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设计研究

2019-04-01 02:22孙逢辰吴嘉贻潘夏兰霖
设计 2019年5期
关键词:沉浸式留守儿童

孙逢辰 吴嘉贻 潘夏 兰霖

摘要:针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交流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打造帮助提升其交流效率的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采用实地调研法、用户访谈等用户研究方法,对其现有的交流模式与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现阶段的交流渠道主要是通过语音与视频通话,但交流模式平面交流内容单一,沟通效率低下。设计一种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通过新兴技术打造交流场景,实现亲子双方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交流,提升沟通效率。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情交流 沉浸式 沟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3-0158-03

引言

沟通对于儿童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在孩子成长路上一路伴随。而沟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如果沟通存在问题,则会使两代人代沟越来越大,甚至造成儿童心理不完全健全,影响儿童的发育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经常回家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互动,想要了解到孩子的状况,常常通过手机电话视频与孩子进行交流。然而,这种交流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得不到有效沟通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现有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课题。为此,文章欲探究影响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沟通效率的因素,寻找一种新的通讯方式,打造一个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帮助提升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沟通效率,使其交流更为自然生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感情提升与升级。

一、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交流现状分析

首先,经调查研究得到结论: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基础交流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当下留守儿童家中已基本配有电话等基础通讯设备,交流渠道愈发多元化。基本所有留守在家的儿童,在周末或节假日都会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定期的语音通话或线上视频通话。还有部分儿童会持有父母给其配备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与手表。伴随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的亲子交流沟通模式基本已经摆脱了长时间难以对话交流、长期无法见面的困境。父母与孩子的通讯渠道已然拓宽,见到彼此以及与彼此对话也已不再是现阶段的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迫切需求。(如表1)为调研所得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交流情况样本模型。

其次,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交流平面化內容单一,使得沟通效率低下。家长的倾听在沟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下亲子沟通的内容模式更偏向是父母方的单方面交流[1]。儿童在家庭语境下的交流表达,往往是由自我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类似于“要不要”、“想不想”、“喜不喜欢”这种口吻的表达方式。即以自我个体为依托,表达个人意愿与情绪陈述的自我语言。而父母与儿童的交流,则会将儿童置于家庭关系中“孩子”这一角色,由此产生的形如“该不该”、“行不行”、“对不对”此类话语,由儿童在家庭中“孩子”这一角色出发,对孩子行为举止进行束缚的角色语言。现阶段的亲子交流模式往往是父母的角色语言对抗孩子的自我语言,矛盾与理解的偏差便也由此产生。父母希望通过与孩子对话,了解到孩子学习情况、生活状态以及身体状况,除此之外较少有话题的延伸与深入,孩子向父母吐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一种定期例行的流程,交流的效率越来越低。(如图7)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交流模式分析。

另一点可引起注意的是,留守儿童更期待父母带自己出门游玩。在亲子出游的过程中,留守儿童能在场景中与父母产生互动,在互动中自然地交流,在交流中沟通谈心,从而促进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感情,真正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全。

二、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的必要性

现有的语音通话与视频通话基本普及,但其交流模式多为单向度的语音与视频交谈。对于长期分隔两地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来说,双方在彼此生活中的参与度低。交流沟通时,既没有一个共有的环境作为背景设定,亦没有可引发深入的话题。通讯交流模式扁平化,缺乏场景感与代入感,双方除去基本的语言、表情以及少量的肢体动作,难以进行多维度的互动。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渐演化成一种定期例行的流程,低效甚至无效沟通过多。

长期的低效甚至无效沟通不只会使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情感难以得到行之有效的表达,造成亲子间的隔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晦涩贫瘠的亲子交流还会加剧双方沟通理解上的偏差,产生冲撞与误解时难以及时合理地解决,使留守儿童更易产生留守的成长隐患。再者,学校对儿童的教育也需要家长在课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辅助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而在现阶段,这种很单一化的交流模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再者,这个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是在外务工父母希望了解自己孩子,参与自己孩子成长教育的需求,也是学校希望家长能辅助学校引导好孩子价值观的需求,更是留守儿童与家长在交流时需要情感表达的合理渠道和方式的需求。当现下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幸福指数的大问题之时,如果能找到合理的渠道,削减留守儿童问题带来的过多负面影响,对于社会发展和提升这部分人群的幸福指数,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因而,要调和与疏通留守儿童与其父母间沟通的隘道,亟需构建一个以交流为目的的沉浸式亲情体验平台,使其能在有限的交流时间内进行更自然、更高效的沟通。

三、设计研究

(一)易用性设计原则

针对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沉浸式亲情交流平台,其用户主体有两个,分别是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父母。

留守儿童群体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儿童群体,对儿童群体的产品设计一定要遵循易用性设计原则。儿童产品的设计目标是要让儿童易用、适用、好用。研究儿童不同认知阶段的行为普遍性及特殊性是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2]。考虑到用户是未成年人,行为与认知水平均未达到成年人水平,所以在产品的使用方式设置上不应过于复杂,而应当足够简便易用,且能贴合儿童的思维模式与使用习惯。如果是涉及人机交互的电子类产品,在使用流程与界面设计上,要符合儿童的使用习惯,流程不应繁琐,应尽可能一步解决,界面图形语言要生动有趣并且符合儿童的认知。

而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其多为进城务工人员。考虑到这个群体因为受教育水平有限,所以对于复杂的操作可能表现出明显的耐心不足,甚至具有抵触性。因而针对这类用户的产品必须易于使用,操作方式简单明了不复杂,尽量减少用户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操作和使用困惑。

