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珰酬唱,爱无绝期

2019-03-26 09:08小艾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

小艾

他的落寞,触动心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有志青年纷纷寻求抗日救国路。上海沦陷后,从教的姚维钧辞别母亲和家乡,一路辗转香港、广州,最后到达贵阳,考入为避战乱从上海迁来的大夏大学。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从读书开始,她就为自己改名“维钧”,意在为国尽力,立志做一番事业。在大学里,她和进步同学一起,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战宣传,发传单、编节目、演讲,鼓励民众奋起抗日。对于感情,虽然年届三十,但她一点不急,如果有缘,定然奋不顾身;如果无缘,也绝不强求。

1941年12月,大夏大学的演讲台上,一位圆脸大眼、性情敦厚的先生正在做抗日形势演讲,他说着熟悉的上海浦东乡音,浑身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听着大时代的轰鸣在个体身上的回响,她心底的爱国圣火熊熊燃烧起来。

他是黄炎培,受邀来大夏大学做宣传。作为同乡,她少女时代便听过他的传说:十几岁失母丧父,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青年时轰轰烈烈办教育,创办的浦东中学人才辈出,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他的婚姻也令人欣羡,妻子王纠思贤淑聪慧,夫唱妇随。他一直是她的偶像,在给好友的信中,她曾透露爱慕:“自有知以来,就对他发生敬仰,不知不觉地种下了情芽,而又纯洁地爱上了他,只是为了种种约制,我把这种纯洁的爱,深深地敛在心坎,一点不给它表达的机会。”

爱再热烈,也只能埋在心底,她跟随他的脚步,走上教育的路。可此刻,她悲痛着他的悲痛,除了国家大难,他的爱妻于1940年病逝。“谁说天长地久来,吾生万念一时灰”,他含泪写下的悼妻诗让闻者无不动容。

人群之外,她看出了他的忧伤和落寞,心底的弦被触动,埋藏多年的情感复苏了。

几天后,回到重庆的黄炎培收到一封信,字体端正圆润。信中说,愿拜他为师,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这个叫“姚维钧”的女大学生,他没有任何印象,只客气地回信说“师事不敢当”“炎固乐与青年为友者”。

通信就此展开,她称他“任之(黄炎培的字)吾师”,他则叫她“维钧学友”。同样离别家乡为救国奔忙,同样的忧国忧民情怀让他们靠得更近。相互间的关心与欣赏,让他们的关系升级为密切的异性朋友。

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作为盛名在外的民主人士、调停国共矛盾的国民参政会代表,登门说媒者众多,对此,黄炎培一一婉拒。经历过坎坷命运,洞察无数人心,他需要的是事业上理解他、支持他,情感生活上又能与他“火烈烈”的诗心相契合的女子。因此,当姚维钧寄来一首《沁园春》时,他竟情不自已。

“孤鹤高飞,越海冲天,别尽旧人。且拓开新境,聊酬壮志,快翻怒翼,早拂轻尘。林露何依,巢云何托,谁识长鸣自有真……无言久,有一腔热血,相映红轮。”她的才情和词中流露出的憧憬让他感动。回信中,他以一篇洋洋洒洒的《论家庭再造》,表明了自己的认真态度,并附一小笺,表达了鲜明的爱意:“我和你只有两颗鲜红的心,两颗并成一颗,怎么样可以发生效力,把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弄好一点,而且要选好一条轨道,使后人跟上来,这样才算不辜负父母生我。”男女之情与家国之情激情合奏,青春之火再次迸发。

“人类是有情动物”,在与姚维钧的通信中,黄炎培绝无虚饰,始终至情至性。尽管他们隔着30年的时间长河,但这份感情让他珍惜。在信中,他多次坦诚地对她说,因为想念,“我又哭了”,她不得不哄他少哭,“哭果然能使胸中畅快,但损害眼睛,观吾师照相上之眼,知为多哭所致”。

他哭,是感恩于上天恩赐的遇见,是感动于花甲之年遇到两情相悦、志同道合的她。月圆之夜,他们相约同一时刻异地赏月各抒所怀,一个在贵阳,一个在重庆,对着头顶的月亮许下白头之约。在来往的第100封信里,黄炎培附上对月所作的《灵珰》:“佳日兮辰良,孤月兮双江。山房兮云树,张之园兮夜未央。思佳人兮来迟,诉家国兮迥肠。乞灵娥其谛听兮,愿在耳而为珰。”别样风流跃然纸上,在古典与诗意中,幸福永生。

情到深處的黄炎培炽热奔放,姚维钧也享受这恋爱的甜蜜,但她智慧又理性,坚决要等见面后让他了解到她的缺点才肯接受他的爱情。毕业前,当他寄来一笔钱,她婉言谢绝,因为“良心告诉我不能这样贪”,她请他“成全我良心上之主张”,坚持原封不动奉还。黄炎培折服于她的品格,八个月,百余封书信,多首诗词唱和,他已认定他们精神相知,灵魂共鸣。

1942年8月,姚维钧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她一头短发,衣着简朴,甚合他意。六天后,婚礼举行,在《告亲友书》中,八个字赫然在目:“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相知相惜,明月可鉴

婚后,姚维钧一边在巴蜀中学执教,一边抚育继子女。黄炎培忙于公务常常晚归,她便在居住的张家花园山坡上眺望等候。伉俪情深,明月可鉴。

抗战胜利后,黄炎培主动奔走于国共和谈,姚维钧全力支持他推进民主救国大业。他从延安访问回来后,他口述,她执笔,合作完成《延安归来》。他与毛泽东著名的“窑洞对”,就出自她的笔下。然而和谈失败,因不满国民党内战,黄炎培带头发表署名文章批评蒋介石,于是他被列入暗杀名单,一个儿子被活埋,特务时来骚扰,家庭陷入危险。

他迎来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她跟随他奔波逃难,腹中的孩子不幸早产,他们一度靠卖字为生。共同的救国情怀把他们紧紧系在一起,1948年,她40岁生日时,他感激地写下:“迎君长夏海棠溪,入握情丝未足迷。出处商量关大计,将才许国两心齐。”

建国后,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盛情相邀下,72岁的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姚维钧放弃喜爱的教师工作,做了他的秘书。公务之余,他们气味相投,书桌旁书文写字,葡萄架下吟诗赋词。她生病住院,他写下相思的诗篇;他出版诗集,她亲自作序;他把最满意的书法作品送给她,并题写“赠我爱维”。一幅幅情画,绽放一地情花。

走过艰辛与动荡,他们生育了四个子女,她陪他走向事业的顶峰。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他订制了紫红色纸夹,他们分别重新抄录了婚前婚后的书信、诗词,并收集成册,取名“灵珰百札”。

1962年,“知己同居二十年”之日,两人共同写下四首诗,一并收入《灵珰百札》。在那个时时处处讲阶级斗争的时代,支撑她的,是对他的认同、理解、钦佩和崇拜。

世事沧桑,终归要化作云淡风轻,唯有《灵珰百札》像一道激流,融化冰,解冻河,让蝴蝶翩翩起舞。那是他们合奏的爱之歌。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黄炎培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的家教
黄炎培行书玄武湖秋感诗轴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毛泽东善纳黄炎培进言(连载)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