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及活化
——以福州明清会馆为例

2019-03-28 14:16王隽彦
福建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会馆福州历史

王隽彦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当前 ,国内的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普遍存在模式化、一同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理解被发掘的历史建筑对于城市特色系统的意义,在于文化自信上的缺失。如何做好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及活化,适应城市时代发展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尝试以福州明清会馆遗存的保护和活化为例, 探讨如何让城市历史建筑获得重生利用,延绵城市文脉,重塑城市文化自信。

1 历史建筑与城市文化关系分析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丰富的内容形态和多样的子系统。每一个文化子系统都具有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特性。城市文化作为子系统之一[3],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和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城市都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和独立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城市文化正逐渐积淀为一个城市自信、激情、活力、团结的重要源泉,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历史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一座城市情感记忆,承载着一座城市历史文脉,在城市文化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1.1 历史建筑体现了城市文化地域性特征

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即是对文化地域性的通俗描述。城市文化的地域化特征,主要在于每一座城市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历史建筑在这样特定的区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地域性特征。同时,城市文化地域性特征也体现在城市内部不同时代、不同功能区域、不同民族或移民聚居区等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这些多元化的历史建筑文化形态,在长期地相互交流与碰撞下和谐共处,逐步融合成了“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特征。

1.2 历史建筑担负着城市文化承传性责任

文化的积累和承传,是通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取得的知识、经验改变发展,后人不断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并世代相传,日新月异。随着时间发展,城市文化总量呈现出一种不断积累、增长、完善的趋势。这其中,文化的承传性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建筑是承传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延续并发展城市文化的责任,包括继承城市历史发展沿袭下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产活动、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不仅加强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读性,而且更加有利于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3 历史建筑见证了城市文化时代性变革

文化既是恒定稳固的,也是不断更新发展的。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该时代特色的综合反映,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4]。文化的变革取决于周围环境、生产力、人的观念意识的发展变化。该过程有时非常猛烈突然,有时又缓慢平和,有时评判文化的标准还可能相互转换,具有很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每一座城市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每一座古老而厚重的历史建筑,每一片悠久而沧桑的历史街区,都是该城市历史留下的岁月痕迹,寄托着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城市文化记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幻灭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包括不同历史阶段城市文化的变革。正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述:“城市是人们记忆的储存地,它储存着各种文化象征。这些记忆体现在建筑物上,揭示出以往各时期的种种记忆、梦和希望。”[5]这些历史建筑是研究城市以往历史变革的重要遗存,也是推动未来城市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参考。

2 福州明清会馆历史文化判析

2.1 福州明清会馆的历史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是福建乃至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因具有“东江流向应到海”之地利条件,福州一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商业贸易极为发达,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各地官绅和商帮为了在福州立足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纷纷建立会馆。据文字和口碑资料统计,福州明清时期最多有70余所。福建所辖各府县都在福州建有会馆。另有十余省份也在福州设立会馆。这些会馆主要是由客居在福州的官绅和商贾集资购地兴建的。最初会馆兴建目的在于寄托乡思、联络乡谊,后来随着会馆数量的发展壮大,其类型和功能不断衍扩。此外,部分地方会馆还会出现一城多馆的分布形态。作为封建社会晚期特殊的社会产物,这些罕见的、尚有遗存的会馆建筑,已成为福州极具特色的重要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对研究福州明清两代的政治形态、商贸活动、城市转型、建筑风格、社会审美演变等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2.2 福州明清会馆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评价

经实地调研统计,已有详细地址资料的福州明清会馆共计35所,现存22所,已拆除13所。其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所,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所,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3所,其余均列为历史风貌建筑。

目前,绝大多数的福州明清会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会馆建筑遗存保护面临总体保存较少且不完整,同时还存在城市建设性破坏的困境。一些会馆建筑被占用或是改建,保留下的建筑存在规模小、破坏严重、布局分散等特点,这些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与媒体的关注,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进行保护。如古田会馆已修缮完毕;闽清会馆整体异地搬迁;上下杭历史街区改造对许多会馆的修复工作初见成效。但仍形不成足够的空间规模和文化特色。在会馆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极少部分会馆被修复或重建后成为旅游景点、博物馆,然文化保护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空乏,甚是可惜。

2.3 福州明清会馆的破坏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普查发现造成福州明清会馆破坏的原因众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第一,自然灾害破坏严重。福州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域,气候潮湿多雨,每年5~10月期间受台风暴雨影响,闽江及内河时常洪涝成害,并常常伴有蚁灾。这些灾害对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会馆建筑危害极大,一些缺乏资金,或疏于管理的老建筑在漫长的岁月中就自然倒塌损坏。第二,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部分会馆建筑被分配为学校、工厂、居民住宅使用,建筑被拆改破坏严重。如永德会馆在建国后,先是被作为台江区草席厂厂房,1970年后又租给福州汽车改装厂使用。又如广东会馆在土地改革期间作为临江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室,原戏台被拆除改建为操场,现为仓山第二中心小学使用。会馆主殿内部许多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建筑装饰亦受到很大的破坏。第三,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如位于上杭路口的宁德会馆先后被改建为福州第八中学教职工宿舍以及福州自动补偿器厂厂房,在21世纪初八一七路中路城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被彻底拆除。总之,希望能从这些破坏原因中找到保护和改造这些明清会馆建筑,保存福州城市文脉的路径。

