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中关于“求真”的戏曲美学浅析

2019-04-01 02:14张爽
牡丹 2019年5期
关键词:曲词闲情李渔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理论家、美学家,《闲情偶寄》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其中戏曲方面的内容一直为人们所学习与研究,体现了李渔的美学思想,最为突出的是“求真”这一思想。本文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形成历史背景进行探究,重点论述李渔如何体现“求真”思想,主要从词曲创作以及场上表演两方面来具体分析,最后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进行评价,阐述其价值意义。

一、“求真”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市民阶级接受了情感解放思潮的洗礼,开始追求自我的私心、欲望等,戏曲受其影响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们为了迎合市民阶层对于“个性解放”思想的迫切追求,开始创作出越来越多的表现世俗化的戏曲作品,整体内容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深刻的内容,也没有真正抱负雄伟的主角和突出的个性、激昂的热情。它们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求真”成为此时戏曲美学的核心思想。当时的许多美学家如徐渭推崇“本色之真”的审美观念,李贽树立“以真为美”的戏曲审美观念,汤显祖提出“崇情尚真”的戏曲创作观等。社会环境以及文人思想促进了李渔美学思想的产生,除此之外,李渔经常出入戏院,还亲自组建戏班,编写剧本,其戏曲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求真”美学思想的内涵

明末清初,戏曲的曲词创作与场上表演不再只是宣扬伦理道德而是开始关注人物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感受。李渔看出了大众的审美需求,《闲情偶寄》整部书的叙述采用朴实、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在理论方面将难以理解的术语也应用贴切的比喻便于读者接受。“求真”思想主要表现在曲词之真与场上之真两方面。

(一)曲词之真

结构上,李渔提出“传奇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自我真情实感的表达,有所创新,不能一味地模仿抄袭,失去新意。对于《琵琶记》中一些不合實际的部分,李渔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蔡伯喈考中状元三年了,家里人却不知道,他在相府享尽荣华富贵却不能使唤一个仆人回家报信。这体现出李渔对于真实性追求的严谨态度。对于内容的真实,李渔提出不能道听途说,要亲眼所观,多写平常事,世间的奇事并不多,只要人们留心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前人所未写之事。对于写古事与写今事,李渔又有不同的要求,“若用往事为题,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角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载籍,班班可考,创一事实不得”,讲究故事内容的真实性。

唱词方面,李渔突出地提出重自然,其根本还是注重真,以往曲词的道学气严重,李渔提倡“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无道学气”,回归自然,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生旦、净丑要区别开,结合人物特点来创作,“说何人肖何人,议某事切某事”,以真来塑造人物,从实际出发创造角色。

对于宾白,做到“语求肖似”,李渔认为“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写一个角色就要像一个角色,要有真实性,李渔自己创作时,经常亲自上场表演,揣摩唱词的合理性,使得作品更加贴合实际。宾白部分会使用大量方言,李渔提出方言首先要贴合人物,一般净丑角色使用方言比较多,因此要根据角色恰当地使用方言,达到逗趣观众的效果。其次,方言也要根据演出地点的转变而变化,否则观众无法理解其笑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场上之真

剧本离不开演员的演唱,对于演员而言,其能力高低也决定着戏曲演出的成功与否。首先,演员的发音要准确,所谓音要真,否则“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除此之外,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要深刻,李渔指出有的演员一辈子就只扮演一个角色,唱同一种曲,却不明白所唱的内容。想要表演得好,首先应该理解曲意,这样“唱时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更能打动观众,作品也更受欢迎。除此之外,还提到演员的服装要贴合实际,李渔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青衫与蓝衫的乱用,一个是当时的歌舞之衣坚硬如盔甲,还有就是方巾和有带飘巾的错用,看似是小问题,但李渔将其一一指出,体现的正是对戏曲真实的追求。

三、“求真”美学思想的意义

对于戏曲“求真”的追求,是对明初以来以道德伦理来约束人的道学剧的反抗,主要关注于真人、真事、真情。

关于真人,应该注重演员的挑选与训练。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李渔提到给演员配角色要注重演员的态,尽量做到场上之态自然。对于剧本的内容,不能一味求异,写一些“怪诞不经之事”,多写日常生活所见。对于感情的处理,尽量符合规律,自然而然,对于细节更应注重,如“画士之传真,闺女之刺绣,一笔稍差,便虑神情不似:一针偶缺,即防花鸟变形”,对生活细节的重现,便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求真”这一美学思想涤荡了道德风气,为作家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为戏剧舞台带来了活力,从而有助于戏曲的发展,以后的文人受其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不可否认,过度“求真”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内容上出现一些写男女之情的低俗之作,过多地关注个人真情实感,与伦理道德完全割裂,宣扬自我的物质享乐,违背了戏曲的“美”。语言上一味追求真实,缺少了美感和韵味,戏曲的深度也不那么耐人寻味,要知道“真”不是评判戏曲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

从明中期开始的社会风气转变带来了戏曲新的发展,戏曲作品开始向求真方向努力。李渔对自我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写出《闲情偶寄》这部历代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品,其中曲词创作和场上表演两方面都包含对“求真”思想的追求,体现出李渔的美学主张,这些思想对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的深入了解,对于研究古代戏曲美学的发展意义非凡。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爽(1995-),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曲词闲情李渔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SOLES OF WIT
夏日闲情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戏曲曲词的抒情、叙述与代言三大功能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闲情
论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