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脑中有太阳,他的心中有风暴——德拉克洛瓦在纽约

2019-03-29 09:36谢琛
中国收藏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拉法国艺术

谢琛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这个名字在艺术史上被赋予了许多响亮的标签,从浪漫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到早期印象派先驱。即使对艺术史最不了解的人,也在英国酷玩乐队(Coldplay)的Viva La Vida专辑封面或历史课本上法国七月革命这一章节见过他的代表作之一——《自由引导人民》。

自2013年底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卢浮宫就开始联合策划德拉克洛瓦的大型回顾展。2018年是其诞辰220周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带来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在北美地区的首次大型回顾展。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欧仁·德拉克洛瓦的人生和他的艺术一样,隐晦而又富有激情,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思。在他的作品中,暴力、性和殖民主义时期男性视角对异域的凝视都是搅动人心的意向,对动态极富张力的描绘和鲜活大胆的用色是享以观者的视觉盛宴。评论家Theophile Silvestre如是赞扬他道:“一位特立独行的画家,他的脑中有太阳,他的心中有风暴。在四十年的光阴里,他那恢宏、让人心生敬畏的,却又无限温柔的笔触划过之处,从圣人到战士,从战士到爱人,从爱人到老虎,从老虎到花朵,撩拨了,人类情感的每一根弦。”

此次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卢浮官聯合举办的德拉克洛瓦回顾展,在北美范围内尚属首次。虽然德拉克洛瓦的名字和代表作品早已家喻户晓,但其艺术成就却常常被误解和片面化。这次展览着力于深度解读和全面回顾这位浪漫主义代表画家的艺术生涯。

回顾展挑选出的150幅作品,是专家团队对超过100件印刷品、800幅油画作品和8000幅素描作品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筛选的成果展示。展览达到了线性铺陈和主题研究的平衡。它以时间顺序为主轴,通过三个篇章和12个展区的专题设计,归纳了德拉克洛瓦人生篇章的展开和艺术风格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解答了这位大师的创造力源泉所在,以及他为何能在风云诡谲的19世纪早期的绘画艺术中一骑绝尘,在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远大前程

同很多生前落魄、去世后声名斐然的艺术家不同,德拉克洛瓦不仅在去世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被艺术史家称颂,还在生前就艺名颇盛,成就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德拉克洛瓦1798年出生于巴黎附近的圣莫里斯,他的父亲是一位政治家,曾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担任外交大臣,母亲来自于一个知名的手工业者家庭。虽然原生家庭环境优渥,但是父母纷纷离世,在16岁那年他就变成了一个穷困的孤儿,现实的逆境激发着他挣脱命运束缚的野心。德拉克洛瓦从不掩饰自己对名利的渴望,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荣誉对我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词,它能为我带来真正的快乐。”

从初踏艺坛起,这位野心勃勃的少年,就开始汲汲经营自己的艺术生涯,积极寻求外界的关注。起源于15世纪的沙龙,在19世纪的法国已经成为上层社会文化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引领着当时的时代风潮。德拉克洛瓦视其为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1822年,24岁的德拉克洛瓦不顾老师纳西斯·盖兰的反对,展出了他的第一幅沙龙作品《但丁之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自此获得成功。这幅作品取材于但丁《神曲》中的一个篇章,描绘了但丁由意大利诗人维吉尔引导乘船在地狱游览的场景。其中奔放的笔触,米开朗琪罗式的姿态,夸张的人物肌肉,恐怖的情境营造,无一不大声宣告着对当时强调精确细致的学院派窠臼的反叛。此后,德拉克洛瓦每年都会精心挑选作品送展沙龙,自己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了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

德拉克洛瓦人生的另一次重要转折发生在1830年。这一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当时的法国民众以暴力斗争的方式推翻了查理十世的统治,最终由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继承王位。同年秋天,德拉克洛瓦创作了他最富盛名的代表法兰西精神的《自由引导人民》。虽然这件声名大噪的作品曾一度被官方禁展,但德拉克洛瓦本人却日益受到执政者的青睐,从1833年后,他接下许多让其竞争对手分外眼红的、由政府委任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在波旁宫众议院、波旁宫图书馆以及卢浮宫等重要建筑中都有其绘制的壁画传世。这位久负盛名的被誉为法国骄傲的艺术家,在死后与过去200年中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其他名人一起,被埋葬于巴黎郊区外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受世人膜拜。

