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2019-04-01 02:22李鹏南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重构设计

李鹏南

摘要:探索主题性博物馆空间更新策略。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问题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进行系统分析。归纳现状问题并找到空间更新设计的切入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空间更新应当从信息秩序的重构开始、加强建筑与展示空间的关联性、丰富展示传播媒介、挖掘地域文化增值功能,提升博物馆整体空间品质,以满足当下“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新的需求。

关键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空间更新 设计 重构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039-03

引言

博物馆虽然是永久性的展示场所,但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的展陈方式,它的社会功能和内部空间形态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周期性地更新馆内展示空间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常态。目前促成博物馆空间更新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城市大环境的刺激。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引发大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多,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载体须跟随城市演变而进行更新。二是博物馆内在展示需求的变化。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为收藏和保管。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展品的数量和新功能也随之增多,促使博物馆整体空间规划相应地发生变化。博物馆空间更新可以解释为在旧馆的基础上针对室内外空间进行改建、扩建、加建的行为。此类空间更新主要目的是改善空间氛围、展示方式、功能空间等问题,增加展馆的使用面积,使其能更好地保护和容纳不断增多的珍贵展品。空间更新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面向大海,建造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之上,博物馆的建造源自于一艘南宋古沉船,沉船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并将其命名为“南海Ⅰ号”。经探测发现,这艘南宋古沉船满载瓷器、金银器和钱币等古文物,船体完整并且被淤泥覆盖,随后采用特制的铁箱对沉船进行整体打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因沉船而建,集保护、水下考古挖掘、文物清理、文物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其中用于船体保护和挖掘的“水晶宫”是整个建筑的重要部分。建筑建构逻辑明确,形态概念来源于船舱内部结构,从具象的船舱演变出抽象的结构形态,采用特殊的“连续组合拱”[1]结构进行建造,设计思路以船龙骨连环相扣取代了传统建筑的梁架结构,营造出独特的大跨度室内舱体空间。从对各个功能区之间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空间组合,设定五个舱体结构空间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拱形空间交错形成的波浪形态与海浪的汹涌起伏相互隐喻(如图1)所示。

(二)主要问题

1.叙事结构平淡。博物馆空间分为水晶宫、海上丝绸之路等几大展区,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一套内在的信息逻辑来支撑。(如图2)零碎的信息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整体的故事脉络,很难给观众脑海中留下“主线”的情感印记。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对整个博物馆陈列大纲进行归纳整理,而是直接地对信息进行线性组合,空间叙事缺乏情节化的处理,展示序列中没有考虑到序曲、高潮、结尾等叙事节奏的设计,在空间氛围的渲染方面也有些欠缺,因此给观众留下平淡乏味的观展体验。

2.展示传播媒介单一。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2]博物馆空间以“物”为中心,其本质和核心目标为信息的传播。传播媒介承载了相关的主题信息,作为物质实体与观众对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承载着信息起到了连接主体与受体之间的桥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题信息的传递层次和方式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梳理,仅仅是作为文物资料的呈现,缺少“情节”、“话语”的加工,分为两个极端:有些纯粹是符号道具的堆砌,有些则只单是展品的静态陈列,无额外的辅助媒介。媒介,陈旧、单调和乏昧的展示方式严重影响空间品质,自然也无法调动观众的观展情绪。

3.形式秩序关联性较弱。主题展厅和临时展厅的设计在大跨度大层高的建筑空间秩序下依然采用传统博物馆空间的空间处理方法。(如图3)所示“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不够紧密,这一现象也就造成了“展示空间”孤立地存在于“建筑”中。大跨度的舱体空间造成观众的尺度感弱。

4.文化资源不足。博物馆现有功能是对沉船进行挖掘以及对挖掘的展品进行展示,对于当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中心”的定位来说,功能复合化程度远远不足。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在处于滨海旅游胜地的地域环境下,博物馆不应该把自身定位为“传统”的博物馆,应结合可利用的资源增强博物馆功能的复合化,吸引游客慕名前来。

