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研究

2019-04-01 02:22李鑫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李鑫

摘要:了解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现状,更好地进行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真正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性,让残障人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对北京市各类博物馆的广调研,对比不同博物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文章以首都博物馆为例,从硬件设施以及软性服务等各方面展示博物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大众”的博物馆,“残障人”成为一个没有定语的伙,本身。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 人性化设计 以人为本

引言

百度百科上将博物馆定义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既然博物馆作为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那么博物馆所关注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健康的人群,更应该包含残障人士和其他弱势群体。而这种特殊的关怀能够有效地提升民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提高其服务质量。博物馆进行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着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积极地欢迎他们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当代国际化的博物馆应当具备的开放包容姿态。

一、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

历史上,最早的公共设施是祭祖祭夭的场所,但是在人文主义理论出现以前,公共设施的设计很少考虑到人的需要。在古代中国,公共设施中,大多彰显了其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在公共空间中的人是渺小的,是卑微的。故宫便是代表性的案例:故宫中,环绕着高耸的城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廊无处不体现着王权,太和殿前那层层的台阶更强调着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19: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045-03权的至高无上。当时的设计很少去关注人,很少考虑人的需求,谈不上当代的认性化设计”,更没有触及人文关怀。伴随着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等一系列文化社會运动,人们将关注的中心从自然转变到了人,人文主义先驱们更加关注人本身,强调人的价值与意义。到了当代,人们依旧关注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好设计都从人出发,进行设计。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着区别于普通大众的特殊需求,如何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将我们生活的城市变成“大众”的生活家园,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角色,无障碍设计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也越来越重要,博物馆需要对弱势人群给予特殊关怀,细心周到为他们考虑,真正做到让残障人士也可以自由无障碍地在博物馆中参观学习。无障碍设计是博物馆,更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在社会人文方面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关怀的直观体现。

二、无障碍设计现状

为了使研究覆盖面能够尽可能广泛,其中包含规模不同的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以及鲁迅故居和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小型博物馆),以及不同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如:社会科学类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综合类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调研后发现各个博物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和完善程度不尽相同。文章选取无障碍设计比较有代表性的首都博物馆作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对比其他博物馆,专注于无障碍设计,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

(一)硬件设施建设

1.通道设计:首都博物馆门前地面贴着醒目的无障碍标志。参观者可以看到首都博物馆对于残障人士开放欢迎的姿态,其邀请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生活,更让参观者感受到,这个博物馆对于残障人士的关爱(如图1)。

(1)引导标识设计:进入大门,参观者可以发现,博物馆内无障碍的标志随处可见,数量众多,并且为了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每个标志以及标志上的字体都被特意加大(如图2、3)。

(2)坡道设计:其中,在首都博物馆圆形一层展厅前有若干台阶,为了让残障人士能够参观每一个展馆,博物馆在设计建设阶段就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求,在台阶旁边特意设置了坡道,方便其通行(如图4)。

(3)电梯设计:同时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也是十分周到,不同于一般的电梯按钮操作界面,首都博物馆在电梯口配备了高度适合于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按钮平台(如图5),让残障人士更加方便舒适地乘坐电梯。在无障碍电梯内,另外设置了高度适合残障人士使用的按钮盘(如图6)。

(4)其他: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及中国美术馆在通道方面的设计上也相对细心周到,督导一提的是中国地质博物馆,不仅在入口处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及扶手(如图7),在馆内设置了无障碍电梯,同时为了使残障人士自由地在各个展馆中参观学习,工作人员在各个展馆的入口处特意设置了临时性缓坡(如图8)。这些细节的设计,是真正从残障人士的角度出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结果其实并不是宏大的,显眼的,它可能只是一个坡道,甚至一个标志。一些简单的改变便可以让残障人士以及老人等弱势群体很夕彩也融入社会生活,共同享受博物馆这一刻七资源。

2.无障碍卫生间设计:在首都博物馆中,无障碍卫生间的设施相对完备。

(1)无障碍引导设置标示:数量以及位置的设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地面上的标识(如图9)很贴心,从无障碍电梯到卫生间之间不到100米的距离就设置有三个明显的标志,另外还在高处设置了明显的标识(如图10),做到了有效引导。

(2)无障碍卫生间:另外博物馆在普通男女卫生间之外单独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如图11)。在无障碍厕所中,空间宽敞,设施齐全,不仅设有无障碍坐便池,同时设置了无障碍洗手台,但是其中有一点不足的是,烘干机的位置太高,不便于对于坐在轮椅上的残障人士使用。

