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钟漫谈

2019-03-27 09:33王桃桂
神州·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钟

摘要:古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打击发声乐器。古钟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礼乐、文学、雕塑、青铜冶炼技艺等领域的真实面貌,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珍贵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古钟之所以能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一则由于古钟特殊的形制、质地利于声音远扬;二则古钟具有地位象征、警醒清修、报时、警示的功能和作用。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礼器、法器、装饰品、信号工具等的象征。

关键词:古钟;寺观钟;鸣钟报时;警醒

中国传统文化中,钟有“乐、佛、朝、更”之分,以上四种皆称为古钟。[1]就钟的用途而言,中国古代的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音乐的乐钟;其余均以传达声音信号为主,通称为“寺观钟”,包含佛钟、道钟、更钟、朝钟、会馆钟、校园钟等。古钟既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物质遗产,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钟鸣鼎食”、“钟鼓道志”、“钟磬清心”……这些成语的出现,无一不彰显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钟为形声字,左形(金)右声(中)。从文字学角度看,“中”表位置,“钟”表乐器。但二者又蕴含某种相通性。因为钟即指敲在钟的中间,音响宏亮,起报信、发号施令、报时、传递音响信息的作用,给人庄重肃穆之感,满足了儒、道、佛等宗教场所以及城市会馆、学校等世俗民众聚集场所钟声远闻的需求。

一、古钟的形制与质地

(一)古钟的形制

钟起源于一种体积较小的铃。最初,“铃”由陶土烧制而成。陶铃多为橄榄状,腔体封闭,内置圆球,手摇或系于人、畜身上,晃动而发声。目前学界认为最早的钟为陕西龙山陶钟,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16世纪前后,青铜铸造技艺的日趋娴熟,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随之,出现了铙、甬、铎、乐钟、镈钟、梵钟、道钟、更钟、朝钟、校园钟等多种类型的钟,钟的功能及应用场所日趋多元。不论是乐钟,还是“寺观钟”,均为打击乐器(响器)。二者主要差异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乐钟悬挂方式多为侧悬,寺观钟悬挂方式均为正悬。先秦时期,青铜编钟一般较轻较小,并且为多为扁平状,钟体顶端制有长柄型的“甬”,悬挂时“甬”依靠在钟架的横梁上,钟体呈倾斜状,利于“侧悬”。伴随人们对钟的崇尚、认同心理,“钟”与“权力”划上了等号,便被作为权利的象征。统治阶级为了彰显他所拥有的权力与地位,愈加追求铸造巨型的寺观钟。寺观钟以铜钟、铁钟居多,较大较重,钟体为正圆形,钟体顶部均浇铸有用以悬挂的“纽”;另一方面,寺观钟的钟体为一端闭合、一端敞口的巨型中空响声器,不能通过铃舌晃动碰撞铃体或自然风力而发出声响,需要人们通过棒槌作用敲击钟体表面发出声响。由此可见,寺观钟因其形制与重量,或是悬挂在建筑的横梁之上,或另辟专门场所,配备专门的钟架悬挂。总而言之,寺观钟均采用“正悬”的方式。

第二,乐钟钟体皆呈椭圆形,寺观钟钟体横截面皆呈正圆形。中国古代的钟铃的横截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为椭圆形,钟体呈合瓦型,先秦时期的钟、铃多为此种造型,如现存放在湖北省博物馆内的曾侯乙编钟。合瓦形的结构是一钟发双音的根源,也是声音迅速衰减的原理所在,有利于演奏中对钟体声音的控制。另一种为正圆型的寺观钟,多为上细下粗的喇叭型,或为上下细、中间略鼓的铁锤型,以及上下等粗的直筒型。正圆筒形的结构使得钟声浑厚冗长、庄严肃穆,满足了儒、道等宗教场所以及城市会馆、学校等世俗民众聚集场所钟声远闻的需求。由于腔体形状的改变,寺观钟的声音与先秦乐钟的声音有了本质区别,由衰减快速、适合演奏的一钟双音变成了衰减缓慢、声调单一的声音。[2]可以说,寺观钟形制的改变实现了乐钟到法器的转变。

