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助力海水稻走向海外

2019-03-25 09:57
福建稻麦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良田良法亩产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这几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在山东青岛、黑龙江大庆、新疆喀什、陕西南泥湾等地开始春播育秧。研究人员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精细化耕作等方式提高产量,智慧农业正助力海水稻走向海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创下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纪录,他可能是最懂得向地要高产的人之一。

袁隆平:要产量高,就要“4良”配套——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生态条件,缺一不可。

盐碱地,首先就没了“良田”这个基础。研究者们从核心——良种着手。在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的海稻种植基地,133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与“海稻86”杂交后的品种正在这里生长。涨潮的时候,海水会倒灌到田里,甚至淹没整片农田。潮水退去,不耐盐碱的试验品种倒伏、枯萎。曾经出过评测亩产620.95公斤耐盐碱水稻材料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今年将继续测试400多个小品种及40多个主力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经过栽培、驯化,我们把这类特殊的种质资源变成适应于全国不同气候带的、不同口味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除了在品种选育上要产量,水,也是种植耐盐碱水稻的关键。张国栋说,不再用过去大水压碱的老办法对待盐碱地了。

张国栋:方法有有滴灌、渗灌,少量的上面漫灌。我们可以利用1‰到6‰之间的边际水来进行耕作,使用了一些废水,同时,用淡水的时候也会大量的节水。

目前,我国耐盐碱水稻仍处于试验种植阶段,未来,张国栋希望,耐盐碱水稻的品种和种植体系都能走向更多国家。

张国栋:中东和非洲是我们的重点。不仅仅是说要用我们的稻种,而是要构建一套全系列的农业技术体系,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产业链、产业融合的一个项目,推向“一带一路”。

猜你喜欢
良田良法亩产
偶感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良田育良种 迈步新征程
凝聚核心价值 实现良法善治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
良法善治 呵护“文明之花”绽放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