同时,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卫生间门的开合,在无障碍厕所中,门是向外打开的。而普通男女卫生间的门就是向内打开的,由此可见设计师是从残障人士和普通人的角度考虑的。门外开可以有效的方便残障人士的出行,而在普通的卫生间中,门向内开,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因门的忽然向外打开而发生的意外。

(3)普通卫生间,对儿童充满关爱:在普通卫生间中,各个门上设置有不同的国标,标识简单易懂。其中设置有儿童卫生间,坐式卫生间,蹲式卫生间以及清扫工具间(如图13)。在儿童卫生间中,不仅马桶的大小尺寸有变化,而且手纸器的位置相应调整低一些,可以看出卫生间的设计是精心考究的。(如图12)但是洗手台设计得过高,未考虑到小朋友的需求。

(4)其他:在北京地区大部分的博物馆中,无障碍卫生间并没有首都博物馆完备,甚至有些博物馆未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如石刻艺术博物馆)并且无障碍引导标示不清楚。

3.其他设施

(1)在博物馆的入门处,可以看到其配备有供残疾人以及老年人使用的轮椅。方便残障人士的参观(如图14)。

(2)在右手入门处设置有咨询处,但是咨询台的高度过高,应设计“低位咨询台”,比—般桌面高度低约20cm,以方便坐轮椅者和小孩使用。

(3)同时在入门右手边的咨询处,不仅展示有各个展馆的宣传图册,还发放有无障碍导览图。通过导览图,文章发现在首都博物馆有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洗手间以及语音导览,使得行动不便者和视障者都能在馆内进行参观。同时,通过无障碍导览图,残障人士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无障碍设计的具体位置,也方便了他们在馆内的观赏学习活动。就无障碍导览图来说,在其他的博物馆中,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及中国美术馆中,虽然设置了方便快捷的无障碍设施,但是未发现类似的无障碍导览图,使得残障人士并不能快速了解无障碍设施的具体位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无障碍设施的作用.

(4)通过在首都博物馆中进行考察,发现有些在其官方网站上展示的无障碍设施,并不容易找到。如残疾人电话等(这些未在导览图中标明)。其他展馆也有类似情况。

(二)软性设施建设——服务无障碍

1.取票方式:首都博物馆采取提前预约与现场取票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放门票(避免了参观者拥挤的情况)。

2.语音讲解:在博物馆入口处,设置了咨询台,每天会有固定的语音讲解员,定时进行讲解。与此同时,在有些博物馆内并无语音导览的服务。

3.信息窗口:大厅入口和各展厅入口处都有LED显示屏,屏幕上显示当天以及一周内展示的详细信息,可以在此浏览查询,达到展示内容信息查询无障碍,参观者在此可以查看博物馆的平面图和各层展厅主题内容,可以浏览感兴趣的展品,实现自助查询的无障碍。另外,博物馆针对性地为视觉上有缺陷的人录制了音频资料,这类音频资料与一般的讲解内容有所区别,讲解内容具体形象,语调平和轻松,配乐贴切主题。

三、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首都博物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虽然在数量上以及种类上都相对完善,但其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硬件设施,即物质无障碍建设方面缺少对于使用对象的针对性研究。伴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北京市各个博物馆基本实现了基础的无障碍硬件设施的建设,如: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和通道扶手等。而在调研过程中,文章发现目前的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多的关注行动不便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弱势群体的使用需求,如视障者,听障者、心理障碍以及老人,小孩等。由此可见,目前的北京市博物馆硬件无障碍设施虽然满足了基本的数量要求,但是在质量上仍然需要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这一社会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更好地發挥博物馆的社会容器属性,吸引社会群体参与其中。在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前期调研阶段,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使用对象进行细化分类,针对各类人群进行具体的行为分析,充分发掘其使用需求;在设计阶段,综合考量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其需求,从而实现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同时拥有更多丰富细节的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其中国立自然博物馆在使用对象的针对性服务方面相对完善,其官方网站展示了对于各类残障人士的关注,不仅包含行动障碍者,同时包括视障者,听障者以及精神障碍者等弱势群体。

其次,在软性设施,即服务无障碍建设方面,北京市大音盼博物馆都急需提高,同时保障设施的操作性。在调研过程中,文章发现大部分博物馆都设立信息窗口供使用者查询信息,但是其使用的体验不尽相同,部分信息平台使用不便,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同时只有极少数博物馆(如:首都博物馆)设立了语音导览服务。由此可见,北京地区博物馆服务无障碍建设方面相对薄弱,急需提高。完善的软性设施建设可以更好的保障物质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同时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感受。软性设施是最终实现无障碍设计体验的关键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其作为无障碍设计的细节部分,同时多数服务设施并不可见,在现实设计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性,软性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快脚步,与此同时在增加软性无障碍设施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操作性,保证其服务的质量,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舒适流畅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让博物馆成为“公共生活”的新容器。