(二)注重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交互体验

在沉浸式体验中,当体验者达到一定的沉浸程度时,其对于相关媒介存在的认知程度会随之降低,从而实现忘我式的沉浸体验[3]。人对物体的感知和获取是全方位的,要打造沉浸式体验,对体验者多感官的综合触动必不可少。在亲子互动平台中,运用技术就亲子双方的感官能力进行扩大与延伸,对五感体验的设置尤为重要,其体验也是客观上影响沉浸程度的最大要素。尤其是对于留守在家的儿童,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单一的乡村生活中,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的好奇与专注。让其得到感官满足甚至感官盛宴从而实现深度沉浸,能够帮其更快速地进入到设定的场景中,完成高效的交流互动。同时,满足视听等多感官交互也是实现沉浸式体验的基本保障。

(三)增强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趣味性交互体验

仔细分析现在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交流方式的不足,就会发现枯燥的交互体验也是现有交流方式一大弊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因为交流方式的单一化,会使得双方降低交流欲望。久而久之,打电话或者视频通话沦为一种“形式”,对双方的亲子沟通没有益处,反而甚至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在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平台时,应当将趣味性交互作为产品的主要亮点之一来考虑。如果能力口入一些有趣的亲子交互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沟通交流的有效性,更是可以缓和他们之间由于长久不能相见而逐渐生疏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利于亲子关系融洽,促进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给家长带来高涨的情绪状态[4]。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可以有一种方式陪孩子一起玩耍娱乐,对于彼此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会有很大帮助。

趣味性交互的实现可以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其具体的实现技术也可以参考现在一些比较成熟的体验技术,例如肢体动作感应、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为这样的群体打造一个更具趣味性的交流互动平台。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现有的视频通话层面,而应该有更多、更有创意的交流互动方式。

(四)考虑话题带入与场景带入

除了通过媒介来强化体验者的沉浸感受,要引导体验者认知层面的沉浸,还需要优质的内容作为载体[5]。心心理沉浸为切入点,营造話题与场景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长时间分隔两地生活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而言,由于双方在彼此生活中的低参与感,其对话内容基本停留在生活状态与身体状况的询问。除却单薄的基础问候外,难以进行交流的延伸与深入。而利用现有的技术营造特定虚拟场景来开启话题,是一个使其能共同处在一个环境下的契机。在营造的场景与人的交互中,增加亲子对话的真实感、减弱不自然与尴尬。与此同时,创造话题与机会,让亲子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有效交流中,也为孩子营造一家人相伴出行的体验们

(五)增强亲子双方在彼此生活中的参与感

留守儿童与其父母在生活中长期处于两地分隔的状态,因而双方对于彼此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缺乏基本了解。且双方在日常交流中也很少会涉及类似话题。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其一,父母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中去,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没有足够的参与感和角色感。其二,孩子对于自己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没有认知,不能理解这种形势下自己父母作出这样决定时面临的无奈,无法体会父母,容易对父母不能陪伴自己的这件事产生责怪心理。

因而在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时,应当设计一些机制或者功能,提供一些话题或者场景,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参与了孩子的成长,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贡献。毕竟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引导儿童在成长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6]。同样的,让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场景或者话题,了解到父母在外务工的环境和生活状态。让彼此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中,会有更多更加具体的、易于交流的话题。这样不仅是让亲子双方沉浸在交流中,更是让他们沉浸在彼此的生活中。

(六)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平台现阶段可采取的技术

打造沉浸式场景,现阶段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参考。

首先是VR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用头盔显示器来封闭使用者的视觉、听觉,形成虚拟的视觉环境,尽可能形成一种实时沉浸的高仿真环境[7]。可以通过将实体场景数字化,以VR虚拟现实技术为平台,将这样的场景和内容展示给用户,把留守儿童与其父母双方放到一个VR沉浸式场景中去,同时赋予这个平台即时通讯的功能,让双方可以在这样一个沉浸式平台中完成交流。

其次就是体感识别技术。体感识别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双方完成一些体感交互活动,而这种活动会明显增强双方在共同执行某件事情上的沉浸感,让人全身心投入到彼此的互动中去。因而体感识别技术也可以运用到这样沉浸式交流体验平台打造中。

再有一些为主要功能服务的基础技术,比如通讯技术。未来5G通讯技术将逐渐实现商用,对于之前提到一些技术数据的上传和下载会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一些数据的即时与高效传输变得完全有可能实现。在5G商用之前,依托光纤网络,也依然可以实现大批量数据的即时上传和下载。

结语

当今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无法取得联系的问题,更多的会转向亲子交流是否能达到目的、交流的体验和感受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问题上。所以,基于现有单一的语音通话或者视频通话这类交流方式的弊端,探索出让他咭门更加沉浸于交流沟通的方式显得十分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尝试运用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提升这一群体在亲子交流过程中多感官全方位的交流体验,通过打造沉浸式亲情交流体验平台,让他们不仅沉浸于交流沟通,更是可以进一步了解彼此,增进亲子感情,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中。做到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感情需要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徐勤玲.与孩子聊天的艺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51

[2]刘小路,杨婧.亲子互动儿童家具体验性设计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6(06):84-88

[3][5]杨浩婕,邱雅慧.关于沉浸式传播的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策略分析[J].设计,2017(19):113-114

[4]张瑛,沈林明.关怀童心——亲子互动空间设计必要性分析[J].设计,2016(13):52 -53

[6]汤文成,李嫱.儿童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研究[J].设计,2017(22):102-103

[7]刘键,彭莉.基于心流理论的沉浸式VR旅游产品设计[J].设计,2018(19):136-138

猜你喜欢
沉浸式留守儿童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论美剧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