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探究

2019-03-26 12: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四川贫困户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民族地区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北川、峨边和马边3个民族自治县,共51个少数民族县,是中国第二大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居区、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少数民族县幅员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14%,该类地区地貌特征主要为高山河谷、高原地形的高山区和半山地区,受交通,地势,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受限于传统农牧产业,普遍属于贫困地区。四川省委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突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尤为艰巨繁重,要分类推进壮大民族地区、山区县特色经济、扶持特殊贫困县跨越发展。四川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更需要相关脱贫部门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挥产业扶贫作用,推进民族地区脱贫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扶贫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发展模式

(一)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精准扶贫是产业扶贫的前提。四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覆盖面广,在面临艰巨脱贫任务的当下,传统扶贫方式无法解决根深蒂固的贫困现状。精准扶贫就是结合贫困户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措施,扶持发展产业,所以产业化扶贫必须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上。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精准扶贫是以“一户一策”的差异化扶贫方式,即运用产业扶贫手段,使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合理应用精准扶贫理论指导实施产业扶贫,发挥产业扶贫对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综合运用,才能从根本解决扶贫难题。

(二)发展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以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农牧区为例,此类民族地区地处高半山,而造成此类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通信落后,没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条件。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对基层道路建设,通信扶持等工作的落实,农牧产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四川省三州地区保持粮食、畜产等稳产增产,2018年,甘孜州油菜等油类产量增长47.2%,蔬菜类增长12.3%,水果类增长6.7%。阿坝州油菜等油类产量增长24.2%,蔬菜类增长12%,水果类增长39.6%。凉山州油菜等油类产量增长4.0%,蔬菜类增长2.8%,水果类增长13.8%。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促使三州地区扶贫攻坚取得了成效,如甘孜州截至2018年初,累计减贫13.92万人,贫困村退出646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65%;阿坝州到2018年累计脱贫8.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06%,实现365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凉山州减贫19.9万人,退出贫困村500个,贫困发生率降至7.1%。基础实施的完善,推进了农牧产业的发展,然而,为进一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需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将贫困户带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拓宽增收渠道,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

(三)产业扶贫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发展产业扶贫,吸纳四川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以产业化模式逐步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维护村民利益,形成带动周边贫困乡村的良性循环机制,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同时,以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挥此类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优势,带来生态效益。

二、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模式

四川民族地区中甘阿凉三州等地属于我国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四川将其划定为重点生态示范建设区;同时,四川民族地区高半山,民族文化氛围独特浓厚,尤其藏羌彝文化集中。针对四川民族地区独有的特点,这些地区主要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工艺、旅游等类型产业为主。

(一)农牧类特色产业

为充分发挥地方环境优势,四川民族地区近年来加大对传统种植物例如青稞、马铃薯等的规模种植力度,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特色产业来扶贫致富。以阿坝州松潘县为例,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原与平原的中间地带。为破除地区区位带来的壁垒,当地政府及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积极带动贫困农户,扩大莴笋、白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这些农作物亩产收入达到近5000元。

四川民族地区同样拥有丰富的畜牧资源。仅甘阿凉三州约有天然草地分别为9300多万公顷、422万公顷、240多万公顷,这些草地形成了传统特色的畜牧养殖优势条件。近年来,四川民族地区高半山地区不仅大力发展传统的牦牛、藏羊等产业并获得较好收入,还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气候优势,开发创新的特色农牧养殖产业。

(二)工艺类产业

四川民族地区着力支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需求的特色产业。《关于贯彻落实“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继续抓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千家培育百家壮大”工程”,以农牧产品、藏彝羌医药和唐卡、羌绣、漆器等民间手工业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如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于2017年5月成立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前后带动全村300余人就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名成员通过羌绣获得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①

(三)旅游类特色产业

四川民族地区拥有许多环境优美的景点,这也正好发展乡村旅游业,逐步建设适合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藏(羌、彝)家乐等形式多样的旅游模式让贫困户参与其中。旅游业也能够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让更多贫困户获得其他产业就业收入。不断通过旅游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升级,强化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切实有效增加贫困户收益,实现较为理想的减贫效应,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三、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扶贫发展方向定位不精准

