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城邦中的两种美德观

2019-03-30 09:45秦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柏拉图

秦欢

内容摘要:“美德”是柏拉图思想著述的核心议题。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家中存在一般民众的美德和哲人的美德。在他看来,哲人的美德是有关善恶知识的美德,是经过审慎的美德;在理想城邦中,必须同时具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才能获得。而对于大众的美德,柏拉图认为它是基于真意见但缺乏稳定性的美德,这种节制、服从的美德使得理想城邦的公民各安其位。柏拉图的两种美德观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增添了可能性。

关键词:柏拉图 大众的美德 哲人的美德

有关柏拉图对话及其美德思想的研究,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普遍认为柏拉图主张“美德即知识”。另一类认为柏拉图的“美德即知识”背后存在着两种美德——哲人的美德和大众的美德。这些人有阿尔法拉比、F.M.康福德、A.E.泰勒等,其中以列奥·施特劳斯在《苏格拉底问题》中提出的观点最为彻底。因此,本文内容立足于列奥·施特劳斯等人解读的柏拉图,重点探析柏拉图政治哲学下的美德思想。

柏拉图理想城邦中的美德观

一般认为,柏拉图特别强调哲人的美德在理想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批判传统的大众的美德。事实上,柏拉图在理想国家中强调“美德即知识”中的哲人美德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城邦大众基于真意见的美德(也称民众美德1)在城邦中的奠基性地位。在柏拉图看来,哲人的美德和大众的美德2在理想国家的实际职能,决定两者必须共存而不失偏颇。

一.哲人的美德

哲人的美德是整全的美德,包含大众具有的所有美德,由各种具体美德结合升级而来。根据柏拉图的观点,“知识是整体美德的特征。每一美德能够与其他美德相互区别,但所有的具体美德都是同一事物(知识)的部分。”3换句话说,整体、全面的美德才是知识。哲人的美德只有在各种具体美德实现其特有功能时,才能得以实现。

(一)哲人的美德即有条件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是以一定条件作为前提。首先,哲人美德是经过审慎的知识。柏拉图在《美诺篇》通过系统探讨“审慎”与美德、“审慎”与知识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德是经过审慎的知识。在柏拉图看来,事物对个体的利害取决于能否被恰当地使用,事物要想得到“正确使用”需要审慎提供“正确引导”。审慎被看作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一种美德品质必须同时附带着审慎才可称为美德,否则它可能变成恶行。其二,哲人美德是关于善恶的知识。《卡尔米德篇》提到,“只有一种知识使人行为正确和幸福,这就是关于好坏的知识。”4这种知识是分辨善恶是非,生活中的任何技艺和行为都必须与有关善恶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分辨善恶的知识的引导,任何行为和技艺都不能发挥它们的功能为我们提供帮助。正是基于这种善恶知识对人的引导和支持,才会出现真正的是善。这种善恶知识的正确运用在个体身上体现为美德。这种知识并非智者宣称能够传授的知识,只存在城邦中能够掌握真正美德知识(有关善恶的知识)的哲学家身上。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审慎在知识中的运用,善恶知识对其他知识或技艺的引导,所以“美德即知识”才被冠以此名。

(二)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相结合的哲人的美德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早期探讨的个人美德的思想,上升到了城邦建设的高度。“城邦或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或政府组织,而且也是心灵的产物。”5国家是个人灵魂的放大,个人灵魂是国家的缩小。

理想城邦的建设,需要理想哲人来统治,理想哲人的培养依赖美德的塑造,而美德的塑造需要个人灵魂内部的团结一致。在柏拉图看来,人类灵魂包括理性、欲望、激情三个部分,只有当理性部分能控制住激情和欲望的部分时,人类灵魂才能安宁有序。当灵魂的三部分各自都实现了在个体灵魂中的功能时,就达到了个体灵魂所需要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首先是智慧之德。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一种理性,当这种理性既能克制欲望的诱惑,又能控制意志的鲁莽时,它便能看到真实的理念世界,此时灵魂就达到了“智慧”境界。其次是勇敢之德。当灵魂中激情的要素在服从于理性,并在理性的训练下仅仅畏惧真正值得畏惧的东西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品性,即为勇敢。再次是节制之德。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个体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必须认识到自身表現出需要、欲望在个体灵魂中的合理程度,这种自我认知叫“自制”。

除了上述三种美德外,还有一种促使其他三种美德产生,并且使得建立理想国家成为可能的美德,这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充分认识到自己,按照善的要求去行善、去建设国家,从而引导国家走向善;正义就是灵魂中的每一个部分承担它应有的责任,不干涉其他部分也不被其他部分干涉——让它们各尽其能,各安其所。当灵魂的每个部分都实现了其特有的功能时,就达到了灵魂的正义,哲人的美德便将形成。“当灵魂的各个部分和谐结合,使一个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性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德之人。”6换句话说,只有当个人同时具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时,才算获得哲人的美德,才能成为理想国家的统治者。

