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问题研究

2019-03-29 09:53邱汉明
当代农村财经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漠化产业扶贫生态修复

邱汉明

摘要:受岩溶地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广西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增多,石漠化程度逐年加深。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石漠化情况和片区农户的生活状况,研究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石漠化连片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进行治理和优化,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现状。虽然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寻找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两者间的平衡点,实现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是推动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工程顺利进行的突破口。

关键词:石漠化;产业扶贫;生态修复

石漠化是由于受到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等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呈现出一种土地退化以及基岩大面积裸露较为极端的自然表现形式。石漠化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较为湿润的地区。我国石漠化地区主要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辐射圈的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涉及455个县约2.2亿人,包括5000万贫困人口,共107.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其中,广西西北部是受岩溶地貌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且是土地石漠化的重灾区,也是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土地石漠化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 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规划》)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改善受石漠化影响的连片特困地区生产生活問题。截至2015年,基本完成《规划大纲》计划内容,累计投入1300亿元,石漠化治理面积共计7万平方公里;《建设规划》在《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了生态修复、产业扶贫项目、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方式,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科学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加快了产业扶贫步伐。

一、广西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现状

(一)土地现状

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石漠化土地主要以中轻度石漠化为主,占总面积比重为79.1%,重度石漠化占18.2%,极重度石漠化占2.7%。滇桂黔三省(区)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1.6%,由于分布广、面积大等特点,因此被称为滇桂黔石漠化连片地区。就各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情况来看(见图1),广西石漠化面积为192.6万公顷,位居我国石漠化面积第三。贵州、云南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02.4万公顷和284万公顷,分别位居我国受石漠化土地影响省份的前两位。在西南岩溶地区中,广西岩溶地貌出露面积最大,占全区面积60%,因此治理难度较大。广西区内受石漠化影响的地方有白色、河池、崇左、柳州、南宁、桂林和来宾7个市共计29个县,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占区内面积三成以上,受石漠化土地影响面积近50%,受水土流失影响,地区植被稀少,基岩裸露,地表水源匮乏。

(二)贫困现状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且基数大。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单位人口密度已超生产力水平下合理人口容量。石漠化发生地区与贫困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地处岩溶地貌地区,当地受腐蚀性雨水和流水的侵蚀,地表土壤非常贫瘠,大面积石漠化的土地无法集中种植经济作物。由于当地农民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只能通过在地表不多的可利用土地上进行耕种,产量和经济收益并不乐观。岩溶地区主要居住有壮、苗、瑶、布依、毛南等46个民族,地区总人口达2.22亿人,少数民族4537万人,其中广西地区受影响人口104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53万人。据2015年统计资料,滇桂黔三省(区)石漠化连片地区贫困人口为398万人,其中广西贫困人口24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61.6%,贫困发生率为26.7%。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加之当地生态极其脆弱,已经脱贫的农民容易出现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重新返贫的情况。

(三)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广西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政府一般性财政收入较少,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导致广西石漠化片区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弱,甚至出现供给缺口。2010年,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人均支出仅为1098元。东西两地的公共服务供给出现非均等化的现象,加之受石漠化的影响,加剧了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脱贫攻坚的难度。截至2010年,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已修建沥青(水泥)道路村落占比仅34.4%,安全饮水问题解决人口比率仅62.1%,九年义务教育实现率为79.9%,高中阶段入学率仅67.1%。广西片区由于石山分布广且多数陡峭,片区道路通达率低,路网密度仅为区内平均值的84%。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住房条件也不乐观,公共服务供给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

二、广西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经济发展整体平稳增长

自国家颁布《规划大纲》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有效开展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建设,产业扶贫结合生态修复是目前解决当地贫困现状最直接、最有效的措举之一。2011—2014年《规划大纲》指导建设期间,广西经济快速且平稳发展,广西片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年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1720.8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5672.89亿元,增幅为33.7%(见图2)。2014年,广西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413亿元,占比15.4%,GDP全国排名第十位,与往年相比整体平稳发展;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7325亿元,占比46.74%,GDP全国排名第十八位,排名不断靠前,产值有较大进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5934亿元,占比37.86%,GDP全国排名第十九位,总体平稳。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总体态势向好发展。

