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9-03-25 08:00贺业红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泰尔指数

贺业红

内容摘要:本文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主要经济区域进行分析,以生产函数估计法计算我国不同区域内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进而合成了我国不同区域内的劳动力扭曲指标,并采用泰尔指数估算各区域的居民收入差距水平。运用劳动力市场扭曲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及Durbin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加剧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收入结构差距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但这一影响的大小沿东部、中部、西部顺次下降。

关键词:劳动力扭曲   收入结构   泰尔指数   空间差距

研究现状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收入分配的二元对立情况往往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现代化转换过程中,传统的农业收入往往难以企及工业收入,同时由于劳动力技术本身存在摩擦,导致产业转换过程中许多劳动力产生了摩擦性失业,进而使得问题进一步加剧。我国存在劳动力扭曲且不断加剧现象,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但对于该扭曲如何影响居民收入,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柏培文(2016)运用要素分解的方法分析了劳动力配置扭曲的变化方法,该文章持有“扭曲-价格”的理论观点,利用不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扭曲与居民收入情况,认为劳动力扭曲通过市场产品价格渠道影响居民收入;与此不同的是梁海燕和刘丽佳(2016)持有“扭曲-人口”理论观点,认为劳动力扭曲造成了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进而使得非工业部门流失了大量人口,造成了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文章中还从工业化角度分析了人口结构扭曲所产生的经济损失,认为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补充,需要更优的人口结构进行弥补。同时,于绯(2016)认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居民收入造成的差距,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并通过异质性劳动力渠道造成了极大的发展不平衡情况,这一观点也可以在尚晓晔(2016)的文章中得到印证。

总的来看,上述文献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我国的城乡收入不平衡情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效果,但现有研究中均未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要素分配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需要采用更有效的理论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核心影响要素。

劳动力市场扭曲及城乡收入差距测度

(一)劳动力市场扭曲测度

本文采用生产函数估计法计算我国区域劳动力市场扭曲水平,本文的计算方法借鉴冯涛(2016)文章中的做法,以人力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为生产要素函数中的对应变量,该方法可以控制技术进步造成的内生性因素,并且把资本与劳动投入纳入函数估计,能够有效降低函数误射所可能产生的估计误差,令:

公式(1)中的Y表示区域内的产出水平,HC为人力资本存量,t表示年份,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投入量。同时由于函数需要控制技术进步带来的误差,因此技术函数A(·)由产业结构SIZE所决定。将公式(1)表达为C-D生产函数形式:

式(2)中,i表示区域,t表示年份,Ai0表示初始的生产技术,λi表示外生生产技术变化,对式(2)进行对数化处理,可以将外生技术进步λi和生产技术效率纳入随机误差项中,模型为:

由于中國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的主要问题在于劳动力收入的扭曲,本文以工资来代替收入,进而衡量不同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收入扭曲模型为:

式(4)中,WDistit为收入扭曲指标,MPLit为边际产出,ωit为工资水平。假定该区域内不存在劳动力市场扭曲,那么工资会等于边际产出,即指标等于1;当指标大于1时,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过低的扭曲;当指标小于1,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过高的扭曲,为优化计算,本文将式(4)进行简单变形:

同时,本文采用的资本存量公式为:Kt=It/Pt+(1-δ)Kt-1,其中It为当期投资,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Kt-1为上一期的资本存量,同时人力资本存在HC则采用公式:HC=(0.5*大专及以上在校学生人数+0.3*初中\高中在校学生人数+0.2*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城市从业人数,SIZE采用了樊纲(2011)市场化指数中的产业结构指数进行表征。本文以2010-2016年31省份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测算了对应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水平(G)。采用东部、中部、西部分类进一步估算了对应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水平,上述数据来自2010-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CCER数据库。首先计算劳动力资本的局级水平,如表1所示。

表1中,不同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扭曲表现的较为明显,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整体空间分布,我国东部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扭曲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而中部的上升趋势更加稳定,西部的劳动力水平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在对人力资本(HA)的实证中引入了杜尔劳弗的基本居民收入差距模型,首先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SHA)的水平:

其中,SHAi表示区域i内受其他地区影响的人力资本溢出水平,wi,j(d)为考虑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两个地区的距离越远,其对区域i的人力资本溢出越小,从而构建了测度人力资本和居民收入差距的Durbin空间模型:

