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积极归因,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2019-03-25 07:13丛绿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3期
关键词:坏事归因孩子

丛绿

在咨询中,有一位初中女生说到自己有一次数学考得不好,惴惴不安地告诉妈妈:“这是因为偶然的失误,其实这些题目我都会做的。”结果,妈妈生气地回应她:“没有偶然,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你就是能力不行!”这让她很受打击,因此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采用的其实是积极归因的方式。所谓归因,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比如对于没有考好这样的“坏事”,孩子把原因归结为不够努力、偶然失误、教师判卷错误、外界干扰太大等外在的、暂时的因素,而不是归结为自己能力太差、太笨这样难以改变、无法控制的原因,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积极归因。这是一种正向乐观的思维方式,父母应该为孩子养成了这种积极而非消极的思维方式感到宽慰,因为这种乐观的归因方式是影响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指出,传统观点认为能力和才能是学业成功的关键,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解释风格,即一个人怎么进行归因,怎么对事件进行解释。悲观的解释风格是缺乏學习动力、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相反,乐观的解释风格则会使孩子勇于尝试,从而带来超出其潜能的优秀表现。

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早在8岁左右就已基本定型。为什么孩子们会形成悲观或乐观的不同思维习惯?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一是父母对各种事件的解释方式对孩子有直接影响,乐观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乐观的孩子。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平时说话一直都充斥着各种解释,比如一个妈妈也许在家里发现工作出了差错时责备自己,“我怎么整天碰到这么倒霉的事!我真是笨哪,连一点儿小事都做不好,哪有资格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待着!”孩子经常听到父母这样悲观的解释,就会学到同样的风格。他会在自己遇到挫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同样猛烈地攻击自己,“我就是个笨蛋,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我根本就不是个学习的料,只配给全班垫底!”

二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老师等人对他说什么、怎么说,也会影响他的解释风格,因为孩子会理所当然地相信这些批评。比如前面提到的初中女生,妈妈对她的批评是“你就是能力不行!”这是对她个人特质的批评,所以伤害性就很大。有的父母还很喜欢使用一些大范围杀伤力词语,如“你从来都不按时完成作业!”“你根本就没好好听课!”“你总是撒谎说自己过一会儿就写作业!”这样的批评方式就容易造成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使其失去学习积极性。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互动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孩子的归因方式和解释风格。如果发现孩子比较悲观,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改变原有的悲观解释,培养乐观的态度,否则这种悲观情绪会一直伴随孩子,到大学阶段甚至工作后都会持续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孩子厌学、不自信,或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帮助孩子学习乐观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教孩子学会“捕捉想法”。这一方法来自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和阿伦·贝克共同发展出的“ABC模式”。所谓ABC模式,指的是当发生不好的事情A(adversity)时,我们会产生某种反应C(consequences),看起来好像是不好的事件立即产生了后果,但事实上在不好的事件和反应中间,还有一个快速的认知与解释B(beliefs)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是现实本身引发了感受和反应,事实上是由于对不好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引起了这种反应。只不过,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和C,却对B不太注意。

当孩子遇到坏事时,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脑海里闪过的想法。比如孩子的数学考试成绩很差,就提醒孩子:如果有4种不同的想法,你会有什么反应?第一种想法是:“回家爸爸妈妈肯定要狠狠骂我。”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会是紧张害怕。第二种想法是:“我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会是沮丧低落。第三种想法是:“我最近太不用功了。”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会是内疚。第四种想法是:“下次考试我一定要好好努力,考个好成绩。”这种想法产生的反应会是希望和主动。然后问问孩子是什么想法,让他认识到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他的悲观反应,接着就几件事进行口头练习,让孩子逐渐熟悉“捕捉想法”。

第二步,教孩子注意自己的解释风格,引导孩子进行可控归因。当孩子失败时,引导可控归因的意义尤其重要。父母要告诉孩子,当坏事发生时,他之所以那么难过,是由于他认为这个问题会一直持续,无法使它变好。比如认为“我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这种想法会让人不经过尝试就放弃,因为人们会认为情况不可改变,努力也于事无补,这非常不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持和激发。相反,如果认为“我只是这次复习没有准备充分”,或者“我还不够努力”,就会产生信心,相信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可控的。

第三步,教孩子在坏事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比如没考好的原因有试题难度、复习时间、身体状况、智力情况、教师的公平程度、是否参加过额外补习等。如果孩子用最具杀伤力的原因进行解释,就告诉孩子,如果用其他方式来看待这件事,会怎么样?假如孩子批判自己不聪明、能力不够,就可以引导他对想法进行反驳,“我上次竞赛还得了A呢!”“别人都参加了补习班,我没补习还考这样,已经不错了。”

第四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演练上述技巧。父母也需要反省自身的解释风格,看到它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要意识到学会乐观和积极归因的方法,会成为自己和孩子一生中都使用的“重武器”。悲观导致颓丧,乐观带来振奋,没有乐观作为后盾,孩子在应对学习挑战时就没有强有力的动力和持久性。

猜你喜欢
坏事归因孩子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什么是良心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石崇炫富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