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更新设计

(一)信息秩序的重构:信息秩序等同于叙事结构,用一条或者多条故事线将所有信息联系起来。表层形态需要有信息秩序的支撑,在空间更新中,首共应当对信息秩序进苛予重构。海卜丝绸之路博姗官以“南海1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两个关键词为展示信息的源头,在展览中需要围绕这两大丰颖,来呈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和南海一号的遗址考古探秘。在重构中将采用窥探的视角来探秘沉船文化,也会出现以情景代入角度回到当时的生活场景,混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对于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图4)所示叙事结构由三条隐形的逻辑所贯穿:探秘沉船、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过去与未來。整条故事线的脉络为:在博物馆最初的空间中制造悬念,引发观众对于沉船沉没之谜的猜测亦或是航路的猜测。由此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对于沉船的信息应该是经过层层剖析所得到,因此紧接着转换到沉船打捞这一空间序列中,对沉船的来历和打捞遇到的困难进行完整表述,由此会促使观众对有关‘冰下考古”内容感到兴趣,为后续埋下伏笔。紧接着沉船打捞的单元之后的“南海Ⅰ号”沉船展示为博物馆的关键内容,通过“复原场景”和遗址观看等方式来呈现沉船的风貌。经过挖掘的文物属于沉船信息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属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珍贵物证,文物展厅由此成为连接沉船和海上丝绸之路信息的纽带。观众在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单元时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看待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以时间为轴线先整体概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等,再通过详细的类型分布进行聚焦视角的陈述,在这个过程中,也并叙国内国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上所有信息的本质都属于 “历史”的再现,或是对当下的表述,在最后一个展望未来的单元里,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进行升华,对当下政策的美好愿景进行描绘。至此,信息结构的主要逻辑已经完成,个案探索、以小见大、从过去到将来三条叙事线依次引起好奇与期待、沉思、憧憬三个情绪点。

明确清晰的信息结构逻辑有助于空间设计,但在实际的空间设计中也不需要界限分明地来划分区域,信息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渗透,两种信息结构可以叠加在一个空间内,这样也弥补了原有建筑空间分割给展示信息安排带来的不便。根据信息结构的逻辑,空间序列的节奏感也随之生成,在这过程中观众将会感受到停顿、压缩、延长等序列节奏,这些节奏的形成又与信息结构的情节素材相互依托,密不可分。

(二)从秩序中生长:以形式秩序为切入点来加强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联,提出“从秩序中生长”的设计概念,也可以认为是“从结构中生长”。“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附加而造成量的增大,而是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中遵照某种法则或原则,但又强化某种差异性,最终呈现一种异质同构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空间更新是建立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之上的,是展示空间对于原有空间的使用在问题进行优化解决再设计过程。

在空间更新中,设置了一条连接停车场与博物馆前广场之间的路径,把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前奏序列空间作为有别于建筑的另一套系统介入场地秩序,经过两种秩序的融合生成了基本的平面形态,节点景观的装置形态来源于幕墙气泡形态(如图5)所示。除此之外,外部景观还设置了一系列的休憩空间和座椅设施,座椅设施在符合建筑秩序的前提下也融入了水的元素。重新规划的这条路径不仅承载了交通功能,也承担了博物馆室内叙事的前奏,通过片段界面和节点空间的设置,将观众提前带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语境中。

在金器展厅的空间更新中,夭花垂直落下的小方块来源于建筑空间的形式秩序,从建筑顶部秩序生成方块状的点,点状沿固定距离阵列排刊火而生成面,这,“虚”的面限定了空间、增强了围合感,也使建筑舱体结构成为展示空间的“底图”。金器展区的平面布局也由建筑秩序衍生而来,建筑结构是通过壳体和层层阵列的连续组合拱结合而成,组合拱之间间距4米,这一秩序在金器展区的平面布局得到运用,叠加层化的空间形态增强了行走的通过感。与此同时,根据陈列大纲中的信息,将金器、陶瓷等展示展品置入层化空间中,通过对视线的控制将每一层的片状形进行大大小小的开口处理,以此来丰富视线层次(如图6)所示。

展示界面的处理也同样遵循了层层阵列的秩序。在“问题墙”界面中采用半透明亚克力层层叠加,文字呈现虚实关系。精品展区的展示界面以横向的秩序置入在间隙中,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信息,信息底片、文字界面、动态图像、内嵌展柜等多个信息层级叠加在一起,从正视面看构成一块信息丰富的展示界面(如图7)所示。

(三)融入多元化展示媒介:序厅位于2号舱体的入口处,采用四面弧形墙体围合而成。发光的主题信息文字从顶部垂落而下,文字随着背景音乐缓缓起伏,并且发出微光,观众得以在此驻足停留。

