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聚落空间构筑艺术

2019-03-23 13:34汤万昌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9年12期

【摘要】本人通过对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以及对其与城市及环境关系的深度剖析,从空间的结构、空间的景观轴线视廊、空间的天际线、空间的文化特征等多个层面浅析了建筑聚落空间的营造策略。力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构筑美丽的城市意象空间。

【关键词】聚落空间;城市肌理;景观意象;景观视廊;空间天际线;太极点;空间质心

1、前言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的载体。建筑聚落空间的营造从远古至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建筑、环境是设计师毕生的课题。

2、建筑聚落空间与城市的关系

2.1城市区位及功能定位

建筑聚落空间从广义的意义上属于城市板块微空间。它的区位受上位规划的制约,应对其上位规划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进一步确认建筑聚落的区位环境及用地性质。根据用地性质界定其功能定位,不同的功能定位对聚落空间的营造存在差异性。若在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对建筑聚落空间力求作为城市标志性核心板块来精心打造,体现城市的地标性。

由于建筑聚落空间的区位差异性,其交通组织尤为重要。应对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进行有机合理疏导。建筑聚落空间由于在城市中时常处于特殊区位的地段,有时应考虑建筑限高的因素,建筑高度控制应考虑景观视廊、微波通道、航空限高等因素。建筑聚落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应根据其区位进行项目策划。在城市中心或城市副中心板块,属于城市主导空间的载体,基本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城市其他地段,则一般处于从属地位。在城市设计中应积极融入总体城市设计。建筑聚落空间的业态应与其城市区位和用地性质相匹配,在城市社区建筑聚落空间的构筑中,力求营造积极的、具有活力的城市社区意象空间。

2.2建筑聚落空间与城市肌理的协调

建筑聚落空间的景观风貌应考虑其区位及与城市风貌的协调性。根据总体城市风貌特色,建筑聚落空间板块可进行景观风貌渐变,将建筑语汇、色彩、建筑风格等要素进行整合创意,传承城市文脉,创新城市空间。建筑聚落空间板块的建筑高度受总体城市天际线意象的约束,应遵循空间天际线的律动规律性,创意灵动的、有韵律的城市板块天际线。

建筑聚落空间肌理应与周边板块城市肌理相呼应,形成相对连续的、和谐的城市意象空间。特别是在城市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中,应重点分析城市肌理间内在的逻辑性,力求根据建筑聚落空间的功能定位,感知有序的时代特质空间。

3、建筑聚落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3.1聚落空间与城市建成区的融合

建筑聚落空间与城市邻里界面应考虑空间的复合、渐变及邻里的和谐关系,将邻里界面空间渐变成具有活力的共享空间。使城市板块在城市拼贴过程中,呈现出空间的无缝对接及有机融合。

建筑聚落空间在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应使其与周边城市建成区邻里间的反差弱化,并可通过邻里界面建筑聚落空间绿化植物群落的配置,形成灰空间过渡。使建筑聚落空间灵动而富于变化,并与周边邻里板块城市肌理形成优雅的律动和呼应。

3.2聚落空间与自然生态山体的融合

建筑聚落空间与自然生态山体间,使自然融入建筑,建筑聚落拥抱自然。聚落空间通常利用山体作为对景、借景,营造聚落空间景观意象。偶尔建筑与自然山体相依,呈现出台阶状的建筑聚落,致使建筑与自然生态山体和谐共生。

在建筑聚落板块中往往将自然山体融入,形成极富生态特质的景观视廊。聚落空间开闭有致并呈现动态围合,营造出有机的的空间秩序,形成景观轴线意象。在建筑聚落与自然生态山体的界面空间,可形成流畅的景观通道。并可作为创意空间商业业态的载体,打造灵动的生态活力空间。使人们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3.3聚落空间与生态滨水空间的融合

建筑聚落空间与生态滨水空间邻里,通过与滨水间景观建筑的点缀、亲水平台的设置、景观元素的聚合,致使景观水系有机融入邻里建筑聚落空间,营造出具有江南特质的景观。为了使建筑聚落空间景观视域体现均好性,特把邻里水系引入城市板块建筑聚落,将景观元素、水体、建筑有机融合,形成滨水生态湿地景观意象。建筑聚落与生态滨水湿地空间界面,将创意出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城市空间天际线。

