷品兴趣浓厚。外国商旅将元代纸币印品带回国内或留作纪念或品鉴把玩或供亲友观赏,是符合逻辑的,元代纸币是域外最早见到的中国古代印刷品之一的判断是可以成立的。其必定使域外有识之士对这种印刷品的相关技术产生浓厚兴趣。

2 元代纸币及其印制集先进技术于一身,为印刷技术远传奠定基础

纸币印制是我国古代印刷技术中的特殊出版印刷技艺,是不同时期传统印刷术最高技艺的代表。它是最早的金属制版应用者,也是最早的套色印刷使用者,更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实践者。宋金两代印刷技术精湛,而元朝纸币印制沿用并革新前朝先进技术,纸币印制并流通长达百年。印刷技术的革新,为日后中国印刷术的远传奠定技术基础,在中国先进印刷术的启发下,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等元朝亲缘国家,开始运用中国印刷术尝试效仿印制纸币甚至是其他印刷物。

元代纸币印刷沿用宋金两代技术,雕刻单版黑墨印刷,再通过正背两面印红色官印来进行防伪。元代初期纸币印刷多用木质印版,因印刷质量提升、印刷数量增长,木质印版逐渐被金属印版取代,其中坚硬耐用的铜版是重要印刷材质之一。金元印制纸币时,根据不同字体大小、材料在铜版上留有凹槽,后嵌入不同的活字。这是一种常见的纸币印制方法。今天所出土的大量元纸币,皆以铜铸雕版印成,再植以铜活字构成整个版面,印在灰色桑皮纸上。“版面包括钞名、面额、字料、字号、印造及发行机关、奖罚条令、发行年月等。印版上字料、字号上面各留出凹空,以备印钞前以铜活字补入其中,仍以《千字号》中的字编号。所用铜活字数量相当之大,当数以万计”[14]。1909年,吐鲁番出土中统元宝交钞贰贯文省钞票,钞面上印有“寓”“育”两个铜活字。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藏1287年发行的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现钞,钞面上可见字料上有活字“劭”,字号上的活字为“口”。这类13—14世纪铜活字印刷实物不胜枚举。雕版印刷技术与活字印刷技术结合使用,是元代纸币印制的一大特点,也是对中国古代印刷技术改良提升的一大贡献。

元代纸币印制还普遍使用更为先进的套色印刷技术。宋太宗淳化、至道年间便开始利用套色印刷技术发行交子,兼具防伪性与艺术性,率先为南宋、金、元等时期的纸币印刷奠定基本模式。元代套色技术在前代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革新。元代是一个讲究工艺的时代,不仅可以造出“妍妙辉光”的纸,甚至掌握了在一张纸上印出多种不同颜色套版印刷的方法。1304年出版的《金刚经注》一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套色印本,文字和插图是用红黑两色印成。政府大量投入印行的元代纸币,其印刷采用当时最先进与复杂的套色印制工艺,“双面双色”印刷的套色印制水平和印制数量规模远超前代。

元代纸币印制极大推动了印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升级。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直至清代才有油性印墨,但从元纸币印制实践来看,中国早在元代已经掌握制作接近油性印墨的制墨技术,否则难以很好地完成金属制版的纸币印制。元代纸币前期印刷以木质版为主,后因印制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逐渐过渡到铜质合金的金属版。从印刷角度来看,当水性印墨涂在印版上,只有木质印版能够完整地将其转印到纸上,金属制版因不具吸水性,很难将水性油墨转印到纸张上,更不可能印出如纸币上的清晰文字和复杂图案。油性印墨较水性印墨而言具有较好的黏腻性和依附性,可与金属印版的印刷完美结合。元代纸币印制量大,流通百余年,其对印制油墨的改进升级是对中国传统印刷技术的又一突出贡献。

3 元代纸币及其印制技术传至中西亚等地,直接推动中西亚亲缘汗国印刷实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全国领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这部分地区“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15];另一部分主要位于西亚与东欧一带,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此先后建立起钦察汗国[16]、窝阔台国[17]、察合台汗国[18]、伊尔汗国[19]四大汗国。