四、改菩现状途径

针对北京市(地区)博物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一)硬件设施-物质无障碍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弱势群体进行具体的硬件设施建设:

1.对于视障者,可以设置专门的语音导览系统,以方便视障者了解博物馆空间状态以及具体的展品信息;同时可以制作展品的石膏复制品,让视障者可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展品,更清楚细致地了解展品,让他们在触摸的过程,更深入更生动地理解其听到的语言叙述;亦可以制作盲文版本的导览手册,同时在电梯的按钮,以及展品介绍等方面,增加盲文的释义,从细节入手,让盲人更好地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之中。

2.对于听障者,设置手语导览,与此同时可以联合高校中的公益志愿者,为听障者提供公益服务。此时让博物馆成为链接学校与社会的媒介。

3.对于老年人,可以多设置一些休息处,让老年人在累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休息。

4.对于儿童,由于其身高的限制,以正常成人身高为标准设计的展台无法满足儿童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可以设置一些类似于梯形的展台(如图15),以满足儿童的参观需求;或者设置专门的儿童展览区,以儿童的身高设置展柜,以方便儿童参观;同时利用电子科技,利用显示屏等让儿童清晰仔细地看到展品,更好地实现参观学习的效果。

5.对智力障碍者,选择特定展品,提供特殊导览服务。

(二)软性设施——服务无障碍

加快软性设施,即服务无障碍建设,同时保障其操作性,系统性地进行设计:

1.博物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仅仅包含盲道、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提供盲文或手语服务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应提供完备温馨的服务体验。设计者应在保障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完善博物馆软性设施的建设,保障物质无障碍设施的有效使用,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传达,为参观者提供方便高质量的参观服务体验。与此同时,服务无障碍设计应是系统性的设计,考虑各种类型的弱势群体的体验,综合其需求整体的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保障多样的服务对象都可以在其中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2.与此同时,服务人员在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方式上要十分细心与恰当:其需要由内到外,全身心地接纳、协助各种类型的弱势人群,避免态度上的居高临下。真正做到尊重参观者,平等的对待所有的参观者,避免因特殊对待而带来的心理伤害。让残障人士以及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体会到博物馆是真正地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感受到热诚的欢迎,积极的帮助,最终实现残障人士舒适的参观体验。

3.博物馆可以作为社会的媒介,社会活动的容器。通过制订有特点的策划活动,为参观者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观体验。如每月的第一夭作为“1+1”互助日,将弱势群体与志愿者一一匹配,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两个社会群体产生交流,博物馆为其交流提供平台,同时也将成为公共生活的又,容器。总结与反思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公共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与之配套的无障碍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博物馆无障碍设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无障碍设施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距。面对中国无障碍建设的现状,政策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政策,鼓励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活动,为其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以促進其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设计团队需要承担起责任,更好地进行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无障碍设施设计的硬件方面,同时也要注重其软性服务的建设,做到两方面的兼顾,真正实现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参观,让其有尊严地融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生活。设计师也应更加关注设计的细节,更好地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与设计,体会他们在使用时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去进行充满细节的设计。同时转变设计观念,将从前被动的服务设计观念转变为主动的服务设计观念,充分发挥设计团队的主动创造性,预见性的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残障人士有尊严的融入社会生活的目标,去除他们的定语“残障”,让他们也成为与大众相同的无区别对待的“人”。

本人相信,只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的博物馆会成为“大众”的博物馆,“残障人”也会成为不需要定语修饰的“人”本身。

参考文献

[1]高桥仪平,日本无障碍设计[J].设计杂志特集2010,(10):62-65.

[2]贾祝军,申黎明,沈怡君,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11,(11):15-17.

[3]宗明明,王昀碧等,高龄者生活空间无障设计原则探究[J].设计,2015,(11):43-46.

[4]陈纵,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建筑,2013.

[5]王微微,陈启样,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艺海,2018,(06):103-104.

[6]魏星,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的视觉人性化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6.

[7]寇树芳,武帅,无障碍设计中的盲人用户产品研究[J].科教写刊,2013,(07):171-172.

[8]陶海鹰,“和而不同”——论博物馆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设计,2012,(02):104-105.

[9]柳冠中,设计的目的:提升生命品质[J].设计,2015,(01):30-33.

[10]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基于人文关怀的无障碍居老住宅空间设计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无障碍专用座椅设计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中国书院文化的卫浴产品创新设计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