(二)产业项目不断丰富优化

中央高度重视广西石漠化连片地区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地方积极配合治理,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改良和移出加剧石漠化的相关产业,引入生态友好型产业建设,努力将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积极发展以种植甘蔗作物为主的制糖及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产业,利用当地特点发展适宜当地气候的农业产品,如火龙果、芒果、葡萄、木薯、马铃薯、蘑菇、橡胶、桑蚕、畜牧以及茶叶等农业扶贫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试点效果显著。在工业上,可持续性地开采矿产资源,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在开采过程中尽量减少生态破坏,防止土地退化及生态失衡。在第三产业上,当地政府利用石漠化地區独特的岩溶地貌,不断调整和优化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路径,借助岩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种植火龙果、金银花等作物打造农家乐,发展具有特色的畜牧业、林业以及旅游产业,加快当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农户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石漠化治理,广西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地方政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规划大纲》指导石漠化治理期间,政府及社会累计投资共计1.15万亿元,解决约1200万人饮水问题,实现100%通电到户,完成79.5%的建制村道路建设,共计完成1.04万个扶贫项目。截至2015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16万人减少到398万人,成功脱贫418万人。2011—2015年期间,片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31.5%下降至2015年的15.1%。

(四)石漠化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在《规划大纲》指导下,广西多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共同治理,通过以治水为主线,积极采取改良本地土壤、林草种植、坡改梯以及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控制土地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进一步退化。2011年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表中8项土地治理项目、共计7.52万公顷,水利工程项目完成3项渠道建设、共计24.38万米,提水站与拦沙坝共57座,其中多个治理工程项目超计划完成(见表1)。2005—201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从1296万公顷降至为920万公顷,降幅达到29.1%,年均降幅接近3%。

在石漠化程度层面(见图3),截至2011年,我国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与2005年相比较增长为75.2万公顷,增长幅度为21.1%。同期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3万公顷和75.7万公顷,降幅分别为12.3%和25.8%。极重度石漠化期间为41.3%,降幅明显。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2.5万公顷,中、重和极重度石漠化程度向轻度石漠化程度转变。就各省情况来看(见表2),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变化最大且变动非常显著,石漠化面积减少了452855.5公顷,变动率为19.03%;广东石漠化土地变动率最大,石漠化面积减少17553.8公顷,变动率为21.57%。由此可见,作为滇桂黔石漠化连片地区的广西,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成效较为显著。

三、石漠化地区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石漠化片区自然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

我国积极推进石漠化连片地区综合整治工程,片区生态环境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就目前石漠化片区整体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土地石漠化程度依旧恶劣,综合治理难度仍然较大。石漠化连片地区广西片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880-1991毫米之间,是我国年平均降雨量的两倍,降雨非常集中且一半集中在夏季,全年空气湿度大。广西有珠江等分支流域穿过,岩溶地区平均入渗系数为0.5,碳酸盐类岩石常年受雨水溶蚀、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坍陷等机械侵蚀,加之岩溶土壤缺少过渡层,岩土软硬不同,土壤附着力小,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的自然形态。同时,碳酸盐类岩抗风腐蚀能力较强,风化过程缓慢。广西地貌形态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片区坡面坡度普遍高于16°,伴随水土大量流失以及地表水严重渗透,导致干旱内涝交替频繁,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恢复率和土地复垦率很低。

(二)贫困农户和企业生产方式加重地区石漠化

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由于意识淡薄、生存刚需以及利益驱使等因素,存在边破坏边治理的情况,贫困发生率较高。在个体生产生活方面,贫困农户由于没有成片的土地耕种作物和足够充裕的植被放牧,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保障,政府产业扶贫辐射面积有限,迫于生存的贫困农户只能选择在已经贫瘠且基岩裸露的土地耕作和放牧。在能源方面,农户由于少煤缺电只能以燃烧木材为主,樵采便成了当地农户重要的能源来源。这种掠夺式利用贫瘠土地的方式,人为加快了土地石漠化的速度。在企业生产方面,部分企业由于受利益驱使,在开采矿石或其他生产作业过程中,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往往存在过度开采、过度砍伐和不按标准处理待排放的有害工业垃圾等加重生态恶化的行为。

据统计,石漠化土地中因人为因素形成的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70%,是当前石漠化现状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樵采占比31.4%,过度放牧和不合理耕作两者总和占比29.4%,过度开采矿石和过度砍伐两者总和占比24.1%。

