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夏、秋季行为节律研究

2019-04-02 02:29赵运林吴良李立王双业李朝阳徐正刚
生态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警觉长尾节律

赵运林, 吴良, 李立, 王双业, 李朝阳, 徐正刚*



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研究

赵运林1, 2, 吴良1, 2, 李立3, 王双业1,2, 李朝阳1,2, 徐正刚1,2*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业遥感大数据与生态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04 2. 湖南省动物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长沙 410000 3. 湖南省野生动物救助繁殖中心, 长沙 410116

白颈长尾雉是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长尾雉属珍稀鸟类。为了解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016年6月和10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6只白颈长尾雉行为节律进行观测。将白颈长尾雉的行为分为取食、运动、警戒、静止、清理共5类, 包含16种具体行为, 对每一种行为进行描述, 初步建立白颈长尾雉行为谱。统计各时间段白颈长尾雉行为种数, 研究发现白颈长尾雉夏季的行为种类较多且更活跃。游走、站立、休憩、摄食、觅食、理羽和张望等行为在各个时间段有发生。运动和静止行为是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主要行为类型。夏季的警觉行为相较秋季发生频率更高。建议笼养条件下在繁殖期间对雄鸟进行分栏管理, 避免雄鸟求偶炫耀争夺配偶打斗受伤, 同时雌雄搭配多应以1雄2雌或者1雄3雌搭配为佳; 警觉行为在秋季发生的频率较低, 秋季白颈长尾雉受威胁情况不多, 且不存在求偶、孵卵、育雏等繁殖期行为, 只需要保证自身安全即可, 非繁殖期共笼饲养是可行的, 只需保持合理的密度即可。初步掌握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节的行为习性, 时间规律和活动节律, 能为笼养白颈长尾雉饲养、野外放归、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行为节律; 白颈长尾雉; 瞬时扫描法; 繁殖后期; 人工饲养

0 前言

动物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行为节律是动物自身进化和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动物的活动节律和行为时间分配会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做出调整[2, 3]。鸟类为适应特定的环境而采取的用于各种活动的最佳时间分配机制是鸟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4], 鸟类新陈代谢和能量需求与其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直接相关。伴随季节更替, 绝大多数鸟类在完成完整的生态史过程中, 其行为亦发生相应变化。因此, 对鸟类行为节律的时间变化研究十分必要[5]。国内外对于鸟类行为节律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窦亮等对绿尾虹雉()炫耀行为进行观测, 发现天气因素对炫耀有很大影响[6]。廖嘉欣等对洞庭湖越冬小天鹅()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取食和警戒行为在一天中占据绝大部分时间[7]。徐正刚等对冬季圈养灰雁()越冬行为进行观测, 认为静止是灰雁行为种类中比例最大的行为种类, 在上午和傍晚发生频繁[8]。Xu等观察大别山白冠长尾雉()在四种不同林分边缘的时空反应, 发现白冠长尾雉更倾向在隐蔽性好的灌丛活动生存[9]。此外, 段酬苍、徐正刚等也对救助小天鹅、鸿雁()等鸟类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10, 11]。

白颈长尾雉是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长尾雉属珍稀鸟类, 中国特有鸟类, 国家I级保护动物[12]。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以郑光美、张正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鸟类学家对珍稀雉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使珍稀雉类摆脱了灭绝的命运, 但是国内对于白冠长尾雉的研究多集中于饲养[13-15]、栖息地[16-19]、生境选择[20-22]、病理研究[23-25]等。Ding等对野外白颈长尾雉栖息地植被特征进行研究, 发现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地为阔叶林为主, 乔木层主要树种是壳斗科、灌木层植物主要是山茶科、禾本科和樟科种类植物,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 影响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乔木层盖度[26]。

夏秋季是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的主要干涉期, 了解该阶段白颈长尾雉的行为规律, 对白颈长尾雉养殖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白颈长尾雉随季节的行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以期初步掌握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节的行为习性, 时间规律和活动节律, 为笼养白颈长尾雉繁育做出贡献。