元朝国情复杂,经济情况各异,维系与各分封诸王关系的赏赐制度主要以纸币形式进行。各个汗国每年以朝贡形式向大汗进奉特产和珍宝,大汗用高于进奉价值的纸币等进行回赐,即“赐金、银、钞、币有差”[20]。“江南户钞, 至元十八年,分拨永州六万户, 计钞二千四百锭。”[21]各汗国之间相互独立,却又服从大汗统一管理,经济与文化交往交流较以往范围更广、方式更多。从现今国家地域划分来看,当时元朝的纸币印刷品每年大量向伊朗、伊拉克、俄罗斯等西亚和中欧一带输出,成为搭建元王朝与欧亚大陆友好往来的主要印刷媒介物。纸币不仅仅是货币意义上承担支付手段的一般等价物,同时也是承载印刷与出版意义上的杰出印刷品。中国境内纸币发行制度对当时的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产生了直接影响,纸币印制知识自然地传播渗透到中亚、俄罗斯等不同文明中,其中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汲取元代纸币印制实操经验,率先开始进行纸币印刷实践。

钦察汗国学习元朝制币经验,在中亚地区初步实践“盖印制币”技术,这种技术还远传至俄罗斯。诸汗国中,钦察汗国势力范围广阔,与元朝的交往首要通过朝贡和颁赐来展现。元朝皇帝赐给钦察汗国的纸币由汗国使臣带回本国,纸币及其印刷技术经由钦察汗国为俄罗斯人所知。一些俄罗斯工匠间接从蒙古人身上学到印刷术,吸取了蒙古帝国部分印制纸币的经验,改变了过去用整块皮进行贸易的习惯,采取经政府加盖戳印的皮片作为货币。这是元代纸币印刷中“盖印制币”技术在中亚及东欧部分地区的初步实践。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接近钦察汗国属地的威尼斯和布拉格,均成为欧洲最早推行雕版印刷的地区,俄罗斯人在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远传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中转和媒介作用。

伊利汗國照搬元朝纸币印制形式,试图举国发行纸币。伊利汗国雄踞中亚,首都是帖必力思(伊朗西北境,今称大不里士)。元政府对伊利汗国进行册封和颁赐,双方关系紧密。统治者为解决国家经济问题,效仿元朝印刷发行纸币,试图借此将财富集中于政府,摆脱财务困局。1283年,蒙古杰出学者孛罗曾向伊利汗国统治者详细呈报了至元宝钞的印制及发行办法,将纸币印刷知识带到中亚。1294年5月,伊利汗国开始在首都印制纸币。当时伊利汗国已熟练掌握中国造纸技术,有大量纸张制作工坊,制作的纸张平整美观,质量上乘。纸币版式设计和内容基本仿照元朝纸币,以木刻雕版进行印刷,进行单张双面刷印,之后加盖印章,填写官方信息,最后裁切成纸币。这也是伊利汗国第一次使用雕版印刷术。帖必力思地处中、西亚政治中心,许多国家的商人僧侣云集于此进行商贸、宗教、文化等活动,纸币流通范围扩大,印刷知识传播到中亚以及欧洲诸多未接触到纸币的国家。拉施特丁1311年于《史集》里记述了伊利汗国发行纸币的经过,这是最早系统而详尽地记录了中国雕版印刷的方法,描述了中国雕版印刷技术的细节。虽然伊利汗国纸币的发行因引发震荡而告失败,但是这次印制实践在中国印刷术外传史上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中亚地区第一次使用中国雕版印刷术,试行中国纸币制度,阿拉伯人由此获取了印刷知识,认识到中国印刷术的价值。

元代纸币在周边地区可作为现金通用,高丽、印度、日本等曾效仿发行纸币。“遣马速忽、阿里齎钞千挺,往马八儿国购奇货”[22]。在东南亚等地区,“中统钞”与本地货币之间有相应的兑换比率,可与当地货币混用。“民间以六十七钱折中统银(钞)一两”[23]。“法以贝子代钱,流通行使,每一万准中统钞二十四两,甚便民”[24]。高丽、日本、印度杜拉杜克王朝等不仅允许国内通行元代纸币,而且效仿“中统钞”发行本国纸币。高丽国内“宜令古今有司,参酌古今依倣会子宝钞之法,置高丽通行楮货印造”[25]。13世纪末叶,日本足利幕府曾仿效元朝试用纸币。