4、建筑形态的构筑

4.1建筑形体的有机組合

建筑设计受地域气候条件的制约,它的形态构成应根据建筑气候区域,考虑建筑的通风、采光、日照及避寒的影响。同时,应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满足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理性地界定建筑的尺度和形态。另外,建筑应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并满足消防疏散和消防扑救等需求。

建筑形体的组合,宜与地块红线形状相契合,建筑形体间可相互咬合,使建筑裙楼和塔楼间形成灵动的空间形态。通常建筑及庭院间的组合母题单元有机复制,互相串联、互相叠合、互相发散、互相聚合,从而呈现有序的建筑形态结构体系。

4.2建筑表皮的材质及色彩

建筑表皮是建筑聚落空间的界面。建筑立面设计往往利用性价比较高的地方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并根据建筑的风格定位,确定建筑的材质、色彩及质感肌理,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设计师在建筑立面表皮设计中,建筑通常按传统的三段式(基座、屋身、屋顶)进行设计。在建筑基座色彩和材质的处理上,给人以稳重、大气的视觉意象。屋身主体部分的构筑,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建筑的外窗及开孔,形成竖线和横线条的有机组合。建筑表皮周边界面的转边收头处理,应进行重点设计,在收头处强化立面造型及细部构造。屋顶部分考虑建筑的立面竖向细部线条及其收头,建筑体块间应形成高低错落,营造出灵动的建筑天际线。建筑聚落在城市中心地域,有时建筑的顶部及基座部分可将广告牌或商业霓虹灯有序植入、活化建筑造型,形成具有活力的空间界面。

为了建筑立面的处理,通常局部考虑采用幕墙设计,使用玻璃、石材、金属、复合材料幕墙有机结合,并应防止光污染,对超高层建筑外墙宜优先采用幕墙设计。在建筑表皮立面设计中,执行绿色建筑理念,利用景观平台,植入立体生态绿化,减少建筑能耗,塑造优美的生态建筑形态。

5、建筑聚落空间的营造

5.1聚落空间的结构

建筑地块考虑拆迁及外部条件等因素,往往形成异形的用地红线。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根据项目策划及功能要求,科学剖析建设用地,将地块通常切割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建筑聚落用地板块。在总体设计空间结构构图中,通常采用主要路径有机串联聚落板块,呈现出中心景观节点、副中心景观节点及建筑聚落微空间的多级结构形态。加之通过“空间链”的有机流动串联,将次要路径及慢行交通融入其中,形成灵动的空间景观视廊,营造出有序的空间结构体系。

5.2聚落空间的围合与半围合

建筑聚落空间由多栋单体建筑或建筑综合体有机聚合而成。呈现空间围合与半围合态势,空间的围合即建筑聚落空间界面基本呈现相对完整的围合形态。

空间的半围合即建筑聚落空间与植物群落、生态空间或城市口袋广场邻里界面时,基本呈现半围合的空间形态。设计师尝试利用多个建筑形体组合单元,根据地形地貌及用地红线进行多级建筑聚落空间构筑,形成广义的围合式建筑组团,营造主体围合空间景观节点。建筑聚落与城市道路及生态空间界面时,将空间构筑要素聚合融入,形成灵动咬合的空间开敞面及半围合建筑组团,呈现流动的灰空间景观带。使地块的多级主体围合空间与界面半围合空间带及板块内景观空间视廊有机串联,营造有序的建筑聚落空间结构体系。

5.3聚落空间板块的竖向设计

建筑聚落空间应结合地块及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营造。通过对地块的实地踏勘,将有利用价值的既有建筑聚落原则上应进行保留利用,对有些溪流、池塘可进行整合。地块的土石方尽量采用动态有机平衡,减少大填大挖,利用地块高差营造台地景观。在建筑聚落板块规划设计时,对地块内低洼地段可利用作为地下空间或下沉式广场;有时也可采用作为生态湿地滨水空间,收集雨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在地块台地间竖向及景观设计处理上,按台地单元形成建筑聚落组团。台地组团间亦可通过坡地阳台草坪、硬质景观台阶、坡间建筑小品、植物群落的设置有序组织建筑聚落组团界面景观空间。造园时通过园林理水、微地形营造及景观元素的有机融入,形成灵动而有活力的景观意象空间。