1 研究地点和方法

1.1 研究地点

研究地点位于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N28°06′40″, E113°01′30″), 地处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雨热同期, 四季分明。该中心于1992年成立, 占地12×104m2, 中心树木茂盛, 乔木灌木配置适当, 适合各种珍稀雉类生存繁衍, 海拔90—110 m之间, 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作为首批成立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 是国内少数几家可以实现不依靠人工授精完成珍稀雉类种群自我繁育的机构之一。现有各类野生动物笼舍150多个, 具备野生动物救助喂养、疾病诊断与监测的条件和技术。研究对象为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6只白颈长尾雉, 雌雄比为1:1, 活动区域高度2.5 m,面积为20 m2。繁育中心每天上午8点进行一次人工饲料投喂。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瞬时扫描法, 每间隔5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白颈长尾雉行为类型。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 先进行几天预实验。参考人为干扰对鸟类惊飞距离的影响研究[27], 确定与鸟笼之间合适的观察距离为10 m, 同时观测者着浅色、灰暗服装, 做到不干扰白颈长尾雉的正常行为活动。通过参考圈养雉类行为研究结果[28], 确定白颈长尾雉主要行为类型, 初步建立行为谱。正式观测时期为夏季(2016年6月12日至2016年6月16日), 秋季(2016年10月11日—14日, 17日)。夏季观测每日从早上6时开始至晚上19时, 秋季从早上7时开始至晚上18时(由于天气原因造成不便则暂停)。实验正式开始后, 在隐蔽角落通过望远镜观测白颈长尾雉行为, 每隔5 min进行一次行为记录, 依次记录白颈长尾雉行为种类。观测结束后, 记录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时段行为节律依据公式:

=/×100%

其中为某一时间段的频次,为目标行为在某时间段观测到的次数,为某时间段观测到的天数,为某时间段观测到行为样本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笼养白颈长尾雉行为谱

行为学的首要工作是对物种行为加以描述、量化, 建立行为谱, 其后才能进行行为机制等研究。通过其他雉类行为研究和实验观测, 共记录定义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5类16种(表1)。白颈长尾雉行为谱分为运动、静止、取食、清理和警觉5大类。由于观测时间处于白颈长尾雉的非繁殖期, 所以观测期间未能观测到白颈长尾雉的发情、求偶炫耀、育雏等繁殖行为。

运动行为包括游走、拍翅、磨喙、飞翔、跳跃和追逐。静止行为包括站立和休憩, 常发生在巢址中和支架上。取食行为包括摄食、觅食和喝水, 在实验期间经常观测到。梳理行为分为理羽、抖羽和挠头, 是白颈长尾雉对自身清理行为。警觉包括张望和警戒行为, 由于处于人工笼养状态, 在观测期间警戒行为发生频率不高。

表1 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谱描述

2.2 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行为种类数

统计各时间段白颈长尾雉行为种数(图1), 发现夏季的白颈长尾雉更加活跃, 行为种类较秋季多。白颈长尾雉夏季在上午9时行为种类最多, 达到了15种, 在16时行为种类最少, 只有9种。而到了秋季, 行为种数最多发生在14时, 行为种类达到了14种, 原因可能是夏季观测时间正好处于6月末, 上午温度相对凉爽舒适, 适合取食等各种活动, 故行为种类数较多, 而在秋季的观测时间在10月中下旬, 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白颈长尾雉在下午温度较高时段增加了行为种类。秋季白颈长尾雉各时间段行为种数波动不大, 可能是多采取站立、休憩等静止行为同时多取食以提供能量, 减少消耗。夏秋季行为种数总体波动不大, 说明白颈长尾雉行为数较稳定。

2.3 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

对不同时段白颈长尾雉行为频次进行统计(表2),发现游走、站立、休憩、摄食、觅食、理羽和张望等行为在各个时间段都有发生, 且游走行为在各个时间段频次都比较高, 在0.1—0.35之间波动。飞翔多发生在夏季, 秋季较少观测到。飞翔发生频率在两个时期都不是很高。警戒行为甚少被观测到, 可能是长期处于笼养状态, 白颈长尾雉已经习惯于人工饲养条件, 缺少外界威胁导致白颈长尾雉警惕性下降, 也可能是警戒行为包含在张望行为发生, 因记录在张望中而导致警戒行为频率不高, 次数不多。追逐打斗行为在整个观测期间都甚少观测到, 有报道野外状况下, 春夏季繁殖期间雄性白颈长尾雉因发情炫耀产生的追逐十分常见[29], 说明人工饲养条件下, 白颈长尾雉野性有所下降。

注: 图中7 h代表6-7 h时间段, 依次类推

Figure 1 Behavior types of artificial Elliot's Pheasant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将不同行为种类划归5大类, 得到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在夏季, 运动和静止行为占比最大, 全天运动行为频率在0.15以上, 而且上午运动频率高于下午。在11时和16时, 静止行为出现两个峰值。警觉行为和运动行为具有同步性, 警觉行为伴随运动行为发生波动, 运动高峰也是警觉高峰。夏季的警觉行为相较秋季, 发生频率更高, 说明即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白颈长尾雉仍然保存有承担抚育雏鸟, 为其提供安全警戒的基因天性。梳理行为则在较低的频次波动(图2)。

在秋季, 白颈长尾雉采取的策略是减少运动, 增加站立、休憩等静止行为。静止行为在相对温暖的午后发生的尤为频繁, 在15时达到峰值, 占比高达0.55。秋季梳理行为和静止行为存在相关性, 在站立休憩的同时, 白颈长尾雉通常蓬松羽毛, 进行理羽、挠头等梳理行为。运动行为在秋季上午时段发生的较为频繁, 到下午逐渐减少运动, 增加静止行为。取食行为在秋季各个时段都有发生, 不过频次较低, 原因可能是白颈长尾雉是直肠动物, 较低的温度需要多取食, 以提供能量增强新陈代谢。警觉行为在秋季发生的频率较低。

