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根稳方枝叶茂
——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侧记

2019-04-01 05:42杨雪杰
中华环境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杨雪杰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监测是生态环境事业的根基,只有本根稳,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才能枝繁叶茂。2019年12月18日,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系统总结了40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展,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提出战略建议。

生态环境监测密切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共经历四个阶段。

1973—1980年:监测发展的初创起步阶段。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生态环境监测事业随着环境保护工作起步。1974年起,第一批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陆续成立。197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尺度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起步。这一时期以污染调查监测为主。

1981—2000年:监测事业的稳步成长阶段。1980年12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系统监测工作会议召开,监测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实施网络化战略:环境监测总站组建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十大流域环境监测网、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探索建立生态监测网。这一时期以开展污染源排放、城市的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为主,主要任务发展为开展大规模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001—2012年:监测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要建设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这一期间,实施了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对生态环境监测专项投入超过54亿元。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能力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监测战略转型。这一时期监测覆盖范围逐步从城市向农村、从内陆向边境扩展;项目领域从常规向新型、从基础向前沿拓展;技术手段从传统向现代、从地面向天地一体化发展。

十八大以来:监测事业的改革跃升阶段。改革成为推动监测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党中央、国务院自上而下推动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网络建设、监督执法等方面的深刻改革与创新。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标志我国环境管理由环境污染控制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转变。监测网络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网络功能实现满足环境质量评价考核与预警需求;网络布局实现由“部门网”向“生态网”跨越;数据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严密。总站完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省(区)以下实施监测垂直管理,切实落实“谁考核、谁监测”,确保各级监测数据公平、公正有效。预防和惩治监测数据造假。把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最规范的科学方法、最严格的质控手段、最严厉的惩戒措施,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建立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我国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监测地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部李干杰部长将生态环境监测喻为环境管理的顶梁柱。2019年3月,李干杰部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强调,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刘华副部长对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提出“五个统一”的要求: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制度规范、统一组织领导和能力建设、统一数据平台、统一信息发布。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日臻完善。目前已建成涵盖大气、地表水、土壤、海洋、生态、噪声等要素的功能完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了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

顺利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上收。2016年完成全部1436个国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事权上收。2017年以“采测分离”为过渡实现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2018年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与上收,布设国家土壤点位。2019年起逐步向以水质自动监测为主过渡。

此外,监测网络持续健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等,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开展。

加快实现从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全要素、进行整体监测、综合评价。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加快推动实现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在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合作交流倡议书,提出加快实现从传统的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需要树立大监测的理念,形成大联合的格局,并倡议如下:一是深入开展大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研究。二是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联合的格局。三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的集成。四是支撑生态环境大保护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北京地铁环境质量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