前文提到精准扶贫是产业扶贫的前提。然而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定位趋于相同,例如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的贫困村,忽略了本村实际情况,错误理解了精准的定义。产业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而精准在于摸清致贫原因以及贫困户真实现状,结合贫困劳动力具备素质,确定适合产业。同时,有脱贫意愿的贫困户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不知道产业扶贫发展方向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产业扶贫发展政策不精准

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要从贫困地区的所处地区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出发。四川民族地区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短期效益、轻长效机制建立的现象,组织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目前国家、省、市、县层面都制定了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体现“高精准度”的细化的市场发展政策却未曾具体落实。

(三)产业扶贫成果保护不精准

一方面,四川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医疗条件普遍较差,贫困户一旦患病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制度,也无法保证贫困户“大病返贫”的现象杜绝,这种因病致贫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对产业扶贫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限制。同时也给特色产业扶贫成果的保护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贫困户“摘帽”后,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大力度的发展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安全隐频发等影响扶贫成效的因素。因此建立具有四川民族地区地方产业扶贫成果的保护机制尤为关键,但目前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向停留在部分领域,产业扶贫成果保护机制尚不精准完善。

四、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可行策略

(一)发展精准化产业扶贫

首先,明确地区主导产业。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要切实根据民族地区贫困乡镇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因素,确定地区主导产业,让贫困户根据已确定的主导产业生产,保证发展的同步性、一致性,切实突出地方特色。

其次,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四川民族地区致贫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封闭的地理环境,阻塞的交通通信等影响。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仅阻碍的是民族地区山与外界物质、资源的互通,也加大了信息接收不及时,传统农牧产业商品市场优势不足。同时,四川民族地区其他生产相关公共设施落后,也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引资方式,改善公共设施条件,“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持续达标,金融机构发挥职能,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三农”金融服务力度。

(二)提升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出台并细化包含土地、保险、资金以及金融等宏观政策。根据上文分析到的问题,很多精准产业扶贫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往往是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得不到落实。因此,政府可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对四川民族半高山地区有所倾斜,支持推进“两化”政策,盘活存量土地,选择试点地区先行先试,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在资金扶持方面,政府应放宽乡镇统筹使用扶贫资金的权限,使扶贫项目资金具有使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应积极联合以农业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逐步完善金融体制机制,激发金融创新活力。充分了解当地贫困户的真实需求,给予具有带头人性质的贫困户更多地贷款额度,增强发展扶贫产业的信心。

再者,政府要帮助贫困户与当地龙头企业的沟通桥梁。由于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具有趋利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贫困农户自然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第一,对于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政府应引导正确的发展观念,将贫困户的小农发展看作是自己发展的基础,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政府制定鼓励政策,促进当地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联合,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共同发展当地的农牧产业,根本上促进四川民族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因此,政府在为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应适当要求企业在产业扶贫上该做出的贡献。第二,在要求企业行为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贫困户在生活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农民创业培训为主要途径,提高当地农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抗风险意识,逐步消除其小农思想,培养创业带头人,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脱贫致富能力。

(三)坚持绿色产业发展理念

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毕竟四川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绿色生态资源,是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基础。民族地区在进行扶贫产业的选择、实施、升级过程都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四川民族贫困地区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才能保证当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宜居农村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保证民族地区不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为争一时的短期利益,让扶贫产业发展从一开始便在正确的道路方向上,减少后期治理的难度。

政府建立合理化产业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扶贫产业早期形成的分散式粗放经营模式虽在短期内取得很好的成效,但随着扶贫产业的进一步推进,这种经营模式也暴露出发展弊端。在这种粗放经营模式下,贫困户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的经营管理规范,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进一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搭建协同推进机制可推进扶贫产业项目化运作程度,利用公司化经营理念集中统一开发、集中管理扶贫产业项目,这样既减少了贫困户之间无谓的竞争关系,利于形成规模化产业;又可保证乡村良好发展环境,减少乡镇工作人员耗费在解决村民矛盾的时间,提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村镇的集体经济收益,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本文立足于四川民族地区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利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充分整合一手与二手数据资料,在产业扶贫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存在产业扶贫政策不完善、特色产业扶贫不明显、扶贫产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并从政策、企业、农民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更好推动四川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

【注释】

①人民网.羌绣传承人沈艳燕:羌绣绣出致富路.http://sc.people.com.cn/n2/2018/0512/c345509-31570340.html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2日14:27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四川贫困户
A gift I treasure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