3 结论与讨论

动物对环境变化做出的最直接响应是行为的改变。与秋季相比, 白颈长尾雉夏季行为种类更多, 更活跃, 而且夏季警觉行为和运动行为具有同步性, 警觉行为伴随运动行为发生波动。春季繁殖期间白颈长尾雉会增大运动、扩大活动范围寻找配偶, 白颈长尾雉是典型的一雄多雌制鸟类和地栖性鸟类[30], 繁殖期间为争夺配偶, 会多有打斗, 因此警觉行为也较多, 且伴随运动行为发生, 该情景在笼养人工饲喂情况下仍未发生改变, 推测是具有基因遗传特性。为解决这一问题, 建议笼养条件下在繁殖期间对雄鸟进行分栏管理, 避免雄鸟求偶炫耀争夺配偶打斗受伤, 同时雌雄搭配多应以1雄2雌或者1雄3雌搭配为佳。警觉行为在秋季发生的频率较低, 秋季白颈长尾雉受威胁情况不多, 且不存在求偶、孵卵、育雏等繁殖期行为, 只需要保证自身安全即可, 非繁殖期共笼饲养是可行的方法, 只需要保持合理的密度即可。对不同时段白颈长尾雉行为频次进行统计发现游走、站立、休憩、摄食、觅食、理羽和张望等行为在各个时间段都有发生。且游走行为在各个时间段频次都比较高, 说明运动、取食和静止行为是白颈长尾雉的常见行为, 贯穿白颈长尾雉的整个生活史阶段。在笼养条件观测下发现, 白颈长尾雉运动量和活动距离不大, 也不擅飞翔, 遇见威胁多是躲藏在隐蔽的低矮灌丛中, 从而增加了白颈长尾雉被捕食的风险, 因此建议加强对野外白颈长尾雉的巡护保护 , 避免误捕和盗猎情况的发生。白颈长尾雉夏季警戒行为高于秋季, 说明即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白颈长尾雉仍然保存有承担抚育雏鸟, 为其提供安全警戒的天性, 加以训练人工饲养的白颈长尾雉等珍稀雉类仍有放归野外的希望。

表2 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各时间段行为频次

注: 表中7:00代表6:00-7:00时间段, 依次类推

注: 图中7 h代表6-7 h时间段, 依次类推

Figure 2 Behavior rhythm of Elliot's Pheasant during summer

注: 图中7 h代表6-7 h时间段, 依次类推

Figure 3 Behavior rhythm of Elliot's Pheasant during autumn

[1] HALLE S, STENSETH N C. Activity Patterns in Small Mammals[M].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0.

[2] LUKACS D E, POULIN M, BESENTHAL H, et al. Diurnal and nocturnal activity time budgets of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 in a zoological park[J]. Animal Behavior & Cognition, 2016, 3(2): 63–77.

[3] 尚玉昌. 动物的行为节律[J]. 生物学通报, 2006, 41(10): 8–10.

[4] ASCHOFF J. Comparative physiology: diurnal rhythms[J].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1963, 25(1): 581–600.

[5] 杨勇, 温俊宝, 胡德夫.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11, 47(11): 172–180.

[6] 窦亮, 徐雨, 耿秋扎西, 等. 笼养绿尾虹雉炫耀行为节律及天气因素对该行为的影响研究 [J]. 四川动物, 2015, 34(3): 399–402.

[7] 廖嘉欣, 赵运林, 徐正刚, 等. 洞庭湖小天鹅越冬中期行为节律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 (6): 85–91.

[8] 徐正刚, 段酬苍, 冯蕾, 等. 冬季圈养灰雁行为初步观察[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5): 869–874.

[9] XU Jiliang, ZHANG Zhengwang, WANG Yong, et al. Spatio-temporal responses of male Reeves's pheasants Syrmaticus reevesii to forest edges in the Dabie Mountains, central China[J]. Wildlife Biology, 2011, (1): 16–24.

[10] 段酬苍, 赵运林, 李立, 等. 救助小天鹅越冬期行为节律研究[J]. 野生动物学报, 2016, 37(3): 216–220.

[11] 徐正刚, 吴良, 赵运林, 等. 洞庭湖笼养鸿雁行为节律研究[J]. 野生动物学报, 2015, 36(4): 416–421.

[12]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3] 江惠敏. 白颈长尾雉的人工饲养管理与繁殖[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5, (11): 40–42.

[14] 黄松, 方秀峰, 黄接棠.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人工繁殖[J]. 安徽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3, 27(3): 98–102.