(三)产业扶贫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扶贫主体单一

在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广西片区精准扶贫中,当地政府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由于财政资金划拨有限,政府无力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实现足够的工程建设与基础设施铺设。在基础设施铺设方面,产业扶贫工程项目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道路桥梁建设滞后,阻碍产业扶贫的推进,道路互通率低,受雨水天气影响大,已修建的道路标准低,车辆通行困难。水利灌溉及蓄水设施建设不足,地表渗透系数大,使得当地出现工程性缺水,无法满足集中灌溉、工业需水甚至日常生活用水。受到石漠化地区岩溶地貌影响,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总耕地面积的33.9%。在产业建设方面,广西石漠化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上级划拨专项资金有限,无法按照预定方案实施建设,无法体现产业扶贫建设的预期效果,从而加大了扶贫攻坚的难度。同时,产业扶贫主体较为单一,缺少技术支持,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扶贫主体多由政府一方扮演,单一的扶贫主体对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有消极影响。由于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等社会团体参与较少,产业建设过程中缺少外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充,这使产业建设进度缓慢。

(四)石漠化片区产业受自然环境限制缺乏多样性

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广西片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阻碍,产业经济建设无法简单移植东部地区成功案例。广西西北部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如水资源匮乏、基岩裸露和土壤贫瘠等,较多经济作物不能适应当地条件,无法种植或是加重生态破坏。地表基岩裸露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当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也具有较大难度。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政府在石漠化片区能够提供的产业项目以及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项目多以农业种植为主,石漠化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少,缺乏种植生產多元化的农产品条件,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石漠化片区整体治理规划进程。

四、石漠化地区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对策

(一)加大石漠化片区扶持力度,争取以社会资本拉动产业扶贫

政府在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中,需加大片区扶持力度,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保证资金充裕,以如期完成产业扶贫项目,防止因资金断裂出现治理工程有始无终、最终劳民伤财的情况。同时,政府需积极争取民间、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的资金融入,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充分发挥广西临近东盟的地理优势,拉动国内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共同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构建“政府带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让产业扶贫项目与市场接轨,通过与市场竞争不断提升当地产业项目利润,以带动石漠化广西片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构建产学研联合攻关耦合模式,推动产业扶贫项目最优化建设

政府要积极构建集一线生产、科学研究及学术研究为一体的联合攻关耦合模式(见图4),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生态破坏最小化。通过对产业链改进、产品择优、产品改良、适应性调整以及管理优化等方式,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的局面。在一线生产中,应组建合作社作为农户和企业的中间组织,承担科学与学术研究方的接受与反馈组织,同时作为中间人维护农户的权益、简化企业采购流程,为农户和企业搭建平等沟通桥梁。优化后的产业建设,能提高企业与个体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加快石漠化片区生态修复,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多样化选择

政府需加快区内石漠化生态治理,减缓土地退化,通过退耕还林、兴建水利灌溉和蓄水设施,减少因工程性缺水带来的产业多样化限制。实现产业多样化需要将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被动的环境治理模式,使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融为一体。通过“产业改善生态,生态回馈产业”的良性循环,为石漠化综合治理产业扶贫项目多样化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将成功的产业扶贫成果影响辐射到云南和贵州两地,以带动整个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

(四)加强农户及企业生态教育,降低片区边治理边破坏发生率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土地石漠化程度逐渐向好发展,但不乏有个体农户和企业存在政府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为减少这一现象发生,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发展,修建乡镇学校和职业学校,为农户和农户子女给予相应的教育保障。同时,对个体农户及相关企业进行生态教育和知识普及,通过发放知识读本或组织宣讲人员下乡进行宣传,提高个体和企业在生产中的环保意识。要督促农业、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种植、企业标准化排放、旅游业合理开发等内容的监管力度,对滥开乱采、不符合排放标准或故意违法犯罪的个人、企业和团体给予警告或加重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加大片区产业扶贫覆盖面,切实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现状

要不断扩大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的覆盖面,将产业经济效益惠及更多的当地农户,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和科学的指导,借助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农户与企业融合,实现产销有机结合,切实提高石漠化片区农户的收入,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多样化产业,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领域穿插式立体覆盖。通过产业集聚降低产业风险,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农产品销售网络化,以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辐射面积,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合作共赢,实现网状覆盖,为片区农户提供增收渠道,提升贫困农户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广西石漠化片区现代化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松,岳跃民,王克林.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与对策[J/OL].中国岩溶,2018

[2]刘东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6.

[3]卓骁峰.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问题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6.

[4]韩斌.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初析——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J].学术探索,2015.

[5]孔威. 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

[6]吴定伟. 广西石漠化地区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状况探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6.

[7]曾晓赢.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方政府合作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苏维词.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J].贵州科学,2012.

猜你喜欢
石漠化产业扶贫生态修复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