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S内提骨凿行山羊上颌窦内提升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9-03-28 06:44温红霞范亚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窦内窦底上颌

温红霞,范亚伟,2*

(1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通讯作者,E-mail:yaweifan1970@163.com)

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的患者越来越多的选择种植义齿修复缺失牙,由于上颌后牙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常有因牙槽嵴萎缩带来的骨高度不足的情况,给种植义齿修复带来困难。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上颌窦骨增量技术,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术和上颌窦外提升术[1]。上颌窦内提升术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通过控制窦膜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cresta approach with membrane control technique,C.M.C技术)是利用上颌窦内提升工具IBS内提骨凿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上颌窦内提升的技术。本研究探讨用IBS内提骨凿进行上颌窦内提升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样本

24只成年(大于12月龄)杂种山羊,处死24 h内对其头颅进行观察。山羊头颅牙列完整,上颌窦已发育完全,无局部和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病理性改变。

1.2 主要器材与仪器

IBS内提骨凿(韩国IBS公司),种植机(德国KaVo公司),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意大利Newtom公司)。动物实验常规手术器械,小型号的骨锯,牙周探针,医用骨锤。

1.3 实验分组

24只山羊头48个上颌窦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个上颌窦,三组分为上颌窦提升高度5 mm、上颌窦提升高度8 mm、上颌窦提升高度10 mm。

1.4 上颌窦内提升动物实验模型制作

分离山羊头颅后行CBCT扫描,通过CBCT分析山羊上颌窦形态及测量上颌窦骨板厚度发现,山羊上颌窦位于牙槽嵴顶上方及侧壁,突入腭骨,由前向后跨越上颌第二前磨牙至上颌第三磨牙。窦内有一前后向骨嵴将上颌窦底分割成两部分:侧腔和近中部。近中部位于上颌后牙的腭侧,侧腔位于上颌后牙的正上方和颊侧。骨锯将山羊头上下颌锯开,上颌沿正中锯开分为左右两侧,剥离上颌窦附近软组织及软骨,分离完整上颌窦腔,剥离山羊腭侧壁粘骨膜,可见山羊腭侧骨板厚度约2-3 mm,较山羊牙槽嵴平坦,且不需拔牙,易获得,选取上颌窦侧壁即上颌第一磨牙腭侧6-8 mm作为实验提升位点。

1.5 实验操作方法

在制作好的羊头实验模型上,先使用IBS定位钻于提升位点定位,使用IBS4.8钻头钻孔至距离上颌窦底2 mm处,IBS内提骨凿的刀刃与近中远侧的方向完全吻合,医用骨锤开始轻轻敲击,直至感觉有落空感时,观察上颌窦膜与骨面情况,牙周探针测量并记录此时IBS内提骨凿的刻度值,继续向上缓慢敲击,直至达到目标高度时,观察上颌窦膜是否伴有穿孔,若达到目标高度过程中已伴上颌窦膜穿孔,记录此时IBS内提骨凿的刻度值,计算穿孔时提升的高度,并记为1,若无穿孔,则默认为提升高度为目标高度,并记为0。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结果行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穿孔与未穿孔数,所得数据行两两组间卡方检验。取α=0.05,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BS内提骨凿行上颌窦内提升的安全性评价

三组提升到目标高度5 mm、8 mm、10 mm时分别有1,3,9个上颌窦膜穿孔,行两两组间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提升高度为5 mm与8 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提升高度为10 mm组与其余两组相比,穿孔率高,安全性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提升高度5mm、8mm、10mm组上颌窦提升高度安全性比较

Table1Comparisonofthesafetyofmaxillarysinuselevationbetweenliftingheightsof5mm,8mmand10mm

组别 n穿孔数未穿孔数穿孔率(%)提升高度5 mm组161156.25提升高度8 mm组1631318.75提升高度10 mm组169756.25∗

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

2.2 上颌窦内提升效果

IBS内提骨凿是一种良好的上颌窦内提升器械,运用IBS内提骨凿在山羊上颌窦近中部腭侧骨板处进行上颌窦内提升,直视下可见IBS内提骨凿能稳定形成上颌窦圆形骨块并固定该骨块来控制上颌窦膜的提升,较原上颌窦形成一均匀的明显的伞状膨隆效果(见图1,2)。

图1 山羊未处理的完整上颌窦Figure 1 The complete goat maxillary sinus cavity witch is original