[15] 沈钧, 余新华. 白颈长尾雉的饲育[J]. 动物学杂志, 1988, (6): 40–41.

[16] 石建斌, 郑光美.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季节变化[J]. 动物学研究, 1997, 18(3): 275–283.

[17] 丁平,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西部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断化研究[J]. 动物学研究, 2000, 21(1): 65–69.

[18] 丁平, 李智, 姜仕仁, 等.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小区利用度影响因子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2, 29(1): 103–108.

[19] ZHOU Chunfa, XU Jiliang, ZHANG Zhengwang. Dramatic decline of the Vulnerable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endemic to central China[J]. Oryx, 2015, 49(3): 529–534.

[20] 刘鹏, 张微微. 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季节性生境选择[J]. 生态学报, 2017, 37(18): 6005–6013.

[21] 宿秀江, 何建军, 薛亚东,等.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J]. 湖南林业科技, 2016, 43(2): 26–33.

[22] WANG Ning, LIU Yang, ZHANG Zhengwang. Characteri­zation of nine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a globally vulnerable species,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J].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09, 10(5): 1511–1514.

[23] 姚艳, 姜卫星, 唐松元, 等. 笼养白颈长尾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经济动物学报, 2015, 19(1): 44–46.

[24] 谌南辉, 谌澄光, 李彦萍. 一起白颈长尾雉发病死亡报告[J]. 经济动物学报, 1998, (4): 32–36.

[25] 庾太林, 陆祖军, 李飞龙, 等. 白颈长尾雉圈养种群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 33(3): 543–550.

[26] 丁平, 杨月伟, 李智, 等.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植被特征研究[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01, 28(5): 557– 562.

[27] 叶淑英, 王振龙, 路纪琪, 等. 人为干扰对城市园林麻雀惊飞距离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 45(4): 96–101.

[28] 刘选珍, 李洪文, 余建秋, 等. 三种圈养雉类的行为比较研究[J]. 野生动物学报, 2012, 33(4): 191–195.

[29] 蔡路昀, 徐言朋, 蒋萍萍, 等. 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和日活动距离[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34(6): 679– 683.

[30] 丁平, 张词祖. 白颈长尾雉繁殖生态的研究[J]. 动物学研究, 1990, 8(2): 139–145.

Behavioral rhythms of Elliot’s Pheasant ()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captivity

ZHAO Yunlin1,2, WU Liang1,2, LI Li3, WANG Shuangye1,2, LI Chaoyang1,2, XU Zhenggang1,2*

1.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Based Big Data & Ecological Security for Hunan Provinc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et of Animals, Changsha 410004, China 3. Hunan Wild Animal Rescue and Breeding Center,Changsha 410004, China

(Elliot’s Pheasant) belongs to the order Galliformes and family Phasianidae.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al rhythm characteristics ofin summer and autumn, a transient scanning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behavioral rhythms of sixindividuals in the Hunan Wild Animal Rescue and Breeding Center in June and October 2016.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was divided into feeding, movement, alert, stationary, and cleaning, up to a total of 5 categories, including 16 specific behaviors and a description of each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showed more types of behavior and was more active in summer than in autumn. Behavior, such as 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feeding, foraging, preening, and looking occurred in summer and autumn. Movement and stationary behavior in the artificially rearedwere the main behavior types. Alert behavior in summer was more frequent than that in autumn, suggesting that artificially rearedshould be managed carefully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to avoid fighting injuries from male courtship for spouses, and male and female collocation should be a male and two females or one male and three females; and the low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in the autumn should be noted. In autumn, limited threatening situations, no courtship, hatching and brooding, and breeding behavior occurr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nly ensure their own safety during this time, and mixed breeding during the non-breeding period is a feasible method to maintain a reasonable density. This study preliminarily illustrate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inbehavior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and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breeding and reintroduction ofin the wild.

behavioral rhythm;; instantaneous scanning method; breeding anaphase; artificial breeding

10.14108/j.cnki.1008-8873.2019.01.007

Q958.12

A

1008-8873(2019)01-050-07

2017-12-15;

2018-02-03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TP1014、2017TP2014、2017TP2006);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4BAC09B03-02)

赵运林(1959—), 男, 湖南衡山人, 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 E-mail: zyl8291290@163.com

徐正刚,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E-mail: rssq198677@163.com

赵运林, 吴良, 李立, 等. 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1): 50-56.

ZHAO Yunlin, WU Liang, LI Li, et al. Behavioral rhythms of Elliot’s Pheasant ()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captivity[J]. Ecological Science, 2019, 38(1): 50-56.

猜你喜欢
警觉长尾节律
今夜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警觉与疾病的传播次序性对动力学的影响
长尾直销产品图鉴
长尾豹马修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追踪长尾豹马修
偷摘葡萄的狐狸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