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中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9-03-26 12: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农民发展

(吴中区委党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一、吴中区农民合作社的实践

(一)以农民为主体,打造合作社治理新格局

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参与,是全体农民真实意愿的表达。农民自发地以土地、资金、农房等要素入股,土地集约化、村容整洁化、民宿产业化,传统小农经济逐步向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参与合作社治理。2006年3月,横泾街道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领取了江苏省颁发的首张土地股份合作社执照,获得企业法人资格,逐步建立起以社员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三会”组织,让农民拥有投票权,参与合作社事务,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健全股份分红机制,共享合作社发展成果。合作社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员按持有股份份额享受分红权利,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又带动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二)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合作社发展新局面

树牢品牌战略意识,打响合作社发展名片。优势特色农产品“一村一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甪直江湾村获评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规范“三品”认证,“吴中大米”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吴中水八仙鸡头米”地理标志获批,碧螺春茶获评全国“中绿杯”金奖。打破合作社间壁垒,抱团组建合作联社。2018年4月,界路等7个环太湖农业村合作社联合镇级农发公司共同发起成立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全区水稻规模经营、品质运行、质量提升的合作社联社新样本。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合作社顺应产业结构优化趋势,调增优质高效农产品种植比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紧抓“互联网+”战略机遇,让“舌尖上的美食”更快捷地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三)以农村为根基,发挥合作社纽带性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四梁八柱。加强道路绿化、污水管网、公共停车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性性需求得到满足,农耕文化展、农村文化游等不断呈现,拓展性需求得到释放。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绘就美丽乡村的绿色底色。秉持“两山”的理念,守住生态红线,保护好纯农业村。大力种植苗木,提高村庄绿化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和收入双丰收。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投入更多资源到民生领域,成立教育奖励基金、开设青少年兴趣班、建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立老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系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吴中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精细化水平有待增强

新型合作社的出现,丰富了合作社的形态,也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一是土地、资金等资源型合作社呈现出存量经济“原地踏步走”态势,对村集体经济的贡献比例呈下降趋势,成为该类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二是新型合作社缺少分类指导、监管,交叉发展仍会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一旦新型合作社发展出现困难或停滞,必将影响合作社行业的社会声誉;三是囿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合作社带头人缺乏对于国际国内先进示范合作社的了解,不利于合作社长远发展。

(二)行业规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区已有69家市级以上示范社,但是距离2020年区级以上规范社占比60%的目标仍有差距,设立登记不严格、组织运行不规范等行为影响合作社发展根基。一是侵占农民利益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农民权益保障工作仍不到位。如套取财政补助资源的“空壳社”在前期专项清理工作清理后仍有残余。二是一些村部分合作社因股权固化等历史原因只依靠存量项目进行股份分红,主业“空心化”、管理“同一化”的合作社该如何转型,这也是整个行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发展模式创新力度不够

合作社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缺乏“一盘棋”大局思维。一是拥有先发优势的合作社对新的优质载体项目需求很大。同时,一些后天成立或受限于各种资源制约的合作社发展步伐缓慢,合作社之间的马太效应比较凸显。二是合作联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共同发展,但这种起源于弱弱之间联合探索建立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可以学习借鉴的资源有限,在市场话语权上很难与强者抗衡。三是合作社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有待增强。如碧螺春茶屡屡上市时在媒体上曝光品质差异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为一己私利而因小失大。

三、吴中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注重顶层设计

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制定和完善农业类、社区资产类、土地股份类、物业股份类、劳务专业类、合作联社等指导意见,厘清社与社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类别合作社发展的规划、实施等重大问题作出规定。二是突出示范引领。以实行规范社评定管理办法为契机,挖掘典型示范社案例,丰富我区合作社典型案例库。同时,参考近期农业农村部推介的9种模式24个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增加国内先进的典型合作社案例,减少信息不对称影响,为我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价值。三是注重精准滴灌。增加对资源型合作社发展转型等重大课题的研判,深挖区内已有案例,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推广。以我区木渎镇香溪社区为例,香溪社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瓶颈,他们跳出去看问题,开展跨区域收购项目载体,为集体经济增添发展后劲拓展路径。

(二)深化行业整治,加强行业监管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参考市“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成立综合协调小组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有序地在全行业开展全面排查、清理整顿、全面总结等工作。二是做好合作社整治的“加减法”。一方面,对有一定服务能力但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做“加法”。采取一社一策的方式,在健全设立登记、财务管理等八方面协助其制定并落实改造方案,努力达到规范社、示范社标准。另一方面,对“空壳社”等做“减法”。探索合作社简易注销模式,适当优化办理手续和流程,简化税务、工商注销登记等退出环节手续,在清查时对不符合标准的合作社可当场办理注销登记,畅通合作社退出机制。三是探索村(社区)合作社内部整合机制。整合村(社区)现有多个合作社,在组织运行、财务管理、社务公开等共性方面纵向管理,最大化节约资源;在经营行为等个性方面差异化横向发展,把内部管理和外部发展统一起来。

(三)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共同发展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单体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上,依托“一村一品”最大化放大已有品牌效应,组织参与产品推广宣传活动,培育自有品牌;在科技运用上,充分利用电商产业园拓展上下游电商采购、销售渠道,加强产品培育、加工、检测、管理等内在环节技术含量,提升附加值。二是积极探索强弱合作社结对帮扶模式。将利益共同点作为构建纽带,将需求作为构建突破口,同类型合作社间可以构建起业务为主体的联合社;不同类型合作社间可以构建起以品牌、资源、产业链等为主体的联合社,强社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弱社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大品牌保护机制。从源头上严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资质,一方面,以最严格的的标准对新申请者进行审查;另一方面,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加大对存量标识资质合作社的检查抽查,严格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

猜你喜欢
农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