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道路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2019-03-26 12: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建设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推动我国实现从贫穷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的彻底转变,优化提升我国的经济行业结构。但由于我国各地社会背景复杂、人口众多,在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从推进城镇化建设之初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0%,但距离欧美国家70%的平均线还有一定的差距。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17.90%,如今增长了将近2.3倍,同时城市人口从当年的1.7亿到现在增长了将近4倍。根据官方数据预测,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百分之七十的关口。对于当前的城镇化率超过50%一方面表示人口的逐渐转移,另一方面表示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重心已经向城市转变,处于新的发展阶段。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中,张庭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结构转变对外界产生的效应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他认为在社会形态的各个维度中,城镇结构转变都会对这些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沈开艳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国内统筹规划布局、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差距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善。张占斌教授在文章中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王桂新认为当前的户籍制度应该在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建设道路上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朱铁臻探讨了城镇化建设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为了保障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发展城镇化建设。

我们需要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理解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理念,在传统观念中,城镇化建设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镇化道路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自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展开的,最后我们还需要充分理解城镇化道路建设中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诞生已有十余年,但最初是在2002年党中央会议中被提出,该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城市产业的相互促进来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快速发展。这一观点在2012年之后才慢慢渗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多次会议中,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依靠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居民消费水平。

“新型城镇化”把推动人民的发展作为关键要素。城镇化发展注重城市各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善每个人的居住条件、全方位覆盖社会福利条件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转变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实现平等的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以小镇经济为中心开始全面的发展,在推动小镇走特色化道路发展经济之时促进“产城融合”推动社会快速地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传统城镇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进一步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每个个体与外界的发展关系,包括如何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它们做到和谐发展。同时我们要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支撑,低消耗零污染绿色地推进城镇化道路建设,同时又不否定自然客观规律的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是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实现现代化进程。首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以及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做到环境绿色友好以及每个人更高层面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城镇化建设这一手段来实现。

首先,“三农”问题是在推进城镇化道路建设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推动城市产业和乡村产业的共同发展统筹规划。城镇化建设能有效地推进当前各产业的转换升级,城镇化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经济发展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另外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乡村各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中央政府提出的四化发展道路中,能有效地为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有效地带动各大经济体之间的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几大经济发展区域,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地方性区域的开放发展不仅带动了东部以及沿海各地的快速飞跃,也促进了人口经济高密度地聚集,反过来也能进一步提高各大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也会存在大量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把握好机遇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动中西部区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指代农民群体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也暗含人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变与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并为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包括人口众多、环境脆弱、资源匮乏等各方面因素。资源有限与人口众多导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约束性日趋严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立足长远,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需求与资源有限供给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未来发展道路奠定长远建设的基础。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质量不高

长久以来,各地方区域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解不足同时大部分地区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往往是以地方生产总值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往往会出现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或者不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导致当地的城镇化建设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和欧美国家百分之八十的平均线相比我国远未达到合格标准。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体量的扩大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各城镇区域丧失个性特点,从而使得每个城镇之间的发展都呈现相同的模式。这一现象的后果会导致不同规模的城镇之间缺乏联动性,不能起到“以大带小”的领头作用。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城镇化发展,会导致“房地产”化等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果盲目地追求城镇建设数量,也会导致城镇化格局呈现小而分散的局面,不能达到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另外城市产业的发展在很程度上能进一步推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如果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导致城镇化的进程受阻。

(三)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

观察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还处于落后的水平,如今的工业水平仅仅相当于欧美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水准,对比中国与欧美各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德国第三产业的比例超过68%,美国第三产业的比例高达78%,英法的第三产业比例基本接近美国,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占比数据与它们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差距。作为金融、商业、服务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我国的城镇经济结构距离成熟的城镇化体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城镇的发展建设。

(四)城镇建设占有耕地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地区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名目,胡乱占用农民粮田,建设商用场地,随意建造花卉园林场地,没有合理规划运用土地资源。同时也大量存在过度开采资源现象,不注重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五)劳动者权益没得到应有的保障

如何保障农民工人以及失去土地农村农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正逐渐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劳动过程中的权益受损,劳动过程中的权益问题是对农民工权益的侵害,包括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险缺失、拖薪欠薪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存在于制造加工业、建筑业以及商品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另外与农民工在城镇化中的主动选择不同,失地农民是被动城镇化,被动意味着对未来没有准备,突出表现为对未来生计的迷茫,因此失地农民的劳动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问题,针对该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六、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策略

(一)促进就业,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提升城镇化程度的主要方式是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制造业等产业进行转移,为了实现相对稳定可持续的转移,需要将就业作为农村劳动力进行产业转移的基础。

为了提高城镇的就业人数,首先需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经济的大力发展,推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其次,优化城市产业布局,鼓励多样灵活的就业形式,发展小城镇类型工业园区,推动各类产业的聚集效应,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最后,要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养,切实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为农村劳动者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以低收费或者免费的方式为劳动者提供从事非农岗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以城乡一体化保证农业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中央文件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四化”道路,推动“四化”道路的良性互动以及协调发展。我国在实现“四化”道路过程中需要依托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除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孕育小城镇来实现。良性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是以农业的衰落和农民的贫困为代价,而是以工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手段,要做到统筹好城乡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对乡村基础建设的倾斜力度同时促进城市产业对周边乡村的拉动作用。改善乡村消费生活条件,兼顾城乡产业开发,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各地区需要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推进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在不断完善的制度改革条件下,进一步拉动农村的产业水平,提高农村农业经济水平规模,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

(三)以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为了实现城镇化目标,必须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对所有人口相同对待。逐步实现乡城迁移人口与城镇原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无差别待遇,使乡城转移人员除了就业之外在城镇获得真正定居和发展的权利,逐步实现乡城转移人员和城镇原居民之间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的劳动保障制度,从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四)以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保证城镇化的环境

一直以来,城镇户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大部分原因是附着于城镇户籍之上的各种社会福利。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处于经济落后和资源匾乏的年代,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稳定的社会秩序。该制度的存在让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今借助于加速推进城镇化这一契机正好可以逐步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在当前的条件下让城乡人口具有相同的机会权利。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对户籍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同时基于现在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流动力人口的管理体制,放宽农村户口入城条件以及跨省跨区域的落户限制,改变城乡人口划分依据,优化完善城乡居民身份制度。针对非当地居民落户以及社会福利方面制定合理可行的规则制度。

七、结论与展望

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点、现实重要意义、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依靠城镇化建设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未来社会的发展潜力蕴含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此外我们需要立足国情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矛盾,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未来发展时期,我们应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优化升级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