式(7)中,经济变量y以区域i第t年的人均GDP衡量, 与分别代表了i区域的人力资本聚集和j地区对i地区的人力资本溢出,X则是一系列可能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于原始计算的人力资本,本文采用了格底斯空间过滤模型进行了对应的处理,计算方法为:

从而求得我国的人力资本聚集水平(LC),如表2所示。

表2中,人力资本聚集与劳动力市场扭曲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东部最高、西部其次、中部最低的整体空间分布,考虑到中部的总体人口水平过高,可能大幅降低了该区域内人力资本的集聚。就全国的层面而言,人力资本水平较为固定,各年份的变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的流动。综合上述两个资本指标,可以计算出劳动力市场扭曲水平,如表3所示。

(二)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构建

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模式下,城乡居民由于区位条件、收入差距和产业群聚特点,产生了消费结构上的差异。由于人口结构和收入结构问题,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体现这一差距并不科学,本文根据泰尔指数,进一步构建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这一指数消除收入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动,更能够体现城乡之间的真实消费结构差距:

式(10)中,Tail表示给定年份i时,j区域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d=1,2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pd表示当年城镇(d=1)和农村(d=2)的总人口数,p=p1+p2表示当年人口总数。cd表示当年城镇(d=1)和农村(d=2)的消费品市场规模,c=c1+c2表示消费总量。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城镇消费品市场规模均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乘以年末人口数所得,并根据基期(2010年=100)进行了线性变换。

实证分析

(一)劳动力扭曲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本文首先通过OLS回归直接分析劳动力扭曲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2016年的月度数据,对全国的劳动力扭曲水平WDist和居民消费结构指数Tail间进行了回归分析,本文在Eviews 8.0中进行了上述回归。可知WDist和Tail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指标集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判定了两者的协整关系,判断两变量可以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结果:

由最小二乘回归可以看出,随着劳动力扭曲程度的上升,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上升,说明劳动力扭曲扩大了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水平,进一步对两个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模型拒绝了原假设“劳动力扭曲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从格兰杰因果角度来看,劳动力扭曲可以解释居民收入结构变动,但居民收入结构无法解释劳动力扭曲变动,故研究不存在内生性问题,可以采用Durbin空间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劳动力扭曲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Durbin模型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空间角度分析劳动力扭曲对东部、西部、中部居民的收入影响。考虑到本文的研究仅包含7个自然年份,可能会掩盖主要研究方向劳动力扭曲(WDist)的实际作用,因此需要控制其他自然因素以发掘劳动力扭曲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选取了知识资本(Know)、市场规模水平(Size)、市场化进程水平(Market)、基础建设(Inf)、对外开放水平(Open)作为控制变量,其Durbin空间模型为:

运用Durbin模型所计算的指数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不难看出,劳动力扭曲的ρ值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证明劳动力扭曲对居民收入结构具备显著的空间效应,同时其滞后变量也具备这一效应,且影响程度发生了上升,这说明劳动力扭曲的提升会使得居民收入结构的差距不断变大。分别观察东部劳动力扭曲WDist1,中部劳动力扭曲 WDist2,西部劳动力扭曲Wdist3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可以看到,劳动力扭曲对东部居民收入的负面影响最大,对西部的负面影响最低,三个区域的空间影响具备较强的同质性。

结论

本文通过劳动力生产函数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扭曲要素进行了构造,从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角度计算得到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指数值,并对我国三大主要经济区域内的居民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一收入差距的计量方法采用了泰尔指数进行了计算。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扭曲加剧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收入结构差距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但这一影响的大小沿东部、中部、西部顺次下降,说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表现更为显著,这或许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密集有直接的关系,需要降低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之间的差异化。从空间分析结果来看,不同经济区内的影响情况具备较强同质性,说明劳动力扭曲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核心原因。

参考文献:

1.冯涛,罗小伟,徐浩等.劳动力市场扭曲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1)

2.刘来会,徐坡岭.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8(1)

3.柏培文.我国产业劳动力配置扭曲及其因素分解:1978-2013[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1)

4.梁海燕,刘立佳.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变化趋同与农村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5.于緋.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论机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6.高帆,汪亚楠.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城乡消费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学术月刊,2016(12)

7.尚晓晔.要素市场价格扭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理论与实证[D].武汉大学,2016

8.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 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度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泰尔指数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异质性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变动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及生产效率分析研究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测评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