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历史文脉的内涵探析

2019-03-26 12:2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扬州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江苏 扬州 225000)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大运河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不仅是古代水路大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中国智慧。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一个线性活态的巨型文化遗产被全世界所瞩目。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今天的扬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耕细作”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继续走在全国最前列,全力打造国家文化公园,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文明、运河文化产业、运河特色乡村建设和运河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的示范,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

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大运河文化就是大运河区域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运河本身只是一种自然的人工存在,但河流经过整治疏浚连通,成为漕运、盐运的重要通道,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它是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体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孕育的物质财富主要有三个方面体现:河道本身、运河沿线大量的水工遗存以及由于运河而兴盛发展的沿线城镇。精神财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几乎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虽然具体到各个学派理论、各个历史阶段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来说: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我们今天看待这个“天”,可以把它理解为世界万物、自然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于“天”有着敬畏之心、反观之心,人与天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应的,人和天是对照合一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改变自然。大运河的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正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实践。我国古代的主要河流全都是东西走向,长江、淮河、黄河都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而从吴王夫差开邗沟起,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去改变河流的走向,但这种改变是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前提下实现的,充分利用既有的水资源去设法突破自然水系的阻隔。比如邗沟的开凿,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利用江准之间众多湖泊沟通而成,因此邗沟并不是径直向北,而是迂回曲折前进的,全程约380里,与它的直线距离相比要长出1/4,但这样的布局和走向在开挖时节省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高度的聪敏智慧。不仅是邗沟,大运河的许多河道都是利用自然河流、天然湖泊、湿地和冲积平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开凿的,是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伟大工程,集中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大一统的国家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大一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政治文化基因,数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各朝代都有大一统的理念和意识,但大一统局面的打开和定型是多方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纽带就是大运河。

由于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我国古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运河是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大运河沟通南北,形成了漕运和盐运制度,为大一统局面的打开创造了先决条件。并延伸出一项重要的制度——漕运。漕运制度在历史上共维持了600多年,年漕粮运输量基本保持在400万石以上,最高可达700余万石,最低也保持在200万石以上。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

三、开放包容的发展观

大运河凭借着便利的水上交通网,密切了沿运河流域各不同物资产区的经济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东西南北的物资交流,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经济发展观。收藏在扬州博物馆的《邵伯运河揽胜图》,正是对当年邵伯运河码头繁忙兴盛的景象的描绘。清代的邵伯码头,舟船云集、人声鼎沸。河道里有红顶的官船,民间的商船、渔船;河岸上人来人往,卖粮的、卖鱼的、唱戏的、喝茶的,各种市井风情,民生百态都呈现在画面上。运河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大通道,有效推动了要素积聚,推动了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大运河开放包容的发展观也推动了古代一带一路的兴起与繁盛。史学家田余庆在《运河访古》一书中表述:“大运河的作用,也不限于唐宋帝国内部。大运河的一端通过明州港以通海外诸国,另一段则从洛阳西出以衔接横贯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明州就是古代的宁波。可以说,大运河起着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将草原、沙漠、丝绸之路联系成一个环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通道。

扬州因其在大运河上的独特位置成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到公元17世纪,在国际商贸、文化传播、世界交往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唐代,日本成功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其中有九次是经由扬州到达长安的。元代马可·波罗从陆上丝绸之路来到大都,就是沿着运河南下到达扬州、杭州,再由泉州出海去波斯。

正是大运河开放包容的发展观,为扬州积聚了生产要素,才有了中唐以后扬州“扬一益二”的繁盛。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有效推动了要素积聚,推动了经济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明确表态,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继续推出扩大开放新的重要举措。

四、美美与共的文化观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老先生的这几句名言道出了文化的真谛,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运河文化的形成就是美美与共的过程。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其所以存在著文化上的多元化,是由于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起的社会条件的差异,生活习俗不同所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各异,军事上的封建割据所形成的政治上的隔绝,这一切都足以造成区域文化的不同特色。“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从这句诗中就表达的很清晰,北方是骏马秋风,南方是杏花春雨,各有特色,各有味道,古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往往很难相互交流。

随着运河的南北大贯通和迅速开发,不仅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而且有力促进了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美美与共的运河文化。

瘦西湖正是南北园林建筑风格美美与共的产物。瘦西湖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艺术风格兼具南秀北雄的特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古代扬州地处交通枢纽,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南北建筑艺术相互交融,既比大运河南段苏式建筑平稳,又比大运河北段建筑轻巧,色彩冷暖相融、浓淡相宜。瘦西湖湖上园林,既有北方之雄伟,又具南方之秀丽,两者互为因借对应,创造出更具个性、和谐、统一的园林空间。其中最突出的莲花桥,又叫五亭桥,整座建筑既显北方之雄,又呈南方之秀,被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桥梁。“北雄南秀”的瘦西湖从园林建筑风格的融合上体现出南北文化美美与共的融合,当然这样的经典还有很多。

大运河作为独具特色的衔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通道,通是他的本质属性,融是他的根本价值,理所当然,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扬州作为“运河长子”,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责无旁贷要做好先行者和示范者。基础和前提工作就是要聚焦高品位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搭建平台传承弘扬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推进运河文化传播,让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传统。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大运河遗产点段背后的文化精髓,通过马可波罗、鉴真、崔致远、普哈丁等文化名片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大运河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依靠路径和载体实现大运河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转化,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目前成为推动运河文化在沿线各地的复兴和弘扬的城市名片。同时,搭建非遗传承平台。486非遗集聚区和戏曲园的打造,《四库全书》的再版,一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一批运河文化作品的问世,都在积极推动扬州运河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扬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