(二)古钟的质地

古钟的音质优劣除与形制、尺寸比例相关外,还与质地,即铸造时所用的材料成分相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当铜钟的含锡量低于13%时,音色单调、尖刺;含锡量在13%-16%时,音色丰满悦耳;当含锡量在15%左右时,钟有最大强度”。[3]这表明古代制种技术已非常规范,其中掺入少量铅可以起到阻尼和加快衰减的作用,这些经验都表明了当时制钟匠人已经意识到青铜的许多特性非常适合制作钟铃响声器,譬如:青铜熔点低,利于重新塑造定型,在冷却成型后,质地坚硬,不易破损,而且声音清脆悦耳等。当然,钟的质地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不同,使用的材质也不尽相同。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青铜冶铸技术走向成熟的阶段,不仅铸造工艺精湛,而且各地的冶铸规模也越来越大,出现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青铜礼器和乐器,如甬钟、编钟、铙、铎、钲、镈钟、句鑃等。秦汉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先秦礼乐制度的崩坏,铁器的发明和运用,致使整个青铜文化迅速走向衰落,青铜乐钟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东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梵钟开始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時期,梵钟的铸造技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虽然该时期留存的梵钟形制较为单一,并且数量不多,但确实拉开了梵钟铸造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由乐钟铸造转化为梵钟铸造。唐朝时期,形体较大的梵钟广为铸造,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人口大迁徙、大融合时期,社会较为动荡不安,并且统治阶级严格控制铜矿的开采权,铸铜材料慢慢被铁取代。明清时期,是中国青铜钟铸造的晚期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高潮。到了清末明初,国力衰退,各地铸造的钟越来越简陋小巧,并且质地也多为铁质。

总体而言,钟的质地是掺有锡、铅、锌、金、银的铜合金、铁合金,经济繁荣、国力富强时多为铜合金,如先秦、唐、明、清初多为青铜钟;当经济衰败、国力衰弱时多为铁合钟,这一特征在魏晋南北朝、金、元、清末尤为突出。铁钟的铸造工艺较青铜钟相对粗陋、造型和装饰也相对简单,但铁钟与青铜钟一样,充当着法器、报时器,信号工具,发挥着多种功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古钟的功能

(一)古钟是人类喉舌的延伸

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创造的一切器具均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以及弥补自身生理器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各种交通工具是为了缓解腿脚酸痛、速度过慢的缺憾,各种房屋、服饰是为了遮风挡雨、保暖御寒的需要……人类所创造的钟铃也同样也是为了弥补人类声音传播距离过短、穿透力不足的缺憾。人类喉舌所发出高低长短不同的音符,成为人与人、人与“神灵”之间交流的工具。不论是劳动的喜悦、情感的失意、节日的欢乐抑或是意外事故造成的不幸,都蕴含于各种声音之中。可是人类所发之声在音量、音调、音色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人类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发明了形制各异的响声器具。古钟由于声音铿锵有力、绵长清晰,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宴享、军事征战、宗教祭祀、庙宇学堂等人员集聚的场所。如在古代战争中,传达号令的钟声必然铿锵有力,果断威武,能够充当鼓舞士气、传递信息的工具;又如梵钟因其声音洪大,又称为洪钟,是佛寺中修行起居的讯号和诵经礼佛的叭器。《释名》云:“钟,空也。内受空气多,故声大也”[4]。这种腔体的钟振幅均匀,具有良好的音响持续性和传远性。在传播技术和设备匮乏的古代社会,这种音响圆润洪亮,声响可传数十里的器,在人员集聚之地、人声鼎沸的场所尤为重要。

(二)古钟是贵族地位的象征

《说文解字》中对钟的解释是:“钟,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种成。从金童声。”由此可见,钟本身就是一种金属质地的乐器。乐钟,初现于西周初年,鼎盛于西周中期,为周王朝的王公贵族所独享的礼乐之器。乐钟,被视为八音之首。所谓“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荀子》)。这里的“形”即乐钟。乐钟作为一种典型的礼仪乐器,任何一种礼乐仪式都少不了乐钟的出现;作为奏乐之器,古代王公贵族用于祭祀、庆典、征战等各种活动中,集乐器和礼器双重功能。就乐器功能而言,主要用于在殿堂宴享、朝政仪典等场合的音乐演奏;就礼器功能而言,乐钟是尊贵地位、权力的象征,仅为天子、诸侯所独享,强调阶级性和秩序性。所谓“藏器于礼”,指的是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宴饮,这些青铜器物被赋予了许多特殊的意义。