3 基于文化自信的福州明清会馆保护及活化

《周易·贲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从此理解“文化”是具有文治和教化的作用,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从而有效地点化、改造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行为。社会越进步发达,就越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承载文化的物质实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基于文化自信,通过挖掘福州明清会馆遗存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探寻会馆建筑当代活化利用的新思路就十分必要。

3.1 传承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提升能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者辩证统一[6]。因此,明晰对福州明清会馆建筑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明清时期,福州城市进入快速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五口通商之后,福州成为封建中国重要的开埠城市,城市兴盛,商业繁荣。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挑战,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时代性变革。福州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敢于用“开风气之先”的胆识吸收借鉴西方乃至世界各地先进文化,接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和生活习惯,包括教育、思想、翻译、实业、军事、建筑等众多领域。这一时期,福州人民的观念意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产物,福州明清会馆一方面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起到良好的弘扬地域文化、联络乡谊、树立敦信尚义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对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体现了福州城市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反映出社会文化变革对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精神追求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福州明清时期重要的社会管理力量,保证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可见,福州明清会馆独特文化价值与精神魅力是其他相似之物所不可替代的。对明清会馆建筑的保护,正是传承福州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3.2 建构保护框架,延绵城市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任福建省长时就为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7]。目前,福州明清会馆保护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被纳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框架体系中。但存在思想意识淡薄、开发形式单一、保护性破坏、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根据新修订的《中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从福州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建构全面合理的保护框架,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延长历史建筑寿命,延绵福州城市文脉,才是福州明清会馆保护和活化的有效途径。

(1)建构保护意识框架。从主观层面上看,福州明清会馆遗存保护起步较晚,因此要大力加强保护理论建设,更新文物保护观念,制定合理规范的保护措施和法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引入城市生态文化、有机更新[8]等先进的理论保护体系,真正做到提升保护意识,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避免因管理制度落后、经济利益优先、长官意志驱动等因素造成的会馆建筑保护不善、文物遗失、修缮缺乏原真性等乱象发生。

(2)建构保护开发框架。综观福州明清会馆存在的破坏严重、规模小、布局分散等现实问题,造成它们无法构成一个整体,难以形成文化特色。因此,从福州明清会馆功能类型、城市分布格局出发,建构整体保护开发框架是必要的。首先,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会馆建筑作为核心,在有关专家的监督指导下恢复建筑原貌和周边环境,并深入挖掘其功能特征和文化内涵,提高会馆建筑的可读性;其次,发掘各个会馆之间的街巷、水道等交通网络,保护延续明清历史地理环境下各地域会馆之间的行政、商业以及文化的往来联系;最后,把现存会馆建筑按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整体区块,整合其文化资源,最终形成点、线、面整体统一的文化形态和保护开发框架。

(3)建构系统保障框架。系统保障是保护福州明清会馆建筑,延绵城市文脉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可靠的资金保障。历史建筑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修缮与维护,不但需要固定的政府财政支持,也需要建立多渠道的社会公益资金投入,同时尽可能通过文化旅游以及衍生产品自主创收,助推其可持续发展;其次,有效的人力与制度保障。健全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设立福州明清会馆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市文物管理部门相关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各政府职能部门、有关学术专家、管理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做好会馆保护工作;再次,全面的社会保障。激发福州市民的主动性,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福州明清会馆的保护中,让市民体会到作为福州城市主人翁的自豪感,这也是激发文化自信的重点。

3.3 活用文化资产,创新活化方式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资源通过活化的方式,既可承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其中,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就是一种良性的文化资产活用,创新活化方式。福州明清会馆建筑作为一种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产,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要为新的功能提供适当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保持会馆建筑特征和文化精神,提供可靠的建筑环境[9],从而完善福州明清会馆旅游产业,充分挖掘会馆文化,进一步构建文化互动平台,促进福州明清会馆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视角,福州明清会馆遗存可以在以下创新活化方式上进行探讨:

(1)作为传承儒商精神和行业文化的教育基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混乱,各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屡见不鲜。这一时期的会馆在推进市场经济规范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道德建设和道德完善,涌现出一批以义为先,取利有道的商人,如双杭富商罗金城、“生顺”茅茶行的欧阳康、药业巨商卢诗如、“黄横盛”布行的黄瞻鳌、黄瞻鸿兄弟等[10]。会馆活化上可以以上述人物生平事迹、历史事件为线索,采用图片影相结合的形式,真实再现历史场景。同时,结合会馆中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忠、孝、仁、义”的雕刻作品,讲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从而起到弘扬“敦信尚义”的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作用。

(2)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情结是会馆萌生的原动力。会馆常年固定的传统祀神活动、逢年过节时举办的联谊酒宴,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拉近了客居他乡的同籍乡邻的情感。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同乡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象征。会馆活化突出文化寻根的重要性,可以方便观众了解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同时还可增强现代离开家乡客居福州的异乡人的乡土观念和自豪感。

(3)打造会馆旅游文化品牌。为同籍商人、学子提供临时住宿场所是会馆建筑最基本的功能,它可以让身居异乡的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会馆活化可以参考各地域建筑风格、居住习惯、饮食特色,打造不同地域风格的民俗旅馆、餐饮酒店、生活体验馆等,并由福州明清会馆保护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打造福州明清会馆旅游文化品牌,促进会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会馆福州历史
一岩九饮会馆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新历史
镇远·两湖会馆
历史上的6月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