5.4聚落空间视廊的轴线艺术

城市建筑聚落空间可通过景观轴线视廊的秩序性,组织城市板块空间序列。景观空间轴线视廊的组织,通常利用建筑的主入口与板块内主体建筑综合体形成对景;也可利用自然山体的生态空间视廊、景观水系主轴形成动态景观轴线。而景观轴线地带聚落空间形态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创意,使聚落空间主题明确、开闭结合有序、空间错落有致。在建筑聚落空间组合及平面构图中,客观存在“平面形心”即“平面太极点”意象。但建筑聚落空间多为立体构成,空间景观节点存在“空间质心”,即“空间太极点”概念。在建筑聚落空间景观营造中,往往通过对多级建筑聚落微空间景观节点的有机串联——“空间链”,营造灵动的景观空间轴线视廊。对其轴线视廊两侧线性界面空间的建筑聚落布局宜进退有序,建筑的表皮应形成呼应及完整的统一性。通过对景观水系、雕塑群落、文化景石、树阵、景观照明、音乐喷泉、建筑小品、阳光草坪及植物群落等轴线视廊景观元素的整合,致使建筑聚落轴线视廊空间呈现有序的、完整的景观意象。

5.5聚落空间天际线的韵律

建筑聚落空间的天际线应遵循城市或区域板块空间天际线轨迹的内在规律性,应考虑与城市空间天际线遥相呼应。在用地红线地块內建筑聚落空间的形态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空间天际线的形态从平面和高度两个维度上,应考虑其空间视觉构图。在平面上围合成灵动的流动空间;在高度上构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音符,形成律动的动态曲线。使聚落空间板块天际线从建筑高度的起点、高潮点有机过渡至终点。空间天际线的构成还应考虑空间板块的形态及均衡性,使其与邻里间天际线形成呼应及协调。在建筑聚落空间中,个别特征建筑的定点尤为重要,标志性建筑往往是楼王位置。在建筑聚落空间的营造中,空间景观轴线视廊两侧界面的空间天际线,宜具有准对称性和向心性,构筑标志性而富有韵律的景观空间。总之,地块建筑聚落空间天际线的构成,应根据其聚落空间的逻辑性来剖析,营造出灵动的视觉景观空间意象。

5.6聚落空间的渗透与空间的流动性

地块内建筑综合体单元之间的开敞与半开敞庭院空间,应形成空间的流动和呼应。建筑聚落空间与建筑单元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形成空间上的过渡。多级聚落空间之间形成串联,使景观视廊线性空间与聚落之间和谐融入,并有机过渡到建筑聚落主体中心景观空间节点,营造聚落空间吉祥风水意象。建筑聚落空间与城市及地块周边生态空间,应形成有机空间对话,呈现出和谐的意象空间互动。

5.7聚落空间的文化现象

建筑聚落空间往往营造鲜明的主题空间,传承地域文化和城市文脉,营造场所精神。建筑空间的布局及景观打造,应与空间文化主题相呼应协调。把建筑语汇融入建筑聚落空间,体现文化之魂。对一些文化叙事及非遗创意空间,应考虑文化传承性及历史文脉。其建筑风格和形态,应对历史事件的内涵进行深度解析,体现其空间的时代性及文化特质。建筑的功能定位也应与叙事内涵相协调,体现城市记忆聚落空间的文化传承。

5.8聚落空间的景观意象

建筑聚落空间的景观营造,应对空间的主题定位进行深度剖析,分析其主题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其次应对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整合,包括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景观要素;再对景观空间语汇及传统与时尚符号进行聚合,营造人性化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建筑聚落空间界面表皮应与其空间特质相融,景观空间节点的尺度应考虑主题空间场所的功能与定位。景观路径的设计应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分析其行为目的。景观空间的构筑应使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相互有机聚合,将景观水体融入其中,以及建筑小品、景石、雕塑的灵动点缀,植物群落的合理布置,呈现出灵动而有特质的空间景观意象。

结语:

建筑聚落空间的构筑具有多维的功能定位,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文化传承性。笔者基于多维视角浅析了建筑聚落空间与城市及环境的关系,分析了其构筑成因,最终提出聚落空间营造策略。力求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优先,构筑出灵动的、人性化的建筑聚落艺术空间。

作者简介:

汤万昌,1964.12.05,男,益阳市,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