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气体变化”实验的创新与实践

2019-03-28 01:24宋静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实验自制教具

宋静

[摘   要]农村学校因条件限制导致许多生物实验无法开展,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教具,创新完成各类实验和探究。“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气体变化”的实验是《能量的释放和利用》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不易操作,对此,教师尝试指导学生利用饮料瓶和身边的材料自制教具,分组探究,完成实验创新。创新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效果显著。

[关键词]自制教具;创新实验;呼吸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2-0079-02

一、背景

“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气体变化”的实验是苏科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能量的释放及其原理。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人体和植物呼吸”部分章节的学习,学生大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不直观的生命过程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而且学生对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容易混淆。甚至有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植物呼吸吸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是氧气”,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其实,植物呼吸过程消耗的是氧气,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若能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清晰地看到实验产生的现象,直观地体验植物呼吸作用中气体的变化,将有利于他们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内涵。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在学校现有条件下不易完成。对此,笔者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教具,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效果非常好。

二、实践案例

实验创新案例: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气体的变化。实验创新的亮点是自制饮料瓶作为实验容器。首先,用电烙铁或剪刀在饮料瓶的肩部打一个小孔,安装一个自行车气门,固定后连接上一段30厘米的橡胶管。实验时用尾夹夹住橡胶管尾端,这样封闭性好,易操作。其次,使用同一组器材进行两组实验,不仅操作简便,节省时间,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呼吸作用。实验中选材的创新:教材为防止植物光合作用采用了遮光的办法。对此,笔者引导学生选取植物没有叶绿体的器官(如萌发的种子等),不需要遮光,在透明可见的情况下做实验,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

1.第一组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1)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如图1-1,教材实验选用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将其装入透明塑料袋暗处理一昼夜。首先,该实验选用只有叶子的植物,有局限性,应全面考虑植物的其他器官。其次, 实验中暗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容易失误,在课内不能完成。

(2)改进办法

①用黑色塑料袋或贴遮光纸的可乐瓶代替白色塑料袋,遮光效果更加理想。

②选取植物没有叶绿体的器官(如果实、种子等)代替菠菜叶进行实验,不需要遮光处理。

(3)创新后的实验(如图1-2)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自制饮料瓶,橡胶管,尾夹,试管,澄清石灰水,煮熟的豆芽,萌发的豆芽,菠菜,芹菜,辣椒,胡萝卜,等等。

实验步骤:

①取编号为A、B、C的3个自制的饮料瓶,在A瓶中不放任何材料,B瓶中装入煮熟的豆芽,C瓶中装入等量萌发的豆芽,盖上瓶盖,并用尾夹夹紧橡胶管。

②将3个瓶子放置到温暖处,4~6小时后取出。

③把3个瓶中的气体轻轻挤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同时一名同学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D试管吹气,观察和记录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A、B试管中的石灰水无变化,C、D 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实验中,空气和死亡的植物不能产生二氧化碳。植物(活细胞)和人体一样具有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创新的意义:实验中大量塑料袋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而自制饮料瓶则可以重复使用。用自制饮料瓶代替教材的塑料袋,不仅做到了废物利用,还避免了由于塑料袋质量问题和袋口扎得不紧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同时,在实验中增加了人体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对照组,证明植物和人体一样具有呼吸作用,纠正了学生认为“植物呼吸作用与人体呼吸作用不同”的错误观念。

2.第二组实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1)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如图2-1,教材实验使用两个广口瓶,分别装入沸水处理过的菠菜和新鲜的菠菜作为对照。首先,购买广口瓶的成本高,在农村学校很难找到充足的数量用于学生分组实验。其次,广口瓶体积小,放入的菠菜少,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少,常常不能使蜡烛熄灭。学生在遮光环节稍有失误就更难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了。

(2)创新后的实验(如图2-2)

实验原理:氧气可以助燃。

实验材料:自制饮料瓶,橡胶管,尾夹,燃烧匙,蜡烛,煮熟的豆芽,萌发的豆芽,菠菜,芹菜,辣椒,胡萝卜,等等。

实验步骤:

①仍然使用第一组实验后的自制饮料瓶和材料。

②分别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到3个瓶子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A、B瓶中的火苗继续燃烧,C瓶中火焰明显变小或熄灭。

实验结论:植物(活细胞)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创新的意义:教材选用的广口瓶容积小,现象不明显,而饮料瓶容积大可以放入较多的豆芽等植物呼吸作用旺盛的材料,暗处理时间4~6小时即可。如果使用1.5 L可乐瓶,放在温暖处,2小时就能有理想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验中,学生选材时能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着手,六大器官一个不少,更有说服力。甚至产生了很多的奇思妙想,如把瓶子的侧壁切開,放入体积较大的丝瓜、胡萝卜等,再用宽胶带粘住,材料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要学”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学生积极寻找实验材料,热烈商讨实验方案,千方百计创新与改进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分组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气体变化”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并对实验从器材到原理再到设计进行创新,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概念。用多种对照组、多种实验反复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中气体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需要反复进行验证。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农村学校因条件限制导致许多生物实验无法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制教具,创新完成各类实验和探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创新实验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盘活小学体育教学
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