在空间更新中3号舱体融入3D Mapping技术,3D Mapping技术以建筑拱形结构为基础通过投影和电脑控制来再现沉船的风貌,可以再现一种古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境,也可以拱形结构为底,投影技术为图还原船舱内部原有结构。观众也可以在遗址上方透过观察窗来观看挖掘的过程,在大跨度的结构下,还将设置在靠近幕墙处增加万~个空间层次,观众可以在沉浸室内之后转入该区域面向大海作短暂的休息,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相互切换。在3号舱体的第一层,观众在更新设计前只能通过长条形的透明玻璃观看遗址挖掘,狭长的空间无节奏变化,观众一般会选择快速通过。在更新设计的策略中注重营造一个探索性的空间氛围,通过弧形的墙体划分来制造层层穿越的身体体验,对于遗址的观看也呈现 “片段”式,增加遐想的空间,除此之外,也架设了3条廊道在遗址之上,并在廊道中部设置停留点,观众可以更近距离观看遗址(如图8)所示。

1号舱体展示空间也遵照了建筑空间的秩序,以类似双面坡屋顶的形式来限定主题展区空间,并在倾斜的水泥纤维板上做了随机线条开口处理,开口可以透出暗藏的灯光。观众在瀏览完该展厅后,可以通过设定的廊道转折进入南侧的观景平台,沉浸式的室内空间突然变得视野开阔,可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十里银滩和南海的景观,沿着廊道继续行走一段距离,跟随路径的转折又回到了博物馆室内的暗环境中,暗与亮、内与外、虚拟与真实的切换能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1号舱体中的小舱体是博物馆整体叙事的升华,将辉煌的历史与美好的未来并置在一起,叠加的线状发光体悬浮在舱体空间中,营造‘旧月如梭”时光飞逝的意境,并通过数台投影将关键词投影在地面,汇聚成一条“时间的河”。在立面上,条形展架错落有致地“飘浮”在空中,静态陈列的历史文物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当下“一带一路”的内容则以半透明LED屏呈现,动态变化的影像衬托着静态展品。

此外,在展示界面更新中,打破了长期以来单个展品辅以展板的展示形式,将文物错落放置,根据形状设定不同的展架形式,加以文字、图像、模型的辅助说明,以多层次的传播媒介将信息传递给观众(如图9)所示。

(四)融入地域文化及增值功能:负一层现有功能是连接十里银滩和前广场的通道,阳泪特色咸水歌的展演空间,属于临时性的构筑。在空间更新中,将负一层作为博物馆寓教于乐的场所,同时也是阳江地域文化的展示区和体验区。临时展厅、陶瓷工坊和漆艺体验区三个主功能空间占据了负一层,依然保留了通道的功能,观众仍然可以先人十里银滩进入博物馆主入口。对于去十里银滩游玩的游客来说,也可以先进入博物馆观看主展厅后通过电梯到达负一层来到海边;儿童和家长则可以先通过负一层体验完漆艺和陶瓷手工坊后通过电梯到达博物馆室内。对不同人群设定的路径有所不同,意图打破固定的动线,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性。南侧的沙地现在处于闲置状态,在空间更新中将覆盖一层浅水,远远看过去建筑仿佛“漂”在水面上,减弱了大体量混凝土建筑在沙滩边的厚重感,视觉上感到“轻”,同时也起到了降低博物馆周边温度的功能。在增值功能方面,将原有负一层的阳江“咸水歌”临时展演空间转移至水面之上,通过架设木栈道作为展演空间的舞台,木栈道同时也具有交通的功能,作为连接前广场与十里银滩的路径,观众可以与博物馆有一个更“亲密”的距离,同时也起到柔化博物馆边界的作用。结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空间更新策略从解决新与旧的矛盾关系入手,对博物馆的主题信息结构、形式秩序、展示传播媒介、增值功能深入分析。并将空间更新的设计作为一套系统来考虑,提出信息秩序重构、建筑秩序的衍伸、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融入增值功能五个方面作为空间更新的策略,增强了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强化视觉感染力提高了观众的参观兴趣,提升博物馆整体空间品质,满足“体验经济”时代观众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军,邓建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结构选型及设计实践[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04):3-6.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英)肯尼斯赫德森.王殿明,杨绮华,陈凤鸣译.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4]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4.

[5]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张颀,郑宁.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J].世界建筑,2006(05):36-40.

[7]吴卫光.展示设计与综合体验[J].美术学报,2012(03):86-90+85.

[8]郑念军.展示空间中的“唯物主义”[J].美术学报,2012(03):91-95.

[9]陆保新.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J].建筑学报,2003(04):60-62.

[10]廊桥遗梦一一徐州万科未来城示范区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J].设计,2018(18):48-51.

[11]王素娟.对非遗活化初步实践的分析——以开物成务材料创新(深圳)有限公司为例[J].设计,2018(16):156-159.

[12]崔家华.“向自然学习”的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意大利贝尔托尼博物馆展示设计[J].设计,2018(15):30-32.

猜你喜欢
重构设计
长城叙事的重构
BUBA台灯设计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