二.大众的美德

一般认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一直在批判甚至否定大众的美德的存在。事实上,柏拉图的这种做法,在西季威克看来,“苏格拉底式推理所带来的否定性影响,就论证力量而言,必定要比其肯定性的影响更强。”7柏拉图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警示城邦民众所持“自认为已具有美德”观点的错误所在;另一方面,是因为“常人美德与非常人美德可能构成冲突,两者也需统一。要取得这种统一,哲人就必须采取隐微的方式,不用哲学的美德去颠覆凡俗美德,而是坚持诸如守法就是正义这种凡俗美德的必要。”8因而说,大众的美德在柏拉图的道德哲学并没有被忽视,反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大众的美德是基于真意见塑造的,真意见是指导城邦民众正确地为人做事的参考标准。但由于意见本身的不稳定性,使得真意见略显不足。

(一)大众的美德基于真意见

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指出正确的意见和知识都对行为有好的向导作用。不同的是,有知识的人会一直获得成功,有正确意见的人只在某时获得成功。因为意见的变动,“会从人的心灵逃跑”,只有被理性“绑定”的知识才具有稳定性。在理想国家,除“知识”外,“正确意见”也是组成美德的必要元素。根据柏拉图的主张,在知识未获取之前,意见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准则。“人成为良善,对国家有益,并不单由于知识,也由于正确意见。”9

在柏拉图看来,意见有“真假”之别,错误意见或虚假意见誤导和蒙蔽个体产生错误的行为,而正确的或真实的意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柏拉图认为建立在正确意见上的美德,对公民同样具有约束和塑造作用,因为城邦的大众的美德能够满足城邦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只要正确意见服从理性的安排,它可以用来做各种好而有益的事情。可惜的是,“意见的正确与否”全然依赖于感觉的准确度,正确意见本身蠢蠢欲动,总想溜出人的灵魂,脱离理性的管辖;正确意见会“随波逐流”,会经受不住感觉世界的扰乱而自乱方寸。因而,建立在这种缺乏稳定性的真意见之上的大众的美德,同样也不稳定。

(二)以“节制”和“服从”为主的大众的美德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城邦中每一等级公民所具有的美德都是城邦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城邦中担当着不同的职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和城邦一样的品质和习性,因为除了来自个人,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10在柏拉图看来,城邦大众从属于城邦,城邦大众的美德是城邦建设的一部分。首先,节制作为城邦建设者特有的美德。在黑格尔看来,“节制乃是第三等级的人的美德”。11节制美德调整城邦建设者的欲望趋于合理,督促民众保持身心和谐,成为民众心中的警示灯。这群人所具有的“节制”美德关乎城邦的物质根基。其次,城邦公民具有“服从”的美德,“为了城邦,个人要做出无条件的牺牲,个人还必须斩断自己的一切私情,完全以城邦的利益为依归。”12公民是城邦建设的工具,公民一切都属于城邦、系之于城邦。特别是,城邦的护卫者具备对内维护统治,对外防御战争的勇敢美德,这种美德从另一角度说是“绝对服从”。可以看到,具有服从美德的护卫者对统治者的拥护和具有节制美德的建设者对城邦安定的支持构成了城邦大众的美德的两极。城邦大众只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具备适应自己地位的美德,便获得理想城邦建设需要的美德。

结语:理想城邦是城邦民众与哲人统治者和谐相处的国家,也是大众的美德和哲人美德共存统一的国家。在理想国家中,只有哲人与公民结合,知识与真意见结合,城邦中哲人和大众的美德才能实现,而城邦美德才能最终形成,这样理想国家的建立更具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5.

2.施特劳斯认为,“一种是建立于城邦之需要的俗民德性或政治德性;另一种是立足于心灵生活需要的真正的德性:德性即知识。”参见: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六讲[C]//苏格拉底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8-69.

3.布里克豪斯,史密斯.苏格拉底与美德的统一性[C]//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7.

4.柏拉图.卡尔米德篇[C]//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4.

5.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56.

7.西季威克.伦理学史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3.

8.林志猛.智术师的勇敢——柏拉图<普罗塔戈拉>349d-351b绎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9.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5.

10.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8.

11.黑格尔认为,“虽然这个美德是有普遍性的;不过它特别适合于第三等级,因为第三等级不像别的等级那样,自身内没有存在着绝对协调,而是首先应当促其协调的。”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4-255.

12.秦树理,杜娟,等.国外公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15-16.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

猜你喜欢
柏拉图
漫画
爱情和婚姻
爱情和婚姻
苏格拉底识人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现代柏拉图解读路向管窥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