图2 IBS内提骨凿行上颌窦内提升后上颌窦Figure 2 The goat maxillary sinus cavity witch is lifted by IBS internal osteotome

3 讨论

目前,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多数人选择种植修复,后牙区种植骨量的不足给种植带来困难。从1986年Tatum[2]提出并于上颌后牙骨量不足区进行上颌窦底开窗外提升术,使后牙区种植成为可能,由于手术创伤大,1994年Summers[3]提出了微创上颌窦底挤压提升术,通过Summers骨凿于种植窝向上颌窦底敲击,同时对周围骨质进行挤压,造成上颌窦底青枝骨折,将上颌窦底抬高,相较于上颌窦外提升技术,该手术创伤小,病人不适感轻。但该术式黏膜穿孔风险增大,且提升高度有限,当提升高度大于5 mm时应该慎重。一些新的上颌窦提升器械与方法正在运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比如董陈等[4]报道的Crestal Approach-Sinus Kit(CAS-KIT)上颌窦提升工具,李鹏程等[5]报道的盘钻(disk-up sinus reamer DSR),均利用器械本身的特点进行上上颌窦内提升,有学者[6]通过水压分离提升上颌窦底黏膜,通过超声骨刀进行上颌窦内提升,使用压电超声频率微震荡刀头和水压提升黏膜,均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性[7]。

关于动物实验模型,兔多用于研究上颌窦膜的特性[8]以及一些新生骨材料的成骨作用[9],犬目前多用beagle犬进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上颌窦膜实验[10],有学者[11]通过山羊动物实验来研究不同剥离器剥离提升上颌窦黏膜的效果及安全性,但关于经牙槽嵴顶进行上颌窦内提升的动物实验模型报道较少,戴烨扬等[12]通过对两种山羊上颌窦CBCT的分析测量认为,山羊上颌窦近中部位于上颌后牙的腭侧,不适合做上颌窦提升和种植。而侧腔位于上颌后牙的正上方及颊侧,该处适合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治疗,上颌第一磨牙区为最合适的种植位点。本实验主要研究直视下能否安全提升上颌窦黏膜并探讨提升黏膜的安全高度,不涉及种植体植入,上颌窦近中部腭侧骨板较平缓,厚度约2-3 mm,宽度均大于5 mm,提升高度距离大于10 mm不受限制,骨质偏硬,与人类上颌窦底壁骨板骨质相近,以山羊上颌窦侧壁即山羊上颌第一磨牙腭侧6-8 mm处位点作为实验提升位点可成功进行上颌窦内提升的体外实验。

IBS内提骨凿[13],原名为Magic Sinus Lifter(MSL),为韩国IBS implant公司专用于上颌窦内提升设计生产。通过IBS内提骨凿与其相配套使用的IBS4.8 mm骨钻控制窦膜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即C.M.C技术,有少量临床病例报道IBS内提骨凿可以安全提升上颌窦膜8-10 mm。本研究通过IBS内提骨凿在山羊羊头上颌窦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在提升高度小于5 mm的情况下,48个上颌窦未见有穿孔,均能安全提升上颌窦膜5 mm,仅仅有一例在上颌窦内提升高度为5 mm时窦膜穿孔,可见对于IBS内提骨凿提升山羊上颌窦黏膜5 mm具有可行性,安全性高。在提升高度为8 mm的过程中,16个上颌窦有3个穿孔,穿孔高度分别为6.5 mm,7 mm,7.5 mm。与提升5 mm组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28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就此次分析而言,5 mm安全性相对较高,只有1例穿孔,占比6.3%。IBS内提骨凿行上颌窦内提升高度为8 mm也可行,相比于提升高度5 mm,安全性降低。16个内提上颌窦中,提升高度为10 mm时,有9个上颌窦膜穿孔,且与提升5 mm,提升8 mm组对比研究分别行卡方检验发现,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升10 mm安全性明显下降。提升高度10 mm组中9个上颌窦穿孔的平均高度为8 mm,可见IBS内提骨凿提升8 mm内穿孔风险低,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IBS内提骨凿是一种良好的上颌窦内提升器械,可以安全提升山羊上颌窦膜5-8 mm,但运用其提升人类上颌窦膜的效果如何,仍需后期大量的研究及数据来证实。

猜你喜欢
窦内窦底上颌
单侧第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关系的研究
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增量策略的研究进展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与否的研究进展
上颌窦底黏膜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空间成骨中的作用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1例报道
CAS-KI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上颌窦内提升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