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书生情缘

2019-03-29 10:17李丹丹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方平科举制度蒲松龄

李丹丹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展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妖狐鬼怪,有文人雅士……哀怨笔触之下的是一个个凄婉悠长的故事,491篇故事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涉及到书生这一形象,表现了《聊斋志异》浓浓的书生情结,在他们当中有用情至深的人,有勇敢无畏反抗黑暗现实的人,有求仕出世犹豫不决的人,有贪图钱财背叛爱情的人……人物的鲜活塑造表达了作者的“孤愤”之情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之情,篇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社会现实以及科举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在现在看来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

正文:

蒲松龄生活的年代正是科举制度最为严苛的时代,身为万千知识分子中的蒲松龄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半生为此努力却致死也未取得功名,此后蒲松龄的官场之路被著书、写诗所替代,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中“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斋,“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小说多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是内容却深深的扎根在现实土壤,书篇大多以书生为主人公。蒲松龄在篇目创作之中穿插着酸甜苦辣,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体现的是他对纯洁美好的追求,但是现实的打击让他一败涂地。正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的那样“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从“孤愤”中我们得知这部书是一部抒发内心情感的书籍,看似是神仙鬼怪的著作在我们细细品味中乃是一部抒发孤寂的悲情作品。

全书共有491篇,其中主人公涉及到书生的有300多篇,有的虽位至高官却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有的虽科举落败却仍保留着内心的善良,不同书生的生活经历体现了蒲松龄心中浓浓的书生情结,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刻画来给后人展现一个活灵活现的社会官场现状。

我们探究《聊斋志异》中书生时对于“书生”一词含义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辞海》中对于书生的定义是:儒生、读书人;《词源》中书生的定义是:读书人,多指儒生。由此可见,两者对于“书生”的解释几乎一样,他们一般尊崇八股文,讲究社会封建礼教,当时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收入颇低,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拥有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因此他们迫切要求考取功名,这代表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独立,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崇高,但当时残酷的官场给了万千书生沉重的打击,蒲松龄等读书人穷尽一生看不到人生的出路,而《聊斋志异》中他自己创作的各色书生经历给了他寒冷孤寂生活中的慰藉,比如《席方平》中的书生席方平自身经历可以说是蒲松龄在黑暗王国中的一丝光明,坎坷的人生经历虽然痛苦不堪但是最终正义得到了伸张,面对阴间和阳间的贪污受贿官员席方平愤争正义和公平,靠着自己的信念演绎了四幕“民告官”的壮烈正剧:第一幕:告狱吏;第二幕:告城隍;第三幕:告郡司和城隍;第四幕:告冥王。故事中的情節惊心动魄,奇思妙想渗透其中,笔触之间勾勒出敢于同黑暗斗争到底的“奇书生”,这种突破当时社会秩序的大胆行为是对现实的强有力控诉,无论是给作者还是当时的世人都以强大的启示,可以说这篇文章是蒲松龄最具有书生情结的作品,善良的书生父子在丑恶的生活中并没丧失自己内心的正义,敢于反抗,勇于斗争,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好品质,以丑衬美来突出美的这种书写让愿望有种真实感,这种善良纯洁的人性光辉在一介书生身上体现出来更增强了蒲松龄内心的期待,自我不敢为而他人勇为精神也是一种内心的寄托。

在《聊斋志异》中不仅有席方平这种善良坚强,敢于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书生孝子,还有为爱化鸟敢于突破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痴情书生,这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比如《阿宝》中的书生孙子楚,开头对他形象和动作的描写就奠定了他“性痴”的特点,之后由性痴转为对阿宝的情痴,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是封建社会很多青年儿女所向往的,小说断指、离魂、化鸟三个情节最终使得痴情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古人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孙子楚哪里是真的痴呢?

《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有善良淳朴,用情至深的,当然还有一系列丑恶面貌的人,这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黑暗和伪书生的一种讽刺和控告,比如迂腐痴呆,害怕吃苦又异想天开的王生,依仗财势逍遥法外的南子复……《丑狐》里面的穆生是一个私心膨胀和金钱结婚的丑恶人物,家里清贫,少孤,冬无棉絮,一开始时候为了元宝和丑狐在一起,在他将财产搜刮完了之后便心生歹毒,丑狐在一气之下逼穆生将元宝全部交出来,之后的穆生又回到原来一贫如洗的生活,穆生拜倒在金元宝之下,出卖了自己的内心,变成一个负心汉。

我们虽说蒲松龄厌恶尘世贪污和黑暗,但是他内心仍旧在求仕和出世中挣扎,《贾奉雉》中创造了一个在出、处、仙、凡间徘徊挣扎的形象,描绘出科举取士制度下正直书生无路可走的痛苦,这为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才气出众但是却名落孙山,当锦绣文章变成了狗屁不通的文字时候,其实读书人对于科举信心已经减弱,求仕愿望和心灵安宁的矛盾让贾奉雉深感矛盾,他果断忘记尘世纷争而去,但是内心仍然忘不了夫妻情缘,再度入世的他面对现实无所适从,心中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再一次萌发出来,终于和这个社会彻底断绝。

科举制度在多个时代生生不息,它的出现本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相对合理的制度,但是这座古老的建筑在经历千年的风吹雨打后已破败不堪,金钱、名誉、权利交易愈演愈烈到蒲松龄的时代已经难以承重,20岁到60岁的煎熬,他在迷茫、失望和希冀中挣扎,但现实并没有看到他的坚韧,书中读书人有些亦像他一般生生世世为了功名利禄奔劳,作者采用了夸张怪诞的手法写他们的名利思想,读书人在今生得不到功名,在阴间继续为它奋斗,这种生生不息,宛如愚公移山的事情在书中不免让我们感到可笑,比如《于去恶》中的三个考生参加阳世、阴世考试,表现了现实科举考试的夸张变形,书中的人神官官相护,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越俎代庖,读书人的功名之求前仆后继,周而复始。

书中书生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他们都承载了蒲松龄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思想情感,书生情结贯穿整部书,表现对几千年来摇摇欲坠科举制度的不满,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控诉,总之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腐朽现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中华书局出版。

[2]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作家出版社。

[3]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方平科举制度蒲松龄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改姓
蒲松龄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春雪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
蒲松龄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