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2019-03-26 08:20沈屠苏
知识窗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董瓷器颜色

沈屠苏

在时下热播网剧《古董局中局》的同名小说里,提到了五件青花人物罐,分别是“鬼谷子下山”“刘备三顾茅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西厢记焚香拜月”“尉迟恭单骑救主”。主角许愿和反派老朝奉,以及国内外各方势力围绕这五件古董周旋,斗得那叫一个欢。但五罐最终只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拨开重重迷雾,沉睡在秘密里的是有着“熊猫瓷”之称的柴窑。

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相传,柴窑的“柴”字源自后周世宗柴荣。以皇帝的姓冠之,意义不言而喻。在柴荣的授意下,柴窑出品的瓷器须得满足一个要件——“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仅这十四个字,就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说“柴”字得名于泥做火烧的原料松柴。松柴燃烧时,富含的松脂会升华成一种气体,使被烧制的瓷坯缓慢升温,均匀受热,从而提升瓷胎的品质。不管哪种说法,柴窑烧出来的瓷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光泽度宝莹射目,光可却矢,釉面滋润细媚有细纹,为诸窑之冠。

明代的《宣德鼎彝谱》也提到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把柴窑列为第一,但当时柴窑的瓷器已经算国宝了。所以,陶瓷业内皆知一句话:“柴窑最贵,世不一见。”2017年11月27日,在香港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时期的五彩鱼藻纹大罐以2.14亿元港币成交,青花料仿佛从瓷胎里长出来一样,据说就出自柴窑。

至清代,柴窑几乎绝迹,就算有残片问世,也是天价。有个叫徐应香的人,收藏了一件柴窑小盂,色相鲜碧,质地莹薄,与“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虚文相应。另据清宫内务府收藏记录显示,乾隆写过四首关于咏柴窑瓷器的诗,是否真有实物不知道,但可见柴窑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到了民国,鉴定一件瓷器是不是柴窑,大抵是按照颜色来的。因为民国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上说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袁世凯的管家郭葆昌曾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换了一件柴窑瓷器,还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说它是“熊猫瓷”一点也不过分。

2014年,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展出过一件藏品“青百合花瓶”,疑似出自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颜色和質地都符合历史文献中对柴窑的描述。馆长也介绍了该藏品的来源,据相关记载,大约600年前,由明代永乐皇帝赠给室町幕府时任征夷大将军的足利义满,然后被古笔家族一代代继承至今。牛津大学对这只青百合花瓶进行过年代测定,时间吻合。《古董局中局》的创作极有可能就是受到了这个启发,但它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柴窑,尚无定论。这就要怪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现柴窑的窑址,也没有一件确凿可靠的实物可以佐证,甚至连后周、两宋、元代都无关于柴窑的文字记述,直到明代才出现。

因此,到了今天,“汝、官、哥、钧、定”幸运地被并称为五大名窑,而柴窑则孤独地徜徉在历史深处,成为了传说中那一只缥缈的孤鸿。

猜你喜欢
古董瓷器颜色
中国的名牌瓷器
马未都成人之美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特殊颜色的水
新闻浮世绘
古董的价值
古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