暴力美学

德拉克洛瓦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历经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以及其后路易·菲利普王朝的覆灭。但在他的作品里,除了反映七月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却罕见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出现。他自诩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以一种超越现实的视角,从莎士比亚、拜伦、沃尔特·司各特等人的作品和历史传记中去寻找绘画灵感。历史题材作品中战争场景的描绘是极有挑战难度的一个主题。早在德拉克洛瓦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曾创造一系列军事奇迹的拿破仑统治就赋予了战争主题画作以极高的声誉。两位德拉克洛瓦极为敬重的前辈heodore Gericault和AntoineJean Gros已经试图去驾驭这类题材中对英雄主义的赞扬和战争的恐怖。而德拉克洛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了自己的暴力美学语言,将这类题材的表现力和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峰。

高更曾评论道:“在德拉克洛瓦作品中出现的手臂和肩膀总是以不符合理性标准的、无意义的方式扭曲着,但却能将激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在他作品里夸张的视觉语言的目的不是夸张这种效果本身,而是一种向观者强调自然属性和作品精神硬核的工具手段。1828年在沙龙展出的,曾引起评论家和官方的巨大争议的作品《萨丹那帕露斯之死》也是这次展览的重头戏。这幅作品取材于拜伦的戏剧《萨丹那帕露斯》,描绘了亚述王国最后一位国王在被围困之时,从容命侍从处死自己的妻妾和爱马,最后焚毁宫殿的故事。离心式的构图给人视觉上造成了不安全感,画中的亚述王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而画面前景中的女性和马匹以扭曲的姿势被残酷地虐杀,后景中的女性因不堪被奴隶杀死受辱选择自缢身亡,夸张的人物形体,强烈的色块对比反映出画中人物激烈的情感碰撞。

凝视异域

在法国进攻阿尔及利亚之时,德拉克洛瓦成为国王派遣的谈判团队中的一员前往摩洛哥。彼时作为一位业已成名的画家,他并未受限于自己已获得认可的创作模式和题材,而是在摩洛哥之旅中积极寻找新的灵感。这次异域旅行中汲取的养分,在他此后的艺术生涯中反复得到体现。

在19世纪早期的法国,人们对摩洛哥知之甚少,这次旅行中的一切对德拉克洛瓦来说都是新鲜和令人振奋的。这之于他的意义,与其说是场空间概念的旅行,不如说是一场时间旅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摩洛哥就是活着的罗马”,“希腊人和罗马人就在我的门外”。带回法国的绘满草图和笔记的日记本助力为他艺术成就的桂冠上加上了两枚新的宝石,其一是提供了新的视角去刻画古典篇章,二是他所理解的正在北非上演的“永恒”神圣化了其作品中对当代日常生活片段的描绘。其中第二点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画家的创作。

德拉克洛瓦从摩洛哥回到法国后,创作了一系列的异域题材的作品,其中最赋盛名的是现藏于卢浮宫的《阿尔及利亚女人》,该作目前也在纽约展出。这幅作品描绘了阿尔及利亚的闺房场景,四名女子坐在瑰丽装饰的室内。女人的衣着、珠宝和瓷砖、窗帘等室内装饰的细节都得到了细致刻画。不同于以往的如《大宫女》之类的被色情化处理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件作品中的女性都被塑造得相对端庄和克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作品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里面女性松散的衣服、倦怠的姿势、放置于地上的水烟管等意象,依然反映出从欧洲男性视角出发的对东方的解读和想像。

从艺术史角度来讲,德拉克洛瓦是宏大风格的最后一位画家,同时也是现代主义的先驱。要解读他的艺术成就,仅仅对其自身的艺术创作进行考量是不够的,还要看到他的风格通过启迪和继承的方式对印象派等现当代主义大师们的深远影响,如同塞尚所说:“你可以在德拉克洛瓦身上看到我们所有人的源头。”

猜你喜欢
德拉法国艺术
莫奈《睡莲》[法国]
叙政府军收复德拉市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爆笑街头艺术
索菲的选择
生命就是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