元代纸币是中国古代先进印刷技术的集大成者,率先带领中国印刷技术走向诸多域外国家。

4 元代纸币及其印制技术启发欧洲印刷思想,为古腾堡西式活字技术开辟道路

元代纸币在古代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交易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扮演着启迪欧洲印刷思想的重要媒介角色,为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做出了独特贡献。纸币作为体现元代先进印刷技术的官方印刷品,通过在元的欧洲商旅团队,伊利汗国、埃及等制币实践或其他传播方式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等地印刷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也给古腾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以巨大启发。

“1250—1368年间是中国与欧洲经济、技术交流与人员往来的活跃时期,也是中国技术涌入欧洲的时期”[26]。元代纸币印刷品的大量输出,商人、工匠等密切的思想交流,欧洲人有诸多渠道获取中国印刷技术的基本流程和知识信息。

根据13—14世纪欧洲多位访元旅行者的文献记录,纸币印刷品率先进入欧洲视野,特别是元代纸币的活字“植字”技术为早期古腾堡研制金属活字开辟新路。15世纪上半期,古腾堡开始研究活字印刷技术,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明西式活字技术。古腾堡时代的活字与中国12—14世纪金属活字类似,皆是字身留孔,以铁线将活字穿联成行,防止印版上的活字晃动。“铁线固字”是古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直接证据之一。在中国现成的金属活字技术基础上,古腾堡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发明西式活字,带领欧洲印刷术快速迭代,迅速实现其近代转型。

5 结 语

综上所述,元代纸币及其印制的思想、技术和形式在中国印刷术的外传过程中具有独特贡献。元代纸币的全疆域大规模印制发行,不仅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和出版传播史上的节点性事件。元代纸币既是欧洲人眼中见到的最早的中国印品实物,又蕴含着最先进的出版印刷技术,更重要的是元代纸币印制技术既有雕版印刷技术,又有“铜活字”“植字”“铁线固字”等活字印刷技术,其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技术的世界性传播及启迪西式活印思想和技术,的确具有积极而独特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纸币发行后期,由于超发严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也成为元政权迅速垮台的主因之一。

注   释

[1][2][6] [美]卡特著;吴泽炎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90-96

[3]“在不兑现纸币的条件下,准备金的作用与兑现纸币条件下的准备金是有所不同的,它不是作为随时兑现的准备。而是以准备金来限制纸币的无限发行,以金银作为基金,随时抛卖,回笼货币,维持纸币的购买力,抬高纸币的信誉。”储丽琴.元代纸币管理思想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1):60

[4] [明]宋濂撰.《元史》卷二本纪第二

[5][9][13] [明]宋濂撰.《元史》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四十三

[7][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十八钱币考

[8][明]宋濂撰.《元史》卷五本纪第五

[10][明]宋濂撰.《元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11][元]佚名撰.《元典章》卷五十七刑部第十九

[12] 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6

[14]潘吉星.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3

[15][明]宋濂撰.《元史》卷五十七志第九

[16]钦察汗国,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咸海、里海、黑海,北到今苏联保加尔地区。

[17] 窝阔台国,今新疆北部及阿尔泰山一带。

[18] 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东到天山一带。

[19] 伊尔汗国,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一带,西到地中海,北到高加索,南到印度洋。

[20][明]宋濂撰.《元史》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

[21] [明]宋濂撰.《元史二百十卷》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

[22][清]屠寄撰.《蒙兀儿史记》卷八忽必烈可汗本纪第六下。齎(jī ),持也,同“赍”。

[23][元]汪大渊撰.《岛夷志略·交趾》

[24][元]汪大渊撰.《岛夷志略·罗斛》

[25][明]郑麟趾撰.《高丽史》七十九卷志第三十三

[26]潘吉星.论中国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4):72

(收稿日期: 2018-10-08)

猜你喜欢
外传印刷技术
隋唐外传(第二集)
隋唐外传(第一集)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第十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第十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第十五届毕昇印刷技术奖在京揭晓
包装印刷中的数字印刷技术应用探讨
大大兔外传
薯条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