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说解读

2019-03-30 09:45林丹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林丹宜

内容摘要:“不平则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意为个体在内心“不平静”时,“善鸣者”会以文辞诉诸笔墨。该理论充分揭露了在文学创作时,作者心理与笔下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该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与文本对话和写作教学的表达真情实感存在着一定联系。此外,“不平则鸣”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和应用该理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应用“不平则鸣”这一文学理论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本文首先对“不平则鸣”进行理论剖析,然后以《师说》为究其在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不平则鸣” 《师说》 中学语文

一.“不平则鸣”的理论剖析

关于“不平则鸣”中“不平”的含义向来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韩愈所提到的“不平”指的应是忧愤抑郁的不平。这种说法从《送孟东野序》所针对的对象出发,从背景上而言,韩愈此文的目的是“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地宽慰孟郊的抑郁不平,暗指的是朝廷未能任人唯贤的黑暗不平,因此此处“不平”并不应含有欢乐之意,而是纯粹的消极怨愤。

而另一种则是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的“不平静“之说,认为”不平“指的是情绪的波动,既包括自鸣不幸的忧愤抑郁,也包括鸣国家之盛的欢乐欣愉。钱钟书先生曾直言“韩愈在这里是两面兼顾的,正像《汉书·艺文志》将“歌咏”时,并举“哀乐”,而不像司马迁那样的偏主“发愤。”这种观点从韩愈的作品中可以得到直接验证,在阐述“不平”时,韩愈先从自然之音和乐器之音起,体现的是一种波动之下的“不平”,不分情绪。而在进一步到人的“不平”时,所举的例子既有屈原为楚亡的悲鸣也有李斯为秦兴的喜鸣,并不专指消极忧愤。

笔者认为,“不平则鸣”作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从作用范围来看,第二种观点更为客观可取。倘若将“不平则鸣”的应用情境局限于消极悲愤,则显得狭隘而极端。因此,“不平则鸣”中的“不平”应是一种悲喜兼具的内心情感波动,是一种“不平静”的心理状态。

二.“不平则鸣”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师说》与《送孟东野序》同是韩愈的作品,毫无疑问,“不平则鸣”的思想理论在《师说》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师说》一文中论述了韩愈对“师道”的看法,时代跨越太长,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阅读障碍是非常大的。例如文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描述,就会让学生云里雾里。因此,采用“不平则鸣”的理论对《师说》进行赏析,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师说》在表面上是韩愈贻李子潘的文章,实质上是一篇针砭时弊的论说文。韩愈是在面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现实情况下所做的《师说》,师道衰落的世道已经构成了让韩愈产生“不平”心理的条件。尤其是在当时,韩愈正因其“好为人师”而受尽非议,柳宗元描道:“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足见韩愈作《师说》是被外界激起内心的“不平”,抗颜为师,以文作“鸣”。在体会了作者的“不平”之后,就能更明确地抓住文本以不尊师道的社会现象为抨击对象,通过论说的方式倡导“师道”复兴的线索,从而透过文本与作者的内心产生交流。《师说》中还体现了“不平则鸣”的另一特点,即“善鸣”。韩愈的“鸣”是具有进步性质的。体现于《师说》中,文章不仅仅提出“不平”之处,而且“鸣”出了应变之法。面对“不平”之象,在“不平”的内心波动下,韩愈提出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师道”标准。因此,利用“不平则鸣”分析文本,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主题,分析主题与背景的因果关系。

综上所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不平则鸣”是有意义也是有必要的。具体实践可表现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跨时代地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实现对“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这一要求的实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平则鸣”的相关理论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探索文本主题阐发的因果线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不平则鸣”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生在写作上出现了辞藻丰富却内容空虚,文章模式僵化照搬作文选的现象。当此时,“不平则鸣”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应止于阅读。韩愈,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不平则鸣”中蕴含着其对写作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合理应用该文学理论,有助于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继承相关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其中积极的写作理念,提高写作能力。符合“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不平则鸣”内蕴含的因果关系,对写作有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作者因受到外界情况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平”的心理波动,并为了发泄这种“不平静”而“鸣国家之盛或鸣其不幸”。在《师说》中可以看到,韩愈在师道衰落的社会情况下,内心产生了忧愤之气。“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等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波动下,韩愈终于发出了“鸣”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在充分描述令他不平的现状后,他鸣出了自身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主题,“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尊師重教和师道复兴。这一过程便体现了“不平则鸣”的核心内容,即立足现实地表达自身地真情实感,避免空乏无际,无病呻吟。此外,“不平则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理论,其存在于韩愈的文学体系之中,与韩愈的其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对文辞性的“鸣”提出了质量要求,而从《师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韩愈眼中,何为高质量的“鸣”了。高质量的文章应当“惟陈言之务去”王,而《师说》作为一篇经典的论说文,在论述形式上,相对于韩愈所处的时代,具备很强的创新性。当时的文人受齐梁文风的影响,绮丽柔靡的骈文成为社会的主流,造成了“饰其辞而遗其意”的文意空洞和形式僵硬。而在这个时候,作为古文运动代表人韩愈以改革之念创作了《师说》。此文不仅在内容上一扫空洞的旧风,针对当世存在的现象进行论说。在形式上更是对僵化的骈文进行了改革,相较于模式化的骈文写作,《师说》凸显出了句式灵活,语言明快的特点。例如文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等排偶句,在整齐形美的同时,对内容产生了并列和对比论证等作用。且文中多用顶针接句法,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使文章论述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读来朗朗上口。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应用“不平则鸣”。从指导学生选择写作内容方面,“不平则鸣”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取材,避免无病呻吟,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达到作文言而有物且富含真情实感。从指导学生写作过程方面,“不平则鸣”可以鼓励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使自己成为“善鸣者”。在结合韩愈的文学理论后,针对学生写作惯于套用模板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应用“不平则鸣”促进学生创新写作形式。

“不平则鸣”从现实情境和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因果关系出发,揭示了文学创作是在外界影响个体的心理,再由个体将情感诉诸笔墨的过程。应当说,这是一个具有总结性和发展性的文学理论,在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广阔的外延性使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在拥有着数千年人文历史的中国,充分利用相关的文学理论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体现。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不平则鸣”等文学利用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童第德.韩愈文选·送孟东野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5 .

2.钱钟书.七缀集·诗可以怨(第二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34 .

3.童第德.韩愈文选·师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2

4.童第德.韩愈文选·师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3.

5.徐柏容,郑法清.柳宗元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85-8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8.童第德.韩愈文选·答李翊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8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重要成果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