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播学“视觉框架”研究知识图谱

2019-03-25 07:21吴雨虹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

吴雨虹

摘  要  框架理论最早由戈夫曼引入社会学领域,引入传播学领域后常被用于针对语言文本的研究。在“读图时代”,过去主要针对语言文本的框架分析也开始纳入视觉文本。目前,国外对于“视觉框架”的研究相对较多,文章利用Citespace绘制一幅西方传播学界关于“视觉框架”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关键词  视觉框架;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031-03

1  研究方法和基本表述

CiteSpace(引文空间)是陈美超博士开发的一款针对学术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软件,由于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因此也将通过此类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

以“visual frame”为关键词,语种选定为英文,文献类型选定为“Articles”,在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集中可以检索到6 899篇文献,通过学科筛选,选定传播学中的131篇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8年。

2  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共被引指的是两篇参考文献被同一篇文献引用的现象,通过分析共被引网络中的聚类及关键节点,可以揭示出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1]。并且兩篇文献共被引的频次越多说明它们学术研究方向的关联性越强[2]。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关键文件,在CiteSpace中通常可以使用中介中心性、文献的突发性和共被引频次来衡量。在进行突发性检测中,并未检测到有突发性的文件。CiteSpace为我们标注出了在传播学领域内研究“视觉框架”这一命题的几篇重要的关键文献。

从CiteSpace对文献中心性和共被引频次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表1中列出的文献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关键节点。在知识流向中,它们是研究方向的重要转折点。

科尔曼(Coleman,2010)的论文《在我们的脑海中构建图片框架:探索框架、议程设置理论对图像框架的影响》强调了将框架理论引入针对视觉文本分析中的必要性和所要面临的问题,是对于“视觉框架”比较基本和全面的综述性研究。他在论文中指出,社会心理学中的“阐述的可能性模型”,以及“图式理论”是研究“视觉框架”的两大理论基础;对于受众记忆的“图片优势效应”和情绪唤起是研究“视觉框架”效果的两个方向;而战争呈现、种族与性别刻板印象是在“视觉框架”研究中常常提及的议题。同时,科尔曼还建议“视觉框架”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对语言文本进行分析时经常用到的编码,量化的文本和内容分析是常常会用到的研究方法,并且科尔曼提倡实验法,认为在当下已有的研究中实验法被学者们低估了。

凯蒂·佩里(Parry,2010)、布兰特纳(Brantner,Lobinger,Wetzstein,2011)、格林伍德(Greenwood,Jenkins,2015)、伯拉赫(Borah,2009)、帕帕多普洛斯(andén-papadopoulos,2008)的五篇期刊论文都是就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图片来进行视觉框架分析。就新闻议题来看,五篇中有四篇论文中的新闻议题都涉及战争和地区冲突,还有一篇是关于灾难性事件(印度洋海啸和卡特里娜飓风)报道的研究。研究大都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内容分析,除了布兰特纳的研究,因为涉及传播效果和受众分析,所以采用了相对比较适合的实验法来操作,帕帕多普洛斯的研究采用的是纯批判性的定性研究。

吉莉恩·罗斯(Rose,2012)的《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主要探讨的视觉方法论,对如何研究视觉文本进行了系统详实的梳理,比如如何通过内容分析、精神分析、话语分析、受众研究来进行操作,如何从文化批判或是符号学的视角介入视觉研究等。

罗德里格斯(Rodriguez,Dimitrova,2011)的研究《视觉框架的层级》同样是对视觉框架分析方法论的探讨,研究认为视觉框架分析可以从四个层级入手:作为直接意指系统(denotative system)的视觉信息,作为风格符号系统(stylistic semiotic)的视觉信息,作为含蓄意指系统(connotative system)的视觉信息以及作为意识形态表征的视觉信息。

帕帕多普洛斯(andén-papadopoulos,2011)的学术书籍《业余图片与全球新闻》探讨的是随着技术发展和自上而下的普及,大众掌握拍摄工具和拍摄技术以及传播渠道对于全球新闻生产的影响。

卡普兰(Kaplan,Haenlein,2010)的论文是一篇高被引量论文,研究探讨的是如何对所谓的“社交媒体”进行学理性的定义和分类,按照社交临场感(social presence)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将博客、社交网络(如Facebook)、内容社区(如YouTube)等社交媒体进行了分类和程度上的排序。与帕帕多普洛斯的《业余图片与全球新闻》一样,暗示了社交媒体中的视觉信息成为“视觉框架”研究中的一个转折方向。

3  主题词、关键词共现分析

除了文献共被引分析之外,主题词分析同样可以作为识别研究前沿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方式之一[3]。CiteSpace可以在文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提取出主题词,而这些被提取出的主题词可以反映出研究热点和主要议题。

使用CiteSpace对131篇施引文献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文献中常出现的主题词有“媒体”“视觉框架”“电视新闻”“社交媒体”“战争”“气候变化”等。“种族”“身体”“性别”等词虽然中心性不高,但是也出现在了图谱中。这回应了科尔曼(Coleman,2010)的观点,战争、种族、性别是视觉框架分析中的高频议题。

CiteSpace可将主题词共现分析的图谱调整为时区视图。时区视图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跨度上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时区视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主题词的更新和互相影响。随着时间推进,对于视觉框架研究的热点开始出现多元化和走向分散的趋势。最开始的研究主题词集中于“媒体”“战争”“纸媒”“话语”“图像”“框架”。后期节点开始明显增多,研究主题逐渐多元化,纳入了“气候变化”“社交媒体”等新的议题。

此外,利用CiteSpace的突现词检测功能可以检测到在2008年到2011年,“战争”(war)成为视觉框架研究中突现的热点主题词。而伴随着“war”共现的主题词还包括“电视新闻”“杂志”“美国”“俄罗斯”“伊拉克”“穆斯林”“社会运动”等。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呈现了从2000年至2018年国外学者对于“视觉框架”的基本研究情況和发展脉络。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反应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前沿,通过对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的分支领域;通过主题词、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在研究视觉框架这一命题时常常会涉及的议题和使用的研究方法。

4.1  视觉框架研究的热点议题:战争与冲突

正如学界对于框架的基本定义是:“选择”和“凸显”,在生产包括图片在内的视觉信息时,拍摄者和编辑往往会通过取景、角度、裁剪编辑对特定的视觉信息进行“选择”和“凸显”,这个过程往往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带入个人立场和观点。因而无论是对于“框架”还是具体的“视觉框架”而言,意识形态分析往往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而具体到针对视觉信息的框架分析上,已经有众多研究强调了图片独一无二的“情感动员”功能。

在众多新闻报道中,战争和冲突,以及相近的灾难性报道,不仅在意识形态表露上最为明显,而且这类议题往往会通过某些“决定性瞬间”调动受众的情绪,因而成为视觉框架研究中的一个高频议题。并且,从时区视图来看,对于战争和冲突性事件报道的视觉框架分析已经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分析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4.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在上述众多对具体新闻事件进行视觉框架分析的研究中,大都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比如,将图片中的视觉元素和视觉单位进行解构,再按照不同的报道框架进行编码和统计,在一些对比研究中会分析报道在框架构建上存在的差异。这样的研究缺陷之一是所有操作仍然局限于过去对于语言文本的框架分析,只是将过去的文字“描述符”替换为了视觉元素和视觉单位,对于语图分析研究是极其有限的。

一些较为前沿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理论,采用实验法进行语图分析,着重考察受众对于文字和视觉信息的不同接受和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悦.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潘黎,侯剑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基于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2(6):136-143.

[3]陈辉,陈力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7):58-89.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酒店品牌管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专家知识图谱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