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扶贫现状与未来发展模式探索

2019-03-26 12: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一、导论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改革持续深入,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减少贫困,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西部振兴计划。在我国扶贫过程中,金融扶贫是一种重要的减贫方式。近年来,金融扶贫逐渐走入了舞台中央,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要有所作为,金融机构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金融扶贫现状及其发展成就

(一)金融扶贫的现状。1.扶贫体系。我国的金融扶贫体系包括各地扶贫办为贫困户建档立卡,中央财政下拨扶贫资金,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对贫困户放贷,最后按时收回贷款这样一个流程。我国目前的金融扶贫措施仍以扶贫贷款为主,大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建立了四大体系来掌控扶贫,分别是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持续有效的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中之重,又把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的扶贫方针。国务院金融扶贫办,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工信部和贫困县政府等部门相互配合,进行宏观调控,协调有度。自2017年起,央行已经7次使用定向降准政策,引导流动性向区县、“三农”和小微企业扩张。定向降准发挥了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发展。2016年,农业发展银行出台《政策性金融扶贫行动方案(2016-2020年)》,科学规划引领扶贫行动。3.金融扶贫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扶贫贷款的投入,我国涉农贷款,农户贷款,农林牧副渔贷款逐年增加。截止2019年5月17日,2019年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1260.95亿元已全部下达,比2018年同口径增加200亿元,增长18.85%,连续4年保持每年200亿元增量。

(二)金融扶贫的发展成就。1.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度减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贫困线标准不断调高。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数量不断降低,按照2017年的贫困标准,截止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3.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7.7亿降至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降至3.1%,对全球脱贫的贡献率高达七成。2.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大幅提升。近年来,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资金组织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其中发展最迅速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有较大规模。截止2016年4月底农村我国商业的数量已经突破1000家,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领跑者,发展迅速。3.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逐步改善。以央行为主导,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信用评价,信用担保体系,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完善自己的信用考核体系,并且正在积极搭建信用共享平台。信用中介机构越来越多,并且公信力不断增强。4.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村金融生态变好,党和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流向“三农”,涉农贷款不断增加。

三、金融扶贫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扶贫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扶贫方式单一,以贷款为主。信贷扶贫资金投入量最大,见效最快,一直是各级政府开展金融扶贫的主要手段。第二,扶贫主体单一,依赖大型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扶贫主体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以及信用合作社等大型正规金融机构。第三,贫困群体对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贷款违约率高,导致金融机构自主扶贫意愿不强。贫困地区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地方监管机制不健全。第四,扶贫效率有待提升。信贷扶贫中存在着信贷投向偏离、部分信贷无法收回等问题,使得金融信贷扶贫效果减弱。而且存在资金外流,部分资金没有真正运用到解决三农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

四、金融扶贫模式探索

以扶贫贷款为主的金融扶贫模式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已经不是最优的金融扶贫发展模式,我们必须探索金融扶贫的新模式。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改进现在贷款为主的金融扶贫模式。

(一)金融扶贫方式多元化发展。要想提高金融扶贫的效果,金融扶贫方式必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第二,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好的发挥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功能;第三,数字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结合发展;第四,鼓励金融租赁等创新服务。最后,信贷扶贫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仍是扶贫的主要手段,加快信贷产品创新。

(二)金融扶贫主体多元化发展。为了实现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有利于贫困减缓的普惠金融体系,应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扶贫组织。这些微型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可以深入到农村贫困地区,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地理分布不均衡。国家应该适当放开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宽松的运行环境。要鼓励有特色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往乡镇设分支机构,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帮助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社会认知度,扩宽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扶贫,鼓励发展民营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

(三)培育贫困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将更多的小微企业和贫困群体纳入到征信系统,提高征信系统在贫困地区的覆盖率。第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设计,推进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设计。第三,提升贫困人口的金融素养,提高贫困人口对信用风险的认识。第四,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培育一批优秀的金融监管人才,发展民间自律组织,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五、研究结论

我国近年来金融扶贫效果显著,我国金融扶贫存在以下问题:扶贫方式单一,以贷款为主;扶贫主体单一,依赖大型正规金融机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差;扶贫效率有待提升。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金融扶贫方式多元化发展,扶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在未来数年内,我国金融扶贫模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我国金融扶贫也将会取得更加显著地成果。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