(三)古钟是鸣钟报辰的器具

钟是古代报时的主要器具。汉末崔寔的《政论》有“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5]之句,可见当时已有鸣钟报时的规制。报时钟的出现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最先出现的乐钟为统治阶级所独享,集乐器与礼器为一体,但乐钟并没有凸显报时的功能。秦汉之后,宫廷钟楼的雏形慢慢出现,首先是朝钟的出现。随着朝钟的报时功能的逐渐完善,朝钟逐渐成为古代宫廷里传达信息、朝廷集众的响声器和信号器。寺庙钟楼的出现晚于宫廷钟楼,并且寺庙钟楼的出现必然受宫廷设置钟楼的启发。寺庙钟楼上悬挂的钟为梵钟,梵钟的横截面大多数为正圆形,和宫廷朝钟的形制相似。梵钟的悬置方式和地点比较灵活,有的寺庙在东西两侧设置钟楼、鼓楼;有的则在前殿与正殿两侧兴建钟楼与鼓楼;还有些寺庙由于规模较小,则将钟鼓悬于正殿之内,或以钟鼓架悬吊。梵钟,用于佛教领域,每日晨钟暮鼓,鸣钟报辰,僧众集会或隆重仪式也要敲响大钟。城市钟鼓楼之制起于何代,但从《三国志·魏志·田予传》中记载的“钟鸣漏尽”可窥见,三国时已有报时之钟。钟鼓楼作为城市的标志,一般建于城市中心点,方便对城市的管理,调节民众和官员的起居。一般来说,城市钟楼之中的钟被称为“更钟”,主要功能是古代城市向公众统一报时的器具。这类钟的形制与朝钟、梵钟并无太大差异,由于功能较为单一,因此钟体表面较为简朴。

(四)古钟是警醒清修的法器

梵钟逐渐成为寺庙的主要叭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这些诗句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佛教寺庙的数量之多以及梵钟在寺庙中的重要地位。佛教主张清规戒律,尚慈悲,推崇静坐冥想。僧人在诵经禮忏时,敲打木鱼,配合铜磬,起到凝心静气、摒弃杂念、一心向佛的作用。佛教在举行礼仪活动时,通常以集体活动为主。在仪式场合中,将钟类法器当做能体现节奏感和音乐性的乐器来使用,借助这类法器发出的振聋发聩的音量和铿锵有力的节奏来体现宗教的内在精神和无穷法力。正如《佛祖统纪》中所述:“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梵钟是佛教在中国本土传播的象征,僧人随着佛教本土化的步伐逐渐从诵经苦修中解放出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逐渐成为佛教主流思想。钟声与佛教精髓紧密结合,不仅能“儆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而且能让人“玄风载扬,无思无为,化日自永”。“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6]静夜之中,钟声回荡,余音缭绕,在寂静的深夜中,钟磬之声处处透着禅机的人生哲理。

总体来说,不论是青铜乐钟,还是形式多样寺观钟,保持着较多的一致性。其形制皆为中空无舌、钟体大多有纹饰或铭文等。但同时,二者也各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譬如,乐钟为椭圆形、多采取侧悬,且材质皆为青铜;寺观钟为正圆形,多采取正悬,材质既有青铜,又有铁质。在功能上,乐钟是礼器和乐器的统一,梵钟是佛门警醒清修的法器,所有的寺观钟都具有报时、警醒的功能。总之,古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者创造的宝贵物质财富。在新形势下,古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相信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古钟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付晶晶.中国古钟文化传播论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6:3.

[2]庚华.钟铃文物探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2:26.

[3]杜迺松.先秦两汉青铜铸造工艺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5:60.

[4]汉·刘熙.施名疏证[M]商务印书馆,1936:204.

[5]汉·崔寔.政论注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7.

[6]唐·张说.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936.

基金项目:该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编号:苏教法规[2018]4号。

作者简介:王桃桂,苏州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苏州教育博物馆)教育科研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古钟
穆木天的诗
印象·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火柴记(外一首)
小雪释怀
钟声悠悠迎新年——